
·“七七事變”是日軍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起點。
題記:7月7日,還記得這是什么日子嗎?77年前,日軍炮轟宛平城和攻占盧溝橋,發動了對中國的全面侵華戰爭。7月7日的槍聲宣告了中國全民抗戰的開始。“一寸河山一寸血”,歷史永遠銘記77年前7月7日的那個晚上,日本開始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這一天投下長達八年的漫漫黑夜,遮掩了3500多萬同胞的尸骨;這一天刻印著一個民族心靈上難以愈合的傷痛;這一天記錄著中國人民的難以忘卻的仇恨和恥辱。
然而,盧溝橋的槍聲,從此喚醒了沉睡的中華民族,揭開了中國全民抗戰的序幕。中華民族從此奮起抗戰直至贏得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中華民族百年衰敗沉淪的命運更是從此開始扭轉,古老中國從此走向民族獨立、自強和新生。
如今,77個春秋過去,中國已不是過去的模樣。但歷史的風雨怎能吹熄中國人民心中的盧溝橋連天烽火,和平發展的歌聲中更不能隱去“七七事變”呼嘯的槍聲。當77年過去后的中國人民在重新回憶過去的時候,又應該如何看待這段沉重的歷史呢?
1937年7月7日夜晚,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并一手炮制了偽“滿洲國”。日軍占領東北后,將魔爪伸向華北,陰謀策動“華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準了新的《帝國國防方針》及《用兵綱領》,公然宣稱要實現控制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最后稱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會議通過了《國策基準》,具體地規定了侵略中國,進犯蘇聯,待機南進的戰略方案。同時,還根據1936年度侵華計劃,制定了1937年侵華計劃。從1936年5月起,日本陸續增兵華北,不斷制造事端,頻繁進行軍事演習,華北局勢日益嚴峻。當時,守衛平津地區的中國守軍為第29軍,軍長宋哲元兼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1936年,日本華北駐屯軍以卑劣的手段占領豐臺,將下一個目標定在了盧溝橋。1937年晚7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22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帶傳來槍聲,并有一名叫做志村菊次郎的士兵“失蹤”。于是,就立即強行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但是,日軍的無理要求遭到了中國第29軍第37師第110旅第219團嚴詞拒絕。
日軍一面部署開戰,一面借口“槍聲”和士兵“失蹤”,假意與中國方面交涉。當晚24時左右,中國冀察當局為了防止事態擴大,經與日方商議,雙方同意協同派員前往盧溝橋調查。此時,日軍聲稱的“失蹤”士兵已歸隊,卻隱而不報。7月8日晨5時左右,日軍突然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第29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后退。”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19團第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奮起抗戰。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的士兵大都壯烈犧牲,僅有4人生還。
“七七事變”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7月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就通電全國,呼吁:“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讓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中國寸土!”“為保衛國土流最后一滴血!”的響亮口號。7月1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共產黨員和工作人員的緊急會議,毛澤東發表重要講話,號召“每個共產黨員和抗日的革命者應該沉著地完成一切必要的準備,隨時出動,到抗日前線。”
蔣介石也提出了“不屈服,不擴大”和“不求戰,必抗戰”的方針。蔣介石曾致電宋哲元和第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市長秦德純等人,要求“宛平城應固守勿退”,“盧溝橋、長辛店萬不可失守”。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指出“盧溝橋事變已到了退讓的最后關頭”,“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對于在盧溝橋戰斗中英勇抗敵的第29軍,全國各界報以熱烈的聲援。各地民眾紛紛組織團體,送來慰問信、慰勞品;平津學生組織戰地服務團,到前線救護傷員、運送彈藥;盧溝橋地區的居民為部隊送水、送飯,搬運軍用物資;長辛店鐵路工人迅速在城墻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槍眼,以協助軍隊固守宛平城;華僑聯合會也致電鼓勵第29軍再接再厲,堅持抗戰。
7月25日,華北日軍陸續集結平津的日軍達6萬人以上。為進一步發動侵華戰爭尋找新的借口,蓄意制造了廊坊事件和廣安門事件。7月26日下午,日軍向第29軍發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國守軍于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區,否則將采取行動。宋哲元嚴詞拒絕,并于27日向全國發表自衛守土通電,堅決守土抗戰。同日,日軍參謀部經天皇批準,命令華北日軍向第29軍發動攻擊,并增調國內5個師約20萬人入侵中國中國軍隊隨之奮起抵抗。
7月28日上午,日軍向北平發動總攻。日軍在100余門大炮和裝甲車配合、數十架飛機掩護下,向駐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國第29軍第132、37、38師發起全面攻擊。第29軍將士在各自駐地奮起抵抗,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不幸壯烈殉國,不少軍訓團的學生也在戰斗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當日夜里,宋哲元命令軍隊撤離北平,29日,北平淪陷。第29軍第38師在副師長李文田的率領下,發起天津保衛戰。第38師連續重創天津火車站、海光寺等處的日軍。后因遭日機的猛烈轟炸,傷亡過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從此,日軍開始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也開始了波瀾壯闊的全面抗戰。

·中華民族奮起抗戰的爆發地:盧溝橋。

·1937年7月1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共產黨員和工作人員的緊急會議,毛澤東講話號召“每個共產黨員和抗日的革命者應該沉著地完成一切必要的準備,隨時出動,到抗日前線。”

·盧溝橋事變發生后,在廬山召集會議的蔣介石發表講話,表明了中國政府的抗戰決心。

·盧溝橋事變發生后,中日雙方進行交涉。在談判中,堅持與敵斗爭的宛平縣縣長王冷齋。

·“七七事變”爆發,駐守北平宛平城的中國軍隊奔赴盧溝橋抗擊日軍。
·“七七事變”爆發,中國軍隊在盧溝橋頭構筑防御工事奮起抗戰。

·“七七事變”爆發,中國軍隊在盧溝橋頭構筑防御工事奮起抗戰。

·“七七事變”爆發,中國軍隊在盧溝橋頭奮起抗戰。

·中國軍隊在盧溝橋上反擊日軍瘋狂進攻。

·中國軍隊血戰宛平城,這是手持大刀的第29軍士兵。

·1937年7月28日,日軍大舉進攻北平。駐守北平的中國軍隊第29軍奮起抗戰。這是北平市昌平南口火車站門前等待開赴前線的中國士兵。

·中國軍隊第29軍官兵在北平城高呼口號,誓死抗戰。

·1937年7月28日,日軍大舉進攻北平。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將軍指揮部下拼死抗擊日軍,在戰斗中身負重傷,因流血過多,不幸壯烈殉國。

·1937年7月下旬,日軍在飛機和坦克的掩護下,向北平、天津等地大舉進攻。中國軍隊第29軍132師師長趙登禹率部奮勇抗擊日軍,堅守北平城外的南苑。7月28日,趙登禹在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日軍伏擊,壯烈殉國。

·中國軍隊撤退后,日軍鐵蹄踏上盧溝橋。

·日軍在盧溝曉月碑前炫耀武力。

·日軍組織隨軍記者在盧溝橋采訪。

·日軍占領在盧溝橋。

·日軍在盧溝橋非法設立的紀念碑。

·日軍瘋狂炮轟宛平城。

·遭到日軍炮擊的宛平城墻上,彈痕累累。

·日軍攻占宛平城,在城樓上炫耀武力。

·日軍攻占北平永定門城樓。

·日軍入侵北平城。

·1945年,經過八年英勇抗戰的中國軍隊重回盧溝橋。

·1945年,經過八年英勇抗戰的中國軍隊重回盧溝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