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恨”不是“憎恨”,而是“遺憾”。真正恨到骨頭里,就不會如此俏皮地去微博上發圖了。所以,選擇專業的時候還是要有一顆理性的平常心,從自身的興趣和需求出發,排除外部干擾,踩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常江
近日,“千萬別報體”在網絡上高調走紅。高考考生開始進入填報志愿階段,于是“過來人”們紛紛亮相網絡,用“痛說革命家史”的方式,勸告迷茫的年輕人不要干自己這一行。當然,勸人別報的理由大多數是調侃性的,比如“千萬別報計算機,因為都是宅男,無從下手”,以及“千萬別報English,因為漢字(子)難找”,等等。我們甚至可以感受到,做出這種調侃式建議的人甚至對自己的行業有著濃濃的愛意,其邏輯有點類似于“小罵大幫忙”。但無論如何,這樣的思路肯定會對考生產生影響,甚至改變其人生的軌跡。
其實,“千萬別報體”的走紅多少折射出了人們在看待大學教育和人生規劃之間關系問題存在的一些誤區。
首先就是專業選擇與職業規劃的誤區。不可否認,在選擇大學學什么專業的時候,所有人都會對未來從事什么工作有所考量。選擇經濟、金融、財務,和選擇政治、法律、管理,完全可以引領著學生進入完全不同的職業領域。但將兩者完全混為一談,將高等教育等同為職業培訓,就真的大大誤解了大學精神的內核。從很多成功人士的履歷看,“學什么不干什么”是一種完全正常的狀態,學新聞的可以當記者,也可以成為農業問題或城市規劃領域的專家;學社會學的最后成了最成功的電商公司老板;學歷史的走上政界,成為耀眼的政壇明星;學中文的加入動物保護組織,去自由不羈地行走世界、實踐最初的夢想……所有這些活生生的例子都在告訴我們,大學能夠給予一個人的,遠遠超過一點基本的職業技能。就像我時常對別人說的,盡管新聞系畢業的我最后沒有選擇當記者,但大學四年的新聞教育極大地改變了我對待生活的態度,它讓我時時刻刻對未知的世界保有濃厚的興趣和探索的動力,讓我掌握了實現自我表達的各種技能,也讓我對“他人的世界”保持敬畏和關懷而不只是留戀在自己臆想出來的小天地中。今天的我總體上是一個非常樂觀,生活態度也非常積極的人。這些東西其實與職業規劃都沒有必然的聯系。
第二個誤區,是將個體經驗與普遍事實混為一談。很多考生和家長會受“千萬別報體”影響,是因為他們真的對很多專業和行業缺乏科學、全面的了解,只能相信他人的經驗;而那些在社交媒體上動輒將經驗“傳授”給他人的“前輩”,又有多大程度是從嚴謹、科學的態度出發的呢?所以,“干一行恨一行”真的未必是常態,甚至未必是實情。既然專業選擇和職業選擇對于一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決定,那么當事人切不可對網絡上錯綜紛亂的信息不加鑒別地接受。值得注意的是,“千萬別報體”中針對新聞專業的尤其多,起因在于某省高考狀元想報新聞專業卻被記者阻攔。但從一個一直在新聞學院讀書與教書,并有較為豐富的媒體實踐的“老新聞人”的角度來看,我始終覺得當初選擇這個職業是十分正確的,因為它最適合我。在興趣和特長兩個維度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就是最完美的狀態,而他人的經驗只能作為參考。
最后,則是媒體于總體上體現出的“不嚴肅”的狀態。在整個過程中,甚少媒體會對各領域的專業人士進行采訪,去呈現對于考生和家長真正有參考價值的經驗。當媒體對“千萬別報體”進行盲目放大的時候,其實也代表專業性力量加入了狂歡者的隊伍。“千萬別報體”原本只是純粹的網絡娛樂,卻在媒體的反復轉發和闡釋中被賦予了某種正當性,這多少顯得有些不負責任。在這個時候,媒體應當履行其自己提供社會服務的職能。
“干一行恨一行”或許是常態,但這里面的“恨”不是“憎恨”,而是“遺憾”。這世上又有哪樁事不會令人遺憾呢?真正恨到骨頭里,就不會如此俏皮地去微博上發圖了。所以,選擇專業的時候還是要有一顆理性的平常心,從自身的興趣和需求出發,排除外部干擾,踩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