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有言:“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就是告誡世人讀書不可囫圇吞棗。而應該用心讀書。清代讀書達人曾國藩就有很好的讀書方法值得借鑒,他說:“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曾國藩在告誡子侄讀書時曾說:“怕隨筆點過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卻是大病。”由此可見,讀書的態度對于讀書的重要性! ![]() “推敲”的典故(資料圖 圖源網絡) “推敲”的典故 讀書要深刻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就要反復“推敲”,說到“推敲”,歷史上有一個典故:一天,唐代詩人賈島去長安成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他沿著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的小鳥。不巧,這天李凝不在家,賈島就把一首詩留了下來: 《題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第二天,賈島騎著毛驢返回長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興寫成的那首小詩,覺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中的“推”字用得不夠妥帖,或許改用“敲”字更恰當些。賈島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不知不覺進了長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這個樣子,都感到十分好笑。這時,正在京城做官的韓愈,在儀仗隊的簇擁下迎面而來。行人、車輛都紛紛避讓,賈島騎在毛驢上,比比劃劃,竟然闖進了儀仗隊中。 韓愈問賈島為什么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韓愈聽了,很有興致地思索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萬一門是關著的,推怎么能推開呢?再者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一個“敲”字,就讓這首詩千古流傳,而“推敲”從此也就成為膾炙人口的常用詞,也正是由于賈島的刻苦努力,使他終于在眾星璀璨的唐代詩壇贏得一席之地,并且留下許多佳作。真可謂是“一字值千金”! ![]() “一字千金”的典故(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一字千金”的典故 “一字千金”的故事還得從《呂氏春秋》說起,戰國末期,大商人呂不韋把作為人質的嬴政立為秦國國君。嬴政當了秦王之后,為報答呂不韋的恩德,封呂不韋為丞相。朝中的大小官員嘴上不說,心里卻很不服氣。呂不韋也知道他的政治資歷太淺,人們可能在私下議論,他覺得提高聲望是讓人們服氣的最好辦法。但怎樣才能迅速提高呢?呂不韋召集門客進行商議。呂不韋的門客多是一些文人,所以對于出書比較感興趣,這也是提高個人品牌形象最后的手段。 呂不韋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命令門客立即組織人員寫書。呂不韋當時有三千門客,很快便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為《呂氏春秋》。書寫成后,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咸陽城門上,并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 布告貼出許久,人們一方面畏懼呂不韋的權勢,另一方面這部《呂氏春秋》確實編著得非常好,所以無人來自討沒趣。后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用來形容一篇文章的價值很高,每一個字都如同黃金一般值錢,或者稱贊一篇文章在修辭上特別出色,不可多得。于是“一字千金”便流傳至今。 因此,無論是讀書還是作文,我們都必須用意,敷衍了事的讀書與作文態度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讀書作文需要用意,人生中做其他事又何嘗不需要用心用意呢?(作者:羅日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