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1)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2)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3) 【注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冷落寂靜的山;寒天的山。石徑:山間的石路。 (3)坐:因為;由于。楓林:楓樹林。晚:日暮;黃昏。接近終了;一個時期的后一段。 霜葉:經霜的葉子。于:猶過。 【今譯】 一條石路歪歪斜斜伸向遠處寂靜的山, 在那白云生出的地方住著有幾戶人家。 因為愛這傍晚時分的楓林我把車停下, 經霜的楓葉紅艷欲滴勝過二月的鮮花。 【蓊齋語語】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詩人驅車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行進,左顧右盼之中,各種景色應該是觀不勝觀的吧,但詩人的筆觸沒有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就只寫了一條歪歪斜斜通向遠山的小路,以及小路末端白云繚繞之處的幾戶人家的住所。初讀首句,以為“遠上寒山”的主語是詩人來著,再一琢磨:詩人驅車行進,恐怕是上不了山的,故主語應該是那條歪歪斜斜的有如掛在山上的“石徑”。“人家”與白云共居,一方面,可見所處位置之高;一方面,是不是也多多少少予人以飄渺虛幻的感覺,所謂“仙界”,所謂“天上人家”。總而言之,頗能引發想象就是了。 至于“寒山”一詞,我以為,既可以解讀為寂靜之山,可以解讀為秋寒之山。秋寒當然不是大寒、嚴寒,而是輕寒、薄寒。 這兩句詩是詩人在山行中對遠望所見景象的描摹。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詩人于行進中忽然把車子停了下來,因為他來到了一片楓樹林邊。正是這片晚霞映照下的楓林,使得他再也不想離去。是楓林的什么最吸引他?原來是楓林的霜葉,那些由于經霜而紅艷欲滴的楓葉。秋天的山野,早已沒有了花朵。然則有葉,經霜之后的楓葉,還是好大一片楓林的形成了規模的楓葉,比二月的花更紅,比二月的花更美,而且與晚霞輝映,或者也許正好與晚霞相接,連在一起,渾然一體,晚霞有似楓葉,楓葉有似晚霞,嫣然迷離,燦爛至極。如此這般,字里行間充盈著詩人的歡欣與陶醉。 關于“楓林晚”一語,我以為,既可以解讀為楓林的傍晚或傍晚的楓林,似乎也可以解讀為秋晚也就是秋末的楓林。 這兩句詩是詩人在山行中對于個人行為和山間近景的描摹。 詩以《山行》命題,重點落在“停”上。車“停”楓林邊,眼“停”楓葉紅。以我有限的閱讀視野為據,詩人這樣以葉比花,視葉勝花,拓展了詩的境界,不啻是一個創造。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大自然尤其如此,甚至可以說大自然無所不美。關鍵乃在于是否善于發現、體會和解說。按照我的想法,如果說是否善于發現也有個關節點的話,那就是以何種心態去實施關照。具體而言,倘然心態是積極的,樂觀的,敞亮的,一句話,是比較陽光的,所見必多富亮色。換言之,就是比較易于從凡俗中發現和挖掘出美。相反,則熟視無睹,甚或以美為丑。我相信《山行》詩的作者,至少在山行的當時,心態是陽光的,所以,他才遇楓林而停車,看楓葉勝花朵。換了別人,或者作者心態變化,實在難說不會由楓葉的經霜而紅,想及其不久以后的搖落與飄零,哪里會跟二月的花朵沾上邊?唯其如此,我說,楓葉的燦爛,乃是詩人心態陽光的外化和寫照。 順便說及,美能養眼,尤能養心。讓我們以陽光的心態,去到自然、社會、生活中發現美吧。我們的心態愈陽光,我們就愈能夠更多地發現美。我們愈能夠更多地發現美,我們的心態就會愈陽光。在我看來,這是心態陽光與美之發現的辯證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