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聞新知:劉伯溫之死
激流勇退
公元1360年,朱元璋打下浙東,仰慕劉伯溫的才學,與章溢、葉琛、宋濂一起被召到身邊,尊稱為“浙東四先生”。朱元璋召見四先生,問道:“如今天下紛爭,何時能定?”章溢說:“天道無常,只有德高望重、不嗜殺人者能夠統一”。劉伯溫則條陳“時務十八策”,非同凡響。一天,朱元璋問郎中陶安:“這四人和你相比如何?”陶安說:“臣謀略不如劉伯溫,學問不如宋濂,治民之才不如章溢、葉琛。”
戰爭期間,每遇急難,劉伯溫屢獻妙計,為朱元璋奪取天下立下了赫赫功績。朱元璋稱其為張良再世。但是,建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長封為韓國公,歲祿4000石;劉基只封為誠意伯,歲祿240石;李善長官居丞相,劉基不過是御史中丞(御史臺第三把手,一二把手是湯和、鄧愈),沒有實權,難以施展手腳。此時,劉伯溫逐漸領悟了同打天下易,共享天下難的道理。于是萌生去意,仿效漢初的張良,功成名就,急流勇退。他向皇帝請求致仕(退休),一般人百思不得其解,個中緣由只有劉伯溫自己知道。公元1371年,劉伯溫主動辭去一切職務,告老還鄉。
朱元璋知道劉伯溫去意已定,還是寫信向他請教臨別贈言,劉伯溫在回信中特別強調:“霜雪之后,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這是針對朱元璋“用法嚴峻”而言的,可惜未被采納,史書對此有這樣的感嘆:“而卒不能止太祖晚年之誅戮。”不過朱元璋很禮貌地送了一首詩給他,題為《贈劉伯溫》:“妙策良才建朕都,亡吳滅漢顯英謨。不居鳳閣調金鼎,卻入云山煉玉爐。事業堪同商四老,功勞卑賤管夷吾。先生此去歸何處?朝入青山暮泛湖。”
遭誣陷
劉伯溫回鄉后,皇帝朱元璋仍與他保持聯系,不時與他通信聯系。每當出現奇異天象,朱元璋必親筆致信詢問。劉伯溫知道皇帝對他不放心,回到青田后,只飲酒下棋,從不言功。當地官員想見他,均被婉言拒絕。一次,縣令微服謁見劉基。劉伯濁當時正在洗腳,便讓侄子帶進茅舍,做飯招待。吃飯時縣令亮明身份,劉伯溫驚訝地起身稱民,告辭離開,最終不肯再見。
劉伯溫在青田過了2年的隱居生活,本來希望遠離權力中心,以免招惹大禍。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實在太高,他的名聲實在太大了,這就無法避免政敵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1373年,劉伯溫的政敵胡惟庸當了左丞相,指使別人誣告劉伯溫,說他會看風水,在“王氣”之地為自己建造墳墓,心懷叵測,圖謀不軌。早就對劉伯溫放心不下的朱元璋,聽到誣告后果然剝奪了劉伯溫的退休金。劉伯溫非常惶恐,親自上京向朱元璋說明情況,以顯示自己的清白。后來,胡惟庸升任首相,劉伯溫更加憂慮。
1375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后,派胡惟庸帶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覺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地向他稟告胡惟庸帶御醫來探病,以及服藥后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些寬慰話,這使劉基心寒至極。
三月下旬,病情沉重的劉伯溫,由長子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護送下返鄉。回家后,拒絕親友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盡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幾天之后,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后你要立刻將此書呈給皇上,一刻也不能耽誤;從此以后,劉家的子孫不要再學這門學問。”接著說道:“我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后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上奏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的奏折向皇上密奏吧!”
公元1375年4月16日,劉伯溫逝世,享年65歲。
平反
四年后,劉基的同僚、御史中丞涂節揭發,劉伯溫是胡惟庸毒死的。劉伯溫在京病重時,胡惟庸帶御醫來診治,服藥后病情惡化,“有物積腹中如拳石”,顯然是中毒了。胡惟庸毒死劉伯溫,《明史》中有多處提到,可謂確證。劉伯溫的長子劉璉,很有才華,1377年受胡惟庸親信脅迫,墮井而死,則是一個旁證。值得注意的是,明史專家吳晗考證的結論是:“劉伯溫被毒,出于明太祖(朱元璋)之陰謀。胡惟庸舊與劉伯溫有恨,不自覺地被明太祖所利用。”吳晗的結論不是沒有道理的。胡惟庸和劉伯溫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卻派他去探望劉伯溫。而劉伯溫這樣的大人物,胡惟庸是不敢隨便動手的,他很有可能是得到了皇帝的默許。無論此事是否朱元璋指使,但毫無疑問,劉伯溫之死,朱元璋脫不了干系。
劉伯溫死前曾預言胡惟庸必敗,到時明太祖會為自己平反昭雪,他特留下一封密奏給兒子,要他在日后皇帝想起自己的時候再上奏。1380年,胡惟庸果然垮臺。5年后,劉伯溫得到平反。明太祖朱元璋還賜給劉氏家族金書鐵券,特批劉伯溫的家人可憑此免一次死罪。
1513年,朝廷贈他為太師,謚號文成,因而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縣是1948年設置的新縣,縣名就是為了紀念劉伯溫。公元1531年,刑部郎中李瑜建言,朝廷再度討論劉伯溫的功績,決定讓劉伯溫和徐達等開國功臣配享太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