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魯迅祖屋 魯迅祖屋 ( 走進魯迅故里景區,一幅清末民初時的畫卷展現在游人面前,石板路、舊木窗、石庫門無不向游人述說著當年的歷史。 魯迅祖上是湖南道州人,一世祖在明朝正德年間搬遷到紹興城內竹園橋。據魯迅二弟周作人推測,周氏祖上或許是務農,但搬到紹興城后,肯定是棄農經商了,家境也逐漸殷實了起來。 由于在城市的便利,周家子弟開始走進學、讀書、趕考之路,終于六世祖考上了舉人(乾隆年間),為周家掙得了第一塊“文魁”匾。這意味著周家從此擠進了士林,不光經濟地位上升,政治地位也有了顯著的提高。從此,周家開始購地建屋,廣置田產。魯迅的七世祖周紹鵬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購得了此屋,經過大規模的修建,形成了現在頗具規模的周家老臺門(注1),這就是魯迅祖居。它位于新建的魯迅紀念館陳列大廳的東首,坐北朝南,前臨東昌坊口,后通咸歡河,西接戴家臺門,與三味書屋隔河相望。 老臺門占地 第一進俗稱“臺門斗”,現在是入門檢票的地方,就是儀門,也就是門廳。儀門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的“翰林”匾。 “翰林”匾 魯迅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間被欽點為翰林,這對周家來說是莫大的榮耀,因此周氏家族的三個臺門的儀門上都掛上了翰林匾,它仿佛是三張巨大的名片,展示著主人的身份。匾額的兩旁各有一行泥金小楷:“巡撫浙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節制水陸各鎮兼管兩浙鹽政楊昌浚為”和“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 ![]() 我們在第一進“臺門斗”前合影 第二進為廳堂,俗稱“大堂前”,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動場所,以作喜慶、祝福和宴會賓客之用。廳堂正上方高懸一塊大匾“德壽堂”(注2),兩旁柱子上有一副紅底黑字的楹聯:品節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 第二進廳堂正上方高懸一塊 “德壽堂”大匾 第三進為香火堂,是作祭祀祖宗和處理喪事的地方。儒家以孝為本,逢年過節堂上懸掛列祖列宗的祖像、安放牌位,設五事(即火燭、香爐之類),置祭品,五代以內的周家老少必進香磕頭,行大禮、盡孝道。 ![]() 現掛有“德祉永馨”匾,意指德行和福氣淵源流長。中間掛有一張魯迅祖父和兩位祖母的神像,兩壁上掛著的就是魯迅祖父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恒訓》,現在這些是魯迅在南京求學時手抄的。《恒訓》的內容是祖父對自己一生治學和為人處世的總結。大到讀書之法,為官之道;小到日常生活常識,無所不有。 第四進為樓房,亦稱座樓,為居住之用。前有廊、后有披,是周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區,如小姐的書房、繡房、閨房和沐浴房,還有少主的書房、臥房、以及庫房、廚房等。 ![]() ![]() ![]() ![]() ![]() ![]() ![]() ![]() ![]() ![]() ![]() ![]() ![]() ![]() 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區 七星灶,因為3個大爐口之間有4個煲湯的小爐口。爐臺上共有7個爐口,故稱七星灶。 第一進至第四進的左右,均建有對稱的側廂、樓房,房與屋之間都有廊屋貫通,以避日曬雨淋。兩側天井點綴若干假山、石池等小景,雅而不俗。 ![]() 整座周家老臺門布局周密、嚴謹,極富紹興地方特色,遠遠望去,白墻烏瓦,黑白分明,富有韻味。 據《魯迅的家世》記載:“覆盆橋房最有錢的時候,三個臺門共有三千多畝田和幾爿當鋪,”其實老臺門和房的房和田還不止這個數字,后雖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沖擊,仍然十分富有。但到第十世時,沒有兒子,根據“小絕長頂”的族規,便向智房要了一個,承繼下去,這就是魯迅曾祖父的幼弟,以后被統稱為“十五老爺”的周以坶。在覆盆橋周氏中,惟獨和房單丁獨傳,因此資產集中,最為富有。因為和房曾經營商業,所以那一房又特別稱為“和記”。 由于子孫的繁衍,家族的擴充,祖居的房屋已不敷使用。所以周氏家族在清朝嘉慶年間又購置了兩個臺門,即過橋臺門和新臺門。從第九世開始,周家已開始分家,長子住新臺門,二兒子住過橋臺門,小兒子和父母住老臺門。 魯迅先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新臺門,從此開始了他偉大的一生。 魯迅家雖與老臺門的和房輩份相去甚遠,但血統卻是很近的。魯迅祖父周介孚出獄后(注3),常到老臺門找這位親胞叔談天。一直以來,周家老臺門為周氏族人居住,保存完好。 建國后,老臺門被國家收購,撥款加以修葺。先后曾為紹興圖書館、民俗博物館和文物管理處所用。現在老臺門又恢復了舊日面貌,里面的陳列是以周家老臺門的建筑格局為基礎,周家鼎盛時期的面貌為背景,融合其他大戶人家有代表性的生活場面作實景布置,向游客充分展示了清代紹興大戶人家的生活場景。 注釋: (1)紹興臺門是江南一帶有著濃厚地方特色的聚族群居的一種民居。它象北京四合院一樣也堪稱我國傳統民居中別具一格的建筑代表。 它是一種以平面規整、縱向展開、院落式組合的民居宅院,一般由門斗、廳堂、座樓和天井組成。 門斗又稱“臺門斗”,是大門進入到二門后的過道,它的作用是一種過渡,紹興人講究個從容不迫,這門斗剛好用來人在進出大門時調整步履和呼吸。而從風水的角度來說,門斗起到一種隔斷作用,可以阻止家財的外泄。 廳堂又稱“堂前”,是全宅的中心,也是家族家庭商議大事、舉行紅白喜慶等重大活動的場所。 座樓是家人起居的主要地方,多為兩層,樓上一般為家族家庭中重要人物或內眷的臥室。 廳堂或天井兩側的房屋稱兩廂,用作下人的臥室,或作廚房、堆積間等輔助房。 天井又稱“道地”是用來采光、透氣、晾哂和家人活動的地方。 當時生活飲用水主要靠井水和雨水,因此天井中一般都有一口水井。 大戶人家的的臺門,在宅后往往還辟有園地,植上草木花卉,建些亭臺小品,供家人們玩賞,魯迅先生老家臺門后面的百草園就是一個例證。 臺門的大小即寬度和進深依據主人的的地位身份、經濟實力、人丁狀況不同而定,寬度有從三間到九間之分,進深有二進至十余進不等。一般民居多為三間三進,進與進之間有天井相聯。而若是官邸臺門則大不同了,如原府山直街脂溝匯頭的“孫府”(明萬歷年間“兩都冢宰”孫龍府地)就建有九間十三進。現尚存的坐落在萬安橋與謝公橋之間的建于明朝的“呂府”(明嘉靖年間禮部尚書呂本府地)則稱九間十三廳。 紹興臺門的命名有的很講究,官邸臺門一般以屋主的官職或功名命名,如五馬坊口的狀元臺門、肖山街的探花臺門、西街的解元臺門等;而民居臺門則多以屋主姓氏命名,如魯迅家族的周家臺門,他老師的壽家臺門以及其他諸如高家、杜家等臺門;有的很滑稽,以從事的行業、門斗形式及其他某些特征命名的,如錫箔臺門、當店臺門、洋鐵臺門、歪擺臺門、漏底臺門、破臺門等等。人們一聽就很快明白這個臺門的來歷和居住在這個臺門中的人的大致情況。 如果是官邸臺門則更是顯耀,大門的門廳上方一定懸有“翰林第”、“進士第”之類的匾額,這除了以示身份外也平添幾分神圣,若是官至三品以上的門第,大門的門環會飾有獸頭,臨街臺門話會有栓馬樁,臨河的則兩面踏道,彰顯不凡氣宇。 紹興臺門的大量出現,是在明清時期。故舊時紹興有民謠云:“紹興城里五萬人,臺門足有三千零。”據說當時紹興南街一帶臺門最多,大大小小臺門櫛比而立,錯落有致,儼然“臺門一條街”。 (摘自dwgzd的博客《話說紹興臺門》) (2)德壽堂原名寧壽堂,為了避清朝道光皇帝的年號“寧”之諱,改為德壽堂,“德壽”取積善有德、福祿長壽之意。 (3)魯迅的爺爺是翰林出身,曾任知縣,在北京擔任過內閣中書,父親也是飽讀詩書的秀才。在這樣的官宦人家,書香門第,魯迅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后來的一場重大變故徹底改變了這個家族的命運:爺爺為幫兒子和親友的孩子求得功名,參與了科舉考試行賄案(近似如今高考作弊),這是欺君大罪,被判“斬監候”(相當于“死緩”)。一家人慌了手腳,上下打點,買通關節,一場官司下來,家道衰落。這年魯迅13歲。
向春寫于2012-2-1 17: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