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景:放飛心靈,踐行公益 在畫圣八大山人修道之風水寶地——南昌青云譜,隱居著一位長須飄飄、神情俊朗、舉止飄逸的青年書法家——他就是自號“泥巴道人”的熊明。熊明對于書法長河中遺存的各種碑帖,數十年來心追手摹、心與神會,筆下的書法已經進入了一種恬靜自然、瀟散圓融、不食人間煙火的老僧入定的超然境界。他的書法作品圖片發在“南昌熊明”的新浪博客和中國書法網、QQ空間等網絡世界中,引起了全國各地的書法愛好者、書法名家的關注和好評,大家留言稱贊熊明的書法,有八大山人的筆意和弘一法師的韻味,圓融無礙,祥和安靜。其實,熊明從來沒有臨摹過八大山人或是弘一法師的書作,若要說像——只能說是熊明的心性與前賢相通,思想共鳴所致。弘一法師有云:“筆不設計,無矯飾,真我立于字外,含蓄自然中見性情。”——也許,熊明這種淡泊名利、專注內心修煉、提升人生境界的習書理念正與前輩大師暗合,或說這就是由技入道,殊途同歸吧! 熊明1968年10月出生在“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書香世家,自曾祖父到父親,三代均是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在那狂飆激進的“文革”期間,他父親雖被迫下放勞動,但勞作之余總不忘教子識字和讀書——白天,在旱地、沙洲上用木棍樹枝教孩子認字;夜晚,就著幽幽的煤油燈光領著熊明三兄弟誦讀唐詩宋詞。熊明在這樣的家教熏陶中漸漸長大,后來他開始接觸到一些書法方面的字帖和畫家的傳記,并且立志要像父親一樣寫得一手好字,贏得身邊親友的贊譽。隨著閱讀量的增大,視野隨之開闊起來,對于書法繪畫的追求目標卻漸漸的清晰起來,他在上高中時瘋狂地迷上了繪畫,他希望能成為齊白石、傅抱石、徐悲鴻、李可染一樣舉世聞名的大畫家。畫松竹梅蘭、畫山水花鳥,凡是能找到的繪畫資料統統的拿來臨摹,大膽揮毫涂鴉,心無所住,天馬行空,雖不得要領,但卻樂此不疲。直到1997年,熊明參加工作,不得已放下了心中的理想,以應對現實的挑戰。 熊明再次與書法結緣,則是在2006年。當時熊明在省城某電視臺做電視紀錄片制片人,因為一次電視專訪著名書畫家、有著“江南筆王”美譽的葉華延先生,在葉先生的鼓勵和悉心指導下,熊明重操毛筆,進行著系統規范的書法基礎練習。2007年,熊明有幸結緣于江西書法泰斗、幾十年精研筆法著稱的一代宗師——梁光先生。梁先生藝高德馨,對登門求學的熊明格外的熱情,從握筆、運筆、點畫到線條的陰陽向背、虛實呼應,再到節奏氣韻、力度的體現等等不厭其煩的手把手地教授,一點細節都不放過。 為了能夠真正理解體會接受消化梁光先生親授的筆法,熊明整整五年時間都用在畫線條、畫圓圈、畫鋸齒等對于毛筆的操控和對于線質、線律的提高上,圍繞著梁光先生所倡導的側鋒用筆,孜孜以求,心無旁騖。為了鍛煉和感悟梁光先生的大臂“推磨法”,熊明特地買來一個九斤重的鐵啞鈴,長期堅持如操控毛筆一般的單手舞動啞鈴,或轉圈或拉線,既鍛煉了雙臂的力量,又琢磨出了魏晉筆法的精妙所在,逐漸感悟到了筆鋒絞轉的玄妙之法! 經過幾年對于線質的打磨和對于毛筆操控能力的訓練,熊明筆下的線條那種圓渾厚實的力量感明顯的得到提升。但光有線質,沒有造型沒有氣韻,那還不能構成一幅上乘的書法作品啊!就在熊明彷徨苦悶之際,冥冥之中他書法道路上的一位貴人出現了,那就是他的師叔——梁光先生的高足、書法界異軍突起的后起之秀姜華先生。姜華,一位江西書壇放浪不羈的天縱之才,全身心沉浸在書法翰墨之中,獨自品味著書法帶給他心性“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的快感。古道熱腸的姜華先生批改熊明的習作,每次總是不怕污染他的視覺,仔細審閱,認真點評,那批評中飽含鼓勵,指出缺點的同時從來不忘表揚可圈可點之處,不忘囑咐熊明對此予以關注并悉心揣摩、提煉,以求進步。勤奮好學的熊明得到姜華先生的細心指點,可謂如虎添翼,于書法之道得以勇猛精進,破繭化蝶而出。 熊明習書從漢隸曹全、禮器、張景諸碑入手,后嫌專寫漢隸單調,便轉入漢簡、帛書,并由此進入《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興福寺半截殘碑》、《爭座位》、《祭侄稿》,進而入魏晉殘紙、敦煌遺書、漢魏墓志造像題記等所謂民間書風系統,并上溯石鼓文、毛公鼎等大篆系列,力求線質線律線構能與先輩前賢看齊;海納百川,廣泛臨摹,博覽群書,豐富修養,注重書法的本源回歸——自然、隨性的書寫意味,以求書法能體現自身的生命氣息和生命律動。 熊明寫字,受梁光、姜華諸先生的言傳身教,養成了不事張揚,不問世事,天馬行空,自在逍遙的高貴典雅的品行。他于書法之道,全憑心性所使,行于當行,止于當止。他從未想過與人比試高低,更未想過嘩眾取寵狂妄自大,他所追求的正氣、奇氣、才氣、傲氣、清氣均自然而然地慢慢地在他的書法作品中得到顯現,使筆墨清靈而富有情趣,讓情緒在創作中得到一種爆發、一種宣泄、一種滿足、一種愉悅、一種情調、一種境界——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天人合一”——天道、自然、人生、情感匯聚成一股激情,傾瀉在宣紙上,凝結為一個個藝術形象,使人們為之感染,為之陶冶。熊明認為書法不單單靠技術能完成的,而要靠個人品格去修煉。學書法,與其說是練字,不如說是修身,或說養性。晉人手札,緩緩寫來,不急不厲,間出奇筆,奧妙無窮。它流露的就是一種韻致——淡、雅、逸、遒,直覺的、率意的、質樸的性靈之美,以淡化、虛靜、知足、謙讓的人生態度去感知、認識、接受世界上的事物,所以,作品里流露出來的是恬靜、圓融、和諧、自然的美感。這就是書法中的書卷氣,是一種性靈、氣質、情趣的流露。 正如熊明在他的學書心得中寫道:“書法,如果稱其為藝術,那么書法于書寫者個人來講決不能粘上一絲世俗的功名與銅臭。追求氣韻,抒寫靈性始終是書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書法,其實不關別人的事,他是書寫者個人內心的一份感動,一種心理活動的表現方式,一種情緒的宣泄方式;書法,不是雜技,不是用來炫耀更不是用來換取銅板銀元的;書法,就是書寫者個人修養、學識、品位的真實折射。”故此,熊明的書法作品很少蓋印,頗具古風,灑脫自然! 幾十年的學書歷程,幾十年的人生閱歷,再加上多年的記者生涯,南昌熊明對于書法有了一個全新的體悟,他深切感受到中華筆墨之象,乃儒家之禮義仁和、道家之清虛蕭散、佛家之圓融通透;筆墨之道歷中華文化千年錘煉糅合,筆法、墨法即為心法。心法秉學養見識,自然山川而自為萬象。故筆墨自成家法者,其必諸學貫通。筆墨之道或不合儒、釋、道之氣息者,即為濁流,不登大雅爾。所以,觀熊明創作書法用筆之道,深諳太極三昧。其用筆出于梁光先生的“推磨法”,奮大臂,用絞轉,不動指,不擺腕,沉肩垂肘,虛靈頂勁,外形不動而內息綿綿,鋒前筆后,推毫前行。其線條曲筆、直筆相間,方筆、圓筆并舉,剛健而不失婀娜,端莊卻不阻滯,奇正相生,氣韻高古,疏密相間,錯落有致,顧盼生姿,耐讀耐品,是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寶庫中不可多得的逸品。熊明書法用那濃濃的書卷氣,用那灑脫的魏晉遺韻,帶給人們心靈一種寧靜祥和的享受,猶如一劑心靈雞湯,滋潤著蕓蕓眾生被功名利祿給打磨得粗糙不堪、心神疲憊的心,引領著在紅塵翻滾中辛勞奔波的人們,進入那虛空無我、絕圣棄智、回歸自然本性的禪境! 不惑之年的熊明,藝術的道路還有很長很長,猶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書壇明星,假以時日,必將綻放出更加燦爛的光芒,帶給廣大的書法同道中人以及廣大的書法藝術收藏愛好者、收藏家更多的驚喜——但熊明自己并不這么認為,因為他從來就不把自己書寫的作品當做作品看待,除非是朋友索取,通常他的作品連印章都懶得加蓋的,熊明這種頗具魏晉古風的圓融散淡,在當下這種人心浮躁的書壇,顯得彌足珍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