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鯉》改版的消息后,想起上一次看《鯉》,大概是四五年前的事情了。買到手里的最后一本,是《最好的時光》,明黃色的封皮,單純而溫暖的感覺,像極了大學尾聲的那段日子,橫沖直撞也能輕易就感到幸福。 然后過去了這些年,家在本地的光環兒也開始罩不住我,我開始不甘于父母悉心的照料和叮囑,越來越渴望能有個可以獨立于家人、專注于自我的空間,哪怕它并不真正屬于自己,又有什么關系。就在這樣的時候,我拿到了這本《鯉·一間不屬于自己的房間》。 正如書中所寫的:“對于年輕的一代人來說,房子似乎已經成為一個象征著“重負”與“羈絆”的意象。它以讓人越來越無法承受的價格,逼迫他們為之疲于奔命。有人選擇憤怒的反抗,有人選擇沉默地妥協。” 我看到,書里采訪了那么多滿足地擁有“不屬于自己的房間”的人,也寫了那么多租房歲月的艱辛憤怒跟惆悵。無論好壞,都是我們在必經的年紀里必經的生活。
這半年,有時也會去朋友租的房間小住。她從家鄉來到這一個陌生的城市,讀好幾年書,然后在這里工作。這個城市有她青春時光里幾乎所有的故事(幾乎)。 我借住的時候,也總是和她去超市采購,看著網上的食譜琢磨做菜然后興高采烈地吃光,光著腳和她在狹小的租屋里走來走去,在不明亮的燈下給自己充電,為了某個合租的鄰居總想節約水電而導致浴室里的水壓或水溫不穩生悶氣,彼此之間也有歇斯底里地爭吵。 假以時日,這樣的日子總會過去吧。 有一天我也許會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房間,生活也不再被四面八方的洪流沖撞得辨不清方向、只管浮水。 到那時也許我都難以想象,在自己千方百計想要屬于自己的那些日子里,我居然做了那么多讓自己屬于不了自己的事情。 可我到時還是會無限懷念此刻這些再也回不去了的時光吧。(《鯉·一間不屬于自己的房間》書評/燁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