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痙濕暍 概述 1.合篇意義①病因均與外感有關。②初起首見太陽表證。③辯證治法類于傷寒。 痙病 2.概念:痙病——項背強急,口禁不開,甚則角弓反張為主證的一類疾病。 病位:筋脈, 病因:內因,素體津液不足或輸布不利;外因,外感風寒之邪。 病機:邪阻筋脈,津液不能濡養筋脈。 分類:剛痙,痙病的表證加太陽表實無汗;柔痙,痙病的表證加太陽表虛有汗。 3、痙病的證治(原文第十一條、十二條、十三條) 第十一條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痓,栝蔞桂枝湯主之。 原文分析:論柔痙證治。 1.栝蔞桂枝湯(栝蔞根3兩、桂枝3兩、甘草2兩、芍藥3兩、生姜3兩、大棗12枚)滋養筋脈,解肌祛風,調和營衛。 分析:栝蔞根(天花粉)重用,養陰生津止咳,滋養筋脈。 (桂枝、甘草、芍藥、生姜、大棗)解肌祛風,調和營衛。 第十二條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原文分析:欲作剛痙證治。小便反少——津液嚴重不足。 2.葛根湯(葛根4兩、麻黃3兩、桂枝2兩、甘草2兩、芍藥2兩、生姜3兩、大棗12枚)本方開泄腠理,發汗祛邪。葛根麻黃先煎去沫,納諸藥。 分析:葛根重用,滋生津液,濡養筋脈。葛根能鼓舞胃陽,起陰氣(生津,升津),現用于心腦血管方面疾病。 第十三條 痓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介齒,可與大承氣湯。 原文分析:剛痙。 3.大承氣湯(大黃4兩、厚樸半斤、枳實5枚、芒硝3合)本方泄熱,急下存陰。 痙病原文 (第七、一、二) 第七條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脈。 第一條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痓。 第二條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痓。 第三條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痓,為難治。 第九條 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分析:緊如弦——緊而弦。 濕病 分類:外濕,內濕。 1.概念:以發熱,身重,骨節疼煩為主癥。 2.病因病機:(外因)外感濕邪,挾風或寒邪;(內因)陽氣不足,脾運不健(素體)。病機:濕邪痹阻,陽氣不通,不通則痛。 3.病位:肌肉,關節。 4.治法:外濕,微汗法(第十八條),內濕,利小便(第十四條)。 外濕治法——微汗法:(原文十八) 第十八條 風濕相摶,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原文分析:汗之病不愈——①氣候因素。②汗不得法(大汗法:風去濕存;大汗傷陰。)。外濕治法——微汗法。似欲出汗(似——連續不斷)。①出汗方法:溫覆;②出汗范圍:全身;③汗出的時間:兩小時;④汗出的程度:微微似欲出汗。 微汗法:保證陽氣內蒸而不驟泄,在肌肉關節之間,包括肌腠充滿流行,使濕邪無地以容。 內濕治法——利小便法:(原文十四) 第十四條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中濕,亦曰濕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原文分析:脈沉——濕邪入里,脈細——濕滯營衛。小便不利——內外合邪,濕阻氣化。大便反快——濕邪流注大腸(脾虛濕勝則濡便)。五苓散利小便而實大便。五苓散兼能恢復膀胱氣化功能。 1.五苓散(豬苓18銖、澤瀉1兩6銖、白術18銖、茯苓18銖、桂枝半兩)本方倍用桂枝可增強氣化功能。 氣化得行,則內外濕邪可除。 頭中寒濕(慢性鼻炎)——納藥鼻中:(原文十九) 第十五條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第十九條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 原文分析:喘——衛陽被郁,肺氣不宣。頭痛鼻塞——肺竅不利。頭中寒濕(慢性鼻炎),納藥鼻中——例如鵝不食草等。或用瓜蒂散納鼻中。治療可用內服與搐鼻法相結合。 寒濕在表——麻黃加術湯(原文二十) 第二十條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麻黃加術湯(麻黃3兩、桂枝2兩、甘草2兩、白術4兩、杏仁70個)發汗,解表,散寒,除濕。 分析:麻黃得白術不致發汗太過,白術得麻黃并解(行)表里之濕。 風濕在表——麻杏薏甘湯(原文二十一) 第二十一條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之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分析:風痹,疼痛游走性;寒痹,疼痛、劇痛固定不移;濕痹,疼痛重著不移。日晡所劇——申時病重,說明病有化熱化燥傾向。日晡所為陽明當旺,陽明為多熱多血之腑,濕邪易化熱化燥。 3.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麻黃5錢、杏仁10個、薏苡仁5錢、炙甘草1兩)用于風濕痹證。 分析:薏苡仁,治風濕痹證,解決筋急、拘攣,疼痛,不可屈伸;上清肺熱,下理脾濕。 風濕表虛證——防已黃芪湯(原文二十二) 第二十二條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已黃芪湯主之。 4.防已黃芪湯(防已1兩、黃芪1兩、炙甘草5錢、白術7錢5分)生姜4片,大棗1枚。益氣固表,祛風除濕。喘者加麻黃五錢,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后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有微汗差。 風濕在表,表陽虛(原文二十三) 第二十三條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如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分析:身體疼痛,不能自轉——風濕相搏的癥狀。不嘔不渴——濕邪沒有傳里犯胃,不嘔;濕邪沒有化熱傷陰,不渴。脈浮虛——表陽已虛。脈澀——濕邪阻遏,影響血行。 5.桂枝附子湯(桂枝4兩、炮附子3枚、甘草2兩、生姜3兩、大棗12枚)溫經助陽,祛風除濕。炮附子,止痛,散寒強。(風邪重于濕邪) 6.白術附子湯(白術2兩、炮附子1枚半、甘草1兩、生姜1兩半、大棗6枚)祛濕溫經。(濕邪重于風邪) 分析:去桂枝因風邪已去,防傷表陽,加白術,白術加炮附子善祛皮中之寒濕。(生白術量達到20-30g,可以通便,用于小兒通便較安全;焦白術補脾、健脾,止瀉。) 表里陽氣俱虛,風濕并重(原文二十四) 第二十四條 風濕相摶,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分析:小便不利——里陽虛,氣化不利。惡風不欲去衣——表陽虛。 7.甘草附子湯(炙甘草2兩、炮附子2枚、、白術2兩、桂枝4兩)溫經扶陽,散寒,祛風,除濕。 分析:炙甘草補益脾氣,能緩,能和;炮附子散寒止痛;白術增強健脾,除濕;桂枝通陽散寒。 麻黃加術湯與麻杏薏甘湯比較: |
|
來自: johnney908 > 《金匱要略傷寒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