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攝影
上海外灘3-2 三月飛春雪
![]()
![]()
![]()
![]()
![]()
![]() 左為上海總會大樓(外灘 2號)右為友寧大樓(外灘3號) 上海總會,1861年由在滬英僑發起創設,為當時流行的三層“東印度式”建筑。1910年1月,在原址建了新樓。曾是英國在滬僑民的俱樂部,是座典型的英國古典式建筑,大樓墻面的裝飾為巴洛克式,2-3層中部有6根愛奧尼柱式的石柱,頂端各設置了巴洛克式的風亭,內部有幾處顯然是模仿了英國皇宮。 友寧大樓建成于1916年,由英資公和洋行在上海設計。1922年重建。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資有限公司通過外灘房屋置換買下此樓產權。2004年改建為高檔購物消費場所“外灘3號”。如今,1樓有阿瑪尼中國首家旗艦店,2、3樓是法國的依云水療,6樓有澳洲名廚 David Laris 所開前衛餐館陸唯軒。
![]() 匯豐銀行大樓(左)和 上海海關大樓(右)
![]() 匯豐銀行大樓 (左) 右為上海海關大樓(鐘樓) 上海海關大樓是外灘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自1927年建成以來,始終是海關駐地。鐘樓旗桿是上海地理位置的標志點,鐘樓為歌特式建筑,有十層樓高,大鐘至今仍在報時,是亞洲第一大鐘。海關大樓緊鄰匯豐銀行大樓,二者被稱為姐妹樓。
![]() 海關大樓 海關大樓——著名的鐘樓。四周四個鐘面。每面都有100多塊0.3—1平方米的玻璃拼成,直徑5.3米。裝有自動開關的電燈72盞,晚上通體明亮。鐘面上的紫銅長針長3.16米,重60千克;短針長2.5米,重36千克。鐘樓內有3個鐘捶,最大一個重2噸,另兩個也重一噸左右,鐘的發條用0.01米粗的鋼絲組絞,長156米。每周開鐘上發條3次,每次要四人操作一小時左右才能完成。機器房的樓上有1個大鐘、4個小鐘,每隔15分鐘,四口小鐘就響起叮咚叮咚之聲,每隔一小時,1個135千克重的大銅錘便敲擊十幾噸重的大鐘發出雄壯的當當聲,持續10秒左右,幾里內都可聽到。大鐘仿英國倫敦國會大廈的大鐘式樣制造,在英國制成后運到上海組裝。當時被稱為亞洲第一鐘。
![]()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外灘12號匯豐銀行大樓) 匯豐銀行大樓,原指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于1923年至1955年在上海的分行大樓,又名市府大樓,1923年建成,被認為是中國近代西方古典主義建筑的最高杰作。設計者是著名的英資建筑設計機構公和洋行。外灘12號曾是“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的白令海峽之間一座最講究的建筑”,由匯豐銀行建造,1955年為抵歷年來的稅款,大廈交給政府,同年置換給浦發銀行使用至今。 ![]()
![]()
![]()
![]()
![]() 原交通銀行,現上海市總工會(外灘14號) 交通銀行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7年2月成立,當年在上海設立分行。是我國早期的大型銀行之一,也是中國早期的發鈔行之一。它在創建初期定位于經營輪、路、電、郵四政往來服務的專業銀行,所以取名為交通銀行。其前身是1880年德國設立的德華銀行。1919年10月,交通銀行接管了德華銀行。交通銀行新大樓于1948年10月竣工,由鴻達洋行設計,陶馥記營造廠施工。 該樓為外灘第二階段建筑的典型代表,屬近現代裝飾藝術運動主義風格。
![]()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總部) 原華俄道勝銀行。是近代中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由清政府官方與外資(俄、法、中)合辦的銀行。1899年華俄道勝銀行在上海設立分行,購下此地塊并興建了銀行大樓,后由國民黨政府接管,又被叫作“中央銀行大樓”。
![]() 招商銀行大樓(左) 友邦大廈(右) 招商銀行現大樓于1924年重建,英資公和洋行設計。樓高僅4層,是一幢近似古典復興式帶有日本近代西洋風格的建筑,同時又廣泛吸取各國建筑的長處,比如在大樓的東立面又配有四根粗大的歐洲古典主義式的柱子,賦予大樓歐洲古典主義的風格, 現為招商銀行上海分行、上海工藝進出口公司等單位的辦公樓。
![]() 上海外灘美國友邦保險大樓 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簡稱“友邦保險”或“AIA”)是美國國際集團(AIG)的全資附屬公司,自1919年在上海創立以來,已服務亞洲地區的廣大客戶七十多年之久。友邦保險總部設于香港特別行政區,其分支公司及聯營公司遍及中國大陸。
![]() 沙遜大廈 沙遜大廈的五至九層是華懋飯店。1956年,華懋飯店改為和平飯店營業。1989年,沙遜大廈被評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和第一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1991年到1994年,和平飯店連續4個年度被評為“世界最著名飯店”。現在,沙遜大廈仍為上海和平飯店,但由加拿大費爾蒙酒店集團運營。
![]()
![]()
![]()
![]()
![]()
![]()
![]()
上海外灘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