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皇帝將內府所藏唐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三件《蘭亭序》摹本和柳公權《蘭亭詩》、董其昌臨柳公權書《蘭亭詩》及高宗弘歷臨董其昌《臨柳公權書蘭亭詩》、內府鉤填《戲鴻堂帖》刻柳公權《蘭亭詩》、于敏中補《戲鴻堂帖》柳公權《蘭亭詩》闕筆本,命工摹刻在8個石柱上,名為《蘭亭八柱帖》。帖分8冊裝,冊首鐫高宗弘歷御筆《題蘭亭八柱冊并序》。帖石鉤勒精妙,原置圓明園,宣統二年(1910年)石柱和刻有蘭亭修禊圖及乾隆御制詩文的石屏一起被搬到頤和園,1935年又移至北京中山公園,后筑亭保護。《蘭亭八柱帖》鐫刻精良,內府原拓用乾隆御制墨,為“烏金拓”。
清拓《蘭亭八柱帖》之一虞世南臨蘭亭序 ,木面。烏金精拓,刻拓俱佳。經折裝,半開縱29.8厘米,橫17.3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虞世南臨《蘭亭序帖》,墨跡勾摹上石。董其昌、陳繼儒稱虞臨之前亦歸為禇摹本。此摹本由元代張金界奴進呈給元文宗,本幅后尾有元代人所題:“臣張金界奴上進”小字,有元內府“天歷之寶”大印,所以明清人也稱它為“蘭亭張金界奴本”,或“天歷蘭亭”明董其昌在題跋中認為“似永興(虞世南)所臨”,清梁清標在卷首題簽也稱“唐虞世南臨禊帖”。后世便改稱虞世南臨本。據專家考證,此本當屬唐代輾轉翻摹之古本。墨跡本為故宮藏品。
此帖刻于蘭亭八柱帖第一柱(第一冊),鈐有“避暑山莊”、“乾隆御覽之寶”等印。單帖名為楷書:“虞世南摹蘭亭序”。有董其昌、陳繼儒、楊嘉祚等題跋。有“楊明時印”、“天歷之寶”、“內府圖書”、“儀周鑒賞”、“梁清標印”等刻印。
《蘭亭八柱帖》是清弘歷集馮承素摹蘭亭序等八卷而題名蘭亭八柱的,《蘭亭八柱帖》共八卷,乾隆44年(1779年),內府摹勒,前有弘歷題蘭亭八柱冊并序,《蘭亭八柱帖》的順序是,第一冊(第一柱):虞世南摹蘭亭序。第二冊(第二柱):褚遂良摹蘭亭序。第三冊(第三柱):馮承素摹蘭亭序。第四冊(第四柱):柳公權書蘭亭詩。第五卷(第五柱):戲鴻堂刻柳公權書蘭亭詩原本。第六冊(第六柱):于敏中補戲鴻堂刻柳公權書蘭亭詩闕筆。第七冊(第七柱):董其昌仿柳公權書蘭亭詩并跋。第八冊(第八柱):弘歷臨董其昌仿柳公權書《蘭亭詩》。
清拓《蘭亭八柱帖》之二褚遂良摹蘭亭序
,木面。烏金精拓,刻拓俱佳,經折裝,半開縱29.8厘米,橫17.3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褚遂良摹《蘭亭序帖》,墨跡勾摹上石。此帖前有明項元汴題“褚摹王羲之蘭亭帖”,后世遂定為褚遂良摹本。據專家考證,應是宋人的臨摹本。此帖前有舊題“褚摹王羲之蘭亭帖”一行,此墨跡本為故宮藏品。
此帖刻于蘭亭八柱帖第二柱(第二冊),鈐有“避暑山莊”、“乾隆御覽之寶”等印。單帖名為楷書:“褚遂良摹蘭亭序”。后有宋代米芾題,范仲淹、王堯臣、張澤之、卞永譽等人的觀款或跋語,有“項元汴印”、“天籟閣”等印。
清拓《蘭亭八柱帖》之三馮承素摹蘭亭序 ,木面。烏金精拓,刻拓俱佳。經折裝,半開縱29.8厘米,橫17.3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馮承素摹《蘭亭序帖》,墨跡勾摹上石。原跡為傳世蘭亭中的唐摹善本。 “歲”、“群”等字有破鋒,即俗稱開杈,“仰”、“可”等字有斷筆,“因”、“向”、“痛”、“夫”、“文”等改寫的字,有先后書寫的層次。由于有唐中宗年號“神龍”半印,又稱為《神龍本蘭亭序》,以區別于其他唐摹本。元代郭天錫認為是馮承素等摹,明代項元汴確定為馮摹,其本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拓本中如八柱本蘭亭、豐坊刻石本等為“神龍蘭亭”系統。另有一些刻“神龍”印者,并未依據原跡所刻,屬臆造而成。
此帖刻入《蘭亭八柱帖》為第三柱(第三冊),鈐有“避暑山莊”、“乾隆御覽之寶”印。單帖名為楷書:“馮承素摹蘭亭序”。帖前后有趙孟頫、郭天錫、鮮于樞、鄧文原、王守誠、李廷相、文嘉、項元汴等家題跋、觀款及“神龍”半印、“副騑書府”等刻印。
清拓《蘭亭八柱帖》之四柳公權書蘭亭詩
,木面。烏金精拓,刻拓俱佳,經折裝,每開縱29.8厘米,橫34.6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柳公權書蘭亭詩,墨跡勾摹上石,墨跡行書,無名款。卷前有乾隆皇帝題簽“蘭亭八柱第四”;卷后有宋、金、明、清人諸多題跋。其中北宋黃伯思(偽)一小隸書跋稱為柳公權所書;以后,則多誤以為是柳公權的作品。此帖書法與柳書不符,據專家考證應為唐代書手所為。此墨跡本為故宮藏品。
此帖刻于蘭亭八柱帖第四柱(第四冊),鈐有“避暑山莊”、“乾隆御覽之寶”等印。單帖名為楷書:“柳公權書蘭亭詩墨跡”。該帖蘭亭詩是在蘭亭集會時王羲之、謝安、謝萬、孫綽等二十六人的詩,共三十七首,其中十一人有兩首,十五人有一首;又王獻之“四言詩序”,孫興之“五言詩序”。其中王羲之有五言詩、四言詩各一首。后有李處益、王世貞、王鴻緒等人的觀款或跋語,有“內府圖書、“元美”等刻印。
清拓《蘭亭八柱帖》之五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 ,木面。烏金精拓,經折裝,每開縱29.8厘米,橫34.6厘米。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戲鴻堂刻柳公權書蘭亭詩原本,墨跡勾摹上石。墨跡,清內府常福鉤填戲鴻堂刻柳公權書蘭亭詩本(見常福鉤填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卷),卷前有乾隆皇帝題簽“蘭亭八柱第五”,并題記一則。鈐有“乾隆”等30方鑒藏印。此墨跡本為故宮藏品。
此帖刻于蘭亭八柱帖第五柱(第五冊),鈐有“避暑山莊”、“乾隆御覽之寶”等印。單帖名為楷書:“戲鴻堂刻柳公權書蘭亭詩原本”。有乾隆皇帝題記一則;有“乾隆”等刻印。
清拓《蘭亭八柱帖》之六于敏中補戲鴻堂刻柳公權書蘭亭詩闕筆冊
,木面。烏金精拓,經折裝,每開縱29.8厘米,橫34.6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于敏中補戲鴻堂刻柳公權書蘭亭詩闕筆;墨跡勾摹上石。墨跡,紙本,手卷(于敏中書補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闕筆卷)。有乾隆皇帝題簽“蘭亭八柱第六”;及御題。有于敏中題跋。鈐有“乾隆”、“臣敏中”等鑒藏印。此墨跡本為故宮藏品。
此帖刻于蘭亭八柱帖第六柱(第六冊),鈐有“避暑山莊”、“乾隆御覽之寶”等印。單帖名為楷書:“于敏中補戲鴻堂刻柳公權書蘭亭詩闕筆”。有乾隆皇帝御題和于敏中題跋;有“臣敏中”等刻印。

清拓《蘭亭八柱帖》之七董其昌仿柳公權書蘭亭詩
,木面。烏金精拓,經折裝,每開縱29.8厘米,橫34.6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董其昌仿柳公權書蘭亭詩,墨跡勾摹上石。柳公權書《蘭亭詩》原為37首,此本為34首。此卷書于明萬歷46年(1618年)戊午。有鷗天老漁、高士奇、陳元龍、乾隆皇帝等跋;有乾隆內府鑒藏印記及高士奇、張照等人鑒藏印。此墨跡本為故宮藏品。
此帖刻于蘭亭八柱帖第七柱(第七冊),鈐有“避暑山莊”、“乾隆御覽之寶”等印。單帖名為楷書:“董其昌仿柳公權書蘭亭詩”。有鷗天老漁、高士奇、陳元龍、乾隆皇帝等題跋;有“士奇”、“世澤堂藏”等刻印。
清拓《蘭亭八柱帖》之八弘歷臨董其昌仿柳公權書蘭亭詩
,木面。烏金精拓,經折裝,每開縱29.8厘米,橫34.6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乾隆皇帝臨董其昌仿柳公權書蘭亭詩,墨跡勾摹上石。墨跡卷前有乾隆皇帝題簽“蘭亭八柱第八”;卷后乾隆皇帝自題一則。有“乾隆”等30余方鑒藏印。從第四柱到第七柱,帖首第一行都以“王獻之四言詩并序”開始;此本乾隆皇帝刪掉第一行“王獻之四言詩并序”,他認為柳公權臨池時偶誤。乾隆皇帝發現董其昌的缺漏,本卷補全。此墨跡本為故宮藏品。
此帖刻于蘭亭八柱帖第八柱(第八冊),鈐有“避暑山莊”、“乾隆御覽之寶”等印。單帖名為楷書:“御臨董其昌仿柳公權書蘭亭詩”。有乾隆自題一則;有“乾隆”等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