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為網易汽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網易汽車7月17日報道 在汽車發展史中,有著太多推陳出新的設計。特別是近代汽車整體造型及電子技術運用的快速發展,“門拉手”這一汽車設計上最常見的配置,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或因技術落后或因安全及人性化設計不足等原因,最終被滾滾向前的車輪拋棄在了路上。下面讓我和大家一起盤點一下這些逐漸消失的汽車設計。 ● 過去:從功能到形式 由于過于久遠,車門把手的起源我們無從考察。不過早期從馬車演變過來的汽車,起初并沒有車門,而隨著車速越來越快(真的不是為了防盜),道路條件卻沒有跟上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乘客被甩出汽車的事故頻發,因此車門便誕生了。 不過車門把手的發展并非一撮而就。福特早期版T型車,還能看到許多馬車設計的痕跡,完全開放式的車身,只有后排乘客才配備了車門。除此之外,由于那個時期完全不需要擔心盜車賊,所以并沒有配備門鎖功能。 后期版本的T型車,由于有了封閉式車廂,使其終于擁有了完整的四個車門、四個把手以及車鎖。除此之外,在造型設計上,也從也從原先袖珍的造型,變的更加修長,更符合人手的造型。 馬車對汽車的影響還不止如此,甚至一直到40年代,依然有著大量新車采用馬車上的對開或向后開啟式車門,當然這一設計如今我們依然能在勞斯萊斯的全系車型中看到。 1934年克萊斯勒公司生產的Airflow(氣流),是世界上第一量采用流線型車身的車型。這一設計同樣影響到了甲殼蟲的設計理念。除了流線型的車身,甲殼蟲的門把手也經歷了多次改良,早期車型門把手大多直接矗立在車門上,而甲殼蟲則在車門上設計一個凹陷,這樣既可以把門把手設計的更加扁平,又不會讓伸手開門變得困難。 作為汽車的鼻祖,奔馳在門把手的設計上,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954年梅賽德斯奔馳300SL,世界上第一輛歐翼式車門震驚世人,夢幻般的開啟方式至今依然是那些處于金字塔尖車型的終極開啟方式。除此之外,隱藏式的門把手同樣驚世駭俗,完全溶于車身的流線型設計,閃露寒芒的金屬材質,一直影響至今。 要論哪家汽車品牌最不喜歡“把手”這一物件,則非捷豹莫屬了。在其品牌歷史中,我們不乏看到根本沒有門把手的車型。時至今日,捷豹最新車型F-TYPE同樣采用隱藏式門把手,而排擋桿這一設計也逐漸被旋鈕或撥片所替代。 ● 現在:百花齊放 進入現代社會,隨著汽車安全法規以及空氣動力學的更高要求,門拉手的造型也進入了百花齊放的時代。這一時期我們可以看到不同開啟方式、不同設計理念的門把手。不過由于大多數廠商依然注重成本的控制,所以總體歸類的話,現代汽車門把手的結構大致分為,橫拉式和上掀式。 橫拉式把手:這種類型的手把具有結構簡單、開啟力直接作用于鎖機構的特點.傳力件多為金屬壓鑄材料,強度較好。靜拉力可達到1000N。上掀式門把手:這種類型的手把外觀好。與車身曲面匹配良好,基本不會凸出車身,風阻更小,但開啟力經連桿或拉繩傳遞,結構較復雜,由于受力件多為塑料材質薄壁結構,所以強度稍差,靜拉力強度為600N。 1982年引入中國的桑塔納轎車,可以說是國內最早見到的橫拉式把手了。不過早期版桑塔納將開鎖機構影藏在把手內部,這一設計需要開啟車門時完成“捏+拽”的動作,所以一度受到消費者的弊病。所以后期版本的桑塔納加以改良,開汽車門只需“拉拽”一個動作就可以完成,而這一設計也是當今最為常見的工作方式。 早期上掀式門把手多見于價格低廉的家用車型。一方面車門較輕,所以把手不需要設計的過于粗壯。另一方面,由于造型簡單,因此成本也更容易控制。此外,由于這種設計與車身弧度匹配更好,風阻系數也更低。 隱藏式門把手算是上掀式的另一個分支,多見于一些比較個性化的車型。比如菲亞特COUPE、阿爾法羅密歐156以及奇瑞A3。這一設計除了更低的風阻系數外,實際上也是設計師利用視覺的欺騙,力爭想要營造一個2門版轎跑造型而生。 來到21世紀,隨著電子工業發展和普及,各種功能的電子集成電路被安全、巧妙地鑲嵌在空心把手或開槽把手中。形成了多種開啟方式門拉手,取代了傳統機械鑰匙開啟車門鎖的功能。比如早期有密碼開鎖,后來又逐漸普及了遙控開啟,而無鑰匙進入也越來越多的加入新車的配置中。不過由于成本原因,無鑰匙進入也分為按鍵式、觸摸式和感應式三種方式。 ● 未來:隱藏式+無鑰匙進入 從現階段來看,無鑰匙進入成為主流的趨勢已經勢不可擋。門把手在車身所占的比重也將逐漸降低。比如特斯拉,他的車門就是結合了隱藏式和無鑰匙進入的優點,當車主靠近車門,門把手會自動彈出,并向地面投射燈光照亮地面,關上車門后門把手又會自動收回。這一設計的優點除了夠炫、便捷以及降低風阻外,由于把手多數時間都影藏在車門內部,因此無論下雨、落灰都不會污染門把手,開啟車門自然也可以避免弄臟手部。 |
|
來自: 昵稱13859417 > 《網路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