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怎樣認識世界,這是古老而富有挑戰性的科學問題。認知過程(cognitive process)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觀察,包括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語言等生理和心理活動。人類認識世界是從感覺和知覺開始的。人們感知事物時需要以注意為前提,并從眾多信息中將有用的信息篩檢過濾,儲存到記憶系統,繼而形成表象和概念。人在認識事物時會聯系和抽象這些事物的內外部規律。這種認識要靠思維過程來進行,所以人類的思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間接性。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發展出獨特的語言功能,通過它來進行思想交流,思維亦借助語言來進行。 感覺(sensation)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當前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perception)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當前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的反映。也就是說,感覺是通過某一感覺器官獲取某一事物單個屬性信息的過程,如事物的形狀、大小、顏色、光滑與粗糙、氣味、聲音等。然而,通過感覺并不能完全了解事物的意義,甚至不知道反映的事物是什么。而知覺則不同,往往是多種感官參與活動,還結合以往經驗,將事物多種屬性綜合為有意義的整體。感覺反映事物的屬性,知覺反映事物的整體;感覺是知覺的基礎,知覺是感覺的深入。因此,感覺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心理現象,沒有感覺不僅不可能產生知覺,而且也不可能產生其他一切心理現象。當感覺到的個別屬性越豐富,對事物的知覺就越完整。然而,知覺不是許多感覺的簡單堆積 ,而是各種感覺的有機整合。知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比感覺更真實、更完整。比如說,醫科學生尚未學會讀X光片時,只能“感覺”到團團陰影;學會讀片之后,才“知覺”到判別某種病變。 當你開車到達路口遇見紅燈亮時,自然會立即剎車,這期間所經過的時間也許不到1秒鐘,然而在這極短的時間內,你完成了一次復雜的生理與心理活動:首先是你的視覺器官(眼睛)接受到紅光的刺激(紅燈),也就是視覺感受器收到了信息;然后這些信息經由視神經纖維傳導到大腦,并經大腦的認知活動(依據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分析傳來的信息的含義)判定為代表停車的紅燈;最后大腦下達命令,立即采取剎車行動。在這三個階段中,眼睛看到紅燈與腳踩剎車是行為,而神經的傳入傳出以及大腦的認知判斷,就是感覺和知覺過程或稱為心理歷程。 |
|
來自: Neil張 > 《認知科學與腦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