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農民起義推動歷史發展,乃欺人之談。其實,根本就不存在農民起義。 一、起義領導層 所謂“起義”,乃仗義起兵,追求正義,農民沒有這種能力,不能成為領袖。因為農民常年耕作,沒有文化,無法意識自身厄運之因,不能提出政治綱領,缺乏社會關系網絡,沒有組織能力。因此,農民不能領導起義。即使有起義,也不是農民起義。 起義領導者,多是小吏、商人和貴族后裔。以陳勝吳廣、綠林赤眉、黃巾、隋末起義、唐末起義、王小波李順、方臘、鐘相楊幺、元末起義、明末起義、白蓮教、太平天國12次起義為樣本,統計領袖職業:1、小吏出身9人,如劉邦;2、軍人出身4人,如陳勝吳廣;3、貴族后裔3人,如項羽。只有楊秀清、蕭朝貴燒炭,勉強算作農民。 起義領導層既非農民,又何談農民起義?所以這些起義名稱,或為作亂,或為流寇,或為邪教。按照中性說法,即為民變。 二、非為農民謀 起義之初,無人懷抱“反抗地主階級”之目的,他們謀求的都是個人富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領導戍卒造反,說道:“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他們沒有承諾分田地,而是為富貴。不但沒有反抗地主階級之意,還打出“公子扶蘇”旗號,以爭取支持。 唐末黃巢、王仙芝,都是大鹽商,因走私而暴富。造反不是為生活所迫,更不是幫助農民反抗地主。他們多次向朝廷請降,公元879年,黃巢上書,請求封他為廣州節度使,而朝廷僅答應給四品官,結果沒有談妥。 造反軍糧攤派,也沒有照顧農民。朱元璋攤派軍糧,郭子興出謀:地主少派一點,因為地面上僅有幾十家地主,派多了,他們吃不消,會逃跑。貧農小戶,雖然油水不多,但人數眾多,一家派一點,就是個大數目。最終被采納 有時候,他們往往打出“均貧富”旗幟,招攬人心。而實際上,他們的目的,就是推翻舊王朝,建立新政權。群雄逐鹿為的是問鼎中原,而不是農民利益。 三、不能滅王朝 起義并不能推翻王朝,歷史朝代更替,多是兩種原因:一是外族入侵,二是權臣篡位。幾乎沒有單獨因為起義而導致亡國的先例。 成湯滅商:諸侯造反,即權臣篡位。春秋戰國同樣是諸侯割據,周朝式微。秦一統天下,也是權臣篡位。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劉邦篡位,建立漢朝。后王莽建立新朝,也是權臣篡位。 東漢末年,黃巾軍失敗,天下大亂,但漢朝衣冠仍在。三國鼎立,軍閥割據。漢朝式微。魏晉南北朝時期,軍閥割據。 隋唐世家門閥造反,李家奪得天下,建立唐朝。唐末黃巢失敗,藩鎮割據,宦官當權,后梁朱溫滅唐。 五代十國時期軍閥割據,趙匡胤兵變篡位,建立宋朝。梁山泊好漢被招安,方臘被鎮壓。 元滅南宋。外族入侵導致國家滅亡。朱元璋滅元,是民族戰爭,建立明朝。明末李自成成功3天,也是借助滿族威脅。 清朝末年,太平天國失敗。民國滅清,八國聯軍也是動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推翻蔣介石民國政府。主要推動力是日本入侵。 如此說來,起義并不能推翻王朝,它不是推動歷史前進動力。 四、后果極嚴重 起義軍所過之處,災難重重。人言:黃巢殺人八百萬,張獻忠屠盡四川人。李自成軍紀最嚴明,攻破偃師后屠城,受害者大都是老百姓。 所以起義后果,就是消滅人口,減輕土地上人口壓力,為新一輪人口增長提供空間。大型起義短則一、二年,長則延續一、二十年。少則波及數省,多則席卷全國。官兵、義軍雙方軍隊所過之處,殘破殆盡,赤地千里,血流成河。大的起義之后,全國人口往往下降一半。 東漢末年黃巾和其后軍閥混戰,全國剩下500萬人,比今天上海市還要少一半以上。太平天國只波及長江中下游和湘、桂、豫、冀部分地區,但使中國減少一億人口。 多次大規模戰爭之后,社會生產力長期處于停滯衰落狀態。有的戰爭之后,還出現分裂割據,社會生產力遭到長期破壞。起義,非農民之福,而是民眾之殃。 這些戰爭,非農民領導,歷史上沒有農民起義。不要再對其贊揚。 附件:歷史上起義 01:秦------陳勝、吳廣 02:秦------項羽、劉邦 03:西漢----綠林 04:西漢----赤眉 05:東漢----黃巾 06:兩晉----杜弢 07:兩晉----孫恩 08:兩晉----盧循 09:南北朝--趙廣 10:南北朝--蓋吳 11:南北朝--破六韓拔陵 12:南北朝--莫折大提 13:南北朝--杜洛周 14:南北朝--鮮于修禮、葛榮 15:隋------瓦崗 16:隋------竇建德 17:唐------唐中期 西原 18:唐------袁晁 19:唐------方清、陳莊 20:唐------裘甫 21:唐------龐勛 22:唐------王仙芝 23:唐------黃巢 24:唐------阡能 25:宋------王小波、李順 26:宋------宋江 27:宋------方臘 28:宋------八字軍抗金 29:宋------紅巾軍抗金 30:宋------邵興抗金 31:宋------鐘相、楊幺 32:宋------魏勝抗金 33:宋------紅襖巾抗金 34:元------元末起義 35:明------貴州、湖廣各族 36:明------劉六劉七 37:明------明末起義 38:清------古州苗民 39:清------白蓮教 40:清------天理教暴動 41:清------捻軍起義 42:清------太平天國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