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風味小吃之一
椰子船:又稱椰子飯。是海南瓊海、文昌一帶的傳統小吃。做法是將新鮮椰子的硬殼剝除,取出整只肉瓢,在頂端開口裝入糯米、再加入白糖、鮮椰汁,淡鮮奶等,將封口縛緊,放進鍋中急火煮沸,然后慢火悶約3-4小時即成。吃時,如同切西瓜似的將肉瓢切成若干塊,每塊都是兩頭尖、中間寬,形如船形,故名椰子船。該食品形、香、味、色俱佳,具有濃厚、質樸的椰鄉氣息。 |
 |
風味小吃之二
椰香高粱粑 - 流行于瓊海、萬寧一帶。做法是將高粱米、糯米混和洗凈,浸泡后配清水磨成漿,裝入布袋壓干,取出搓成圓形小坯。裝入蒸籠猛火蒸熟后,趁熱粘上糖拌椰絲即成 。 |
 |
風味小吃之三
清補涼:將鮮椰肉,芋頭、紅棗、綠豆、鵪鶉蛋等煮熟,然后加冰、加椰子水或糖水食用。該食品清涼可口,消暑健胃,在海南炎熱的夜晚喝上一碗,清爽徹肺。 |
 |
風味小吃之四
菜包飯:定安定城人愛吃菜包飯,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全家聚集著吃菜包飯,有“齊心協力,攏住家財不流失”之意。菜包飯是把肉、菜、飯混在一起,用菜葉包著用手捧著吃的一種吃法,在定安縣定城及鄰近村莊老百姓中十分流行。這種吃法有點原汁原味的野性,但味道獨特,還有特別的寓意。 |
 |
風味小吃之五
海南粉:米粉類小吃在海南非常普遍,海南各地有售,是特別有吸引力地方小吃。發源遠溯福建省,近推海南澄邁縣。傳說是由明代一位姓陳的外來戶傳開。經過幾百年變遷,福建粉早已具備地道的海南味。海南粉有湯粉、腌粉、炒粉等。吃法:腌粉淋以特殊佐料,配上蔥花、香菜,味道首推澄邁;海口腌粉亦有名氣。湯粉放在佐料湯中,以兼具清甜、淡酸、微辣的陵水縣酸粉為最。炒粉以瓊海市塔洋鎮最為出色。 湯粉貴在湯好,湯用多種原料熬成,甜而不膩,甜中含酸,酸中藏辣。用這種湯沖調粉條。配上牛肉干、花生、竹筍、酸菜骨、辣椒等配料和佐料,“味道好極了”! 腌粉以腌技見長,一碗粉要用10余種佐料腌制,這些腌料往往是各店攤自制,據說配方密不告人。 炒粉妙在火候,炒時加豬肝、瘦肉、蔥,并用生粉打芡,吃時再撒上胡椒,香味撲鼻。 |
 |
風味小吃之六
海南雞飯:雞飯的主料是雞和大米,最好的雞飯選用“文昌雞”。由于“文昌雞”供不應求,一般雞飯推檔選用本地種雜色雞,要求是剛成熟而尚未下蛋的雞,以1至1.5公斤重為宜。大米選用上等新鮮的優質米,雞是白切雞,清湯中燙熟,皮色油黃,肉白且嫩,骨髓帶血,吃來清甜爽口。 米飯的制法:一是猛火熱鍋中下雞油、蒜茸爆香,隨后倒進洗凈濾干的大米翻炒,再加雞湯調勻,加蓋煮熟;一是將蒜茸或蔥爆香的雞油倒進普通方法煮熟的熱飯中,加少許精鹽和味攤,白切雞佐酒,雞飯隨之,其味悠長。 |
 |
風味小吃之七
海南粽:北方的粽為圓錐形,用粽葉包得小巧玲瓏,內糯米,有花樣的再在粽中加上赤豆、紅棗。海南的粽則另有不同:由芭蕉葉包成方錐形,重在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咸蛋黃、叉燒、臘肉、紅燒雞翅等。熱粽剝開,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后有肉、蛋的濃香,香濃淡兼有,味葷素俱備,大開食者胃口。 |
 |
風味小吃之八
海南火鍋:俗稱“打邊爐”,在海南無論冬夏皆打邊爐。這種火鍋高檔的以果子貍、蛇肉、龜肉配紅棗、黨參、淮山、枸杞煮湯,再加生魚片海鮮、牛百頁、雞肉燙食,復有豆腐、粉條燙食,后有西洋菜、生菜、空心菜、小白菜等時蔬燙食,最后連湯帶水吃完喝盡。吃得人人流汗(建省前打邊爐,人們常吃得“三流”:流汗、流眼淚、流鼻涕,后“二流”皆因當時以炭頭為燃料,煙熏火燎所致。建省后打邊爐的燃料普遍改進,采用液化石油氣或固體無煙燃料,后“二流”便沒有了,但在偏僻鄉鎮或可體得到),氣氛熱烈。中低檔的打邊爐以羊肉、雞肉、豬排骨代替山珍海味,人們照樣吃得轟轟烈烈。 |
 |
風味小吃之九
雞屎藤稞仔:雞屎藤稞仔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滋補品,以雞屎葉和大米為原料精制而成。雞屎藤具有滋陰壯陽、補氣補血之功效,并且氣味香淳,所以雞屎藤稞仔湯一直是眾喜愛的食物,特別是農歷七月初一日,瓊海市家家戶戶都要吃一碗雞屎藤稞仔湯。 |
 |
風味小吃之十
那大狗肉:那大狗肉是與海南四大名菜齊名的美味,因為傳統認為“狗肉不上席”,故“那大狗肉”沒能擠進“名菜”之列。 那大狗肉產于儋州市那大鎮,此處狗肉加工方法和佐料與眾不同,所烹之狗,肉美骨香。狗肉吃法一般采用火鍋。其湯料有紅棗、黨參、枸杞、胡椒、熟芝麻等補藥和南國獨特調料10數種,將熟狗肉切塊下到湯料中燙熱即可食,香味濃烈,風味自出。 游客如不到儋州,則可在海口市東湖邊循著狗肉香找到狗肉店,美美地吃一頓狗肉。據店主人稱,此處狗采購于儋州,因而可視為“那大狗肉”。 |
 |
風味小吃之十一
東山烙餅:是東山嶺餐廳用獨特方法秘制的烙餅,類似北方的千層餅,但更為香、酥、軟、脆。此餅的特點是外皮酥脆,內皮軟潤,香深味美,人吃人贊。有人譽之為“海南第一餅”,有人譽之為“天下第一餅”。由于制作方法沒能公開,游客只能在東山才能吃到此餅。 |
 |
風味小吃之十二
黎族竹筒飯 - 竹筒香飯通常是黎家人出遠門,上山打獵或招待客人時才做的。用山蘭稻(一種旱稻)中的“香米”并配肉類為原料,放進新鮮的粉竹或山竹鋸成的竹筒中,加適量的水,再用香蕉葉將竹筒口堵嚴,炭火中綠竹烤焦即可。 香飯素有鹽巴香飯、黑豆香飯等,最好吃的是野味香飯。適合作香飯的野味是山鷓鴣肉、鹿肉、山雞肉,蝻蛇肉、山豬肉、黃?肉等,其中黃?肉香飯最為香甜。目前,在五指山的賓館和黎族旅游寨,可嘗到黎族香飯。 |
 |
風味小吃之十三
黎族甜糟:用黎族特產山蘭糯米發酵制成。黎家人將山蘭糯米飯,拌以黎山特有的植物做成的酵母,裝到竹籃里用新鮮干凈的芭蕉葉蓋好,讓其自行發酵幾天后再密封進壇里,經過半個月時間便成為甜糟。甜糟營養價值很高,用來煮雞蛋則更香美。如果將甜糟裝在壇里深埋地下,經三、五年挖出,則甜糟已全部化為漿液而變成“山蘭酒”。 |
 |
風味小吃之十四
黎家酸菜:黎族招待上賓的一種制作方法獨特的菜叫“南殺”。“南殺”的腌法:一是將黎語叫做“里嫩”(剝去葉子取其幼莖)或“芝溫”(取其幼莖和葉子)的野菜,用冷飯和水沖調 ,入壇密封一個月,讓其發酵成為獨特氣味的酸菜;一是把牛或山鹿的脊椎骨斬碎,也可將田蟹、小青蛙、螞蚱和其他小動物切碎,與半熟的熱干飯拌調,加進量食鹽或鹽水,入壇封存,經過一個月以上甚至一兩年時間發酵一取出食用。 “南殺”有一種濃郁并獨特的氣味。在酒席上能象黎家一樣吃“南殺”者,將是深受歡迎的客人。 |
 |
風味小吃之十五
苗族五色飯:是海南省苗族制作的一種極富民族特色的飯,在農歷“三月三”民間節慶之時,幾乎苗寨家家制作。 五色飯有紅、黃、藍、白、黑五色,皆用獨特植物汗液作為天然色素拌在米中,并放進特制的木蒸籠中蒸成。五色飯色彩鮮艷,清香可口,是開胃去火的清涼佳食。如今苗家五色飯已改為三色飯,有紅、黃、黑三色,分別取色于新鮮植物紅葵、黃姜和三角楓。三色飯的馨香給苗家兒女帶來歡笑,也給旅游者以獨特的感受。 |
 |
風味小吃之十六
椰絲糯米粑:是海南常見的風味小吃,主料是用糯米粉做皮,填以新鮮椰肉絲、芝麻、碾碎的炒花生、白糖等配成的餡,以野菠蘿葉包成5厘米左右大小的圓粑,蒸熟趁熱吃。此粑糍而不膩,清甜可口。風味獨具。 |
 |
風味小吃之十七
錦山煎堆:煎堆在海南俗稱“珍袋”。海南各地制做的煎堆種類很多,有餡料實心煎堆,有夾心餡料煎堆塊,還有沒餡料的炸空心煎堆。 文昌縣錦山鎮的煎堆已有數百年歷史,是一種名小吃。其特點是制作精細、用料考究、皮脆餡香、味道濃烈。餡有十多種料和素葷、甜、淡各種口味以及塊狀、絲狀各種。錦山煎堆選用上乘糯米制作果皮(有些還粘芝麻),用花生油炸熟。不論果皮、果餡都有濃郁的香味。 |
 |
風味小吃之十八
海南早茶:海南的大賓館、小酒店以及茶坊皆有早茶。每天早上,海南各市縣大街小巷的賓館、飯店、茶坊、酒肆,擠擠挨挨坐滿了茶客,或細喝慢飲,或洽談生意,或應答酬謝,或情侶約會,大家在互斟互讓之中傳遞感情,交流信息。 有人總結海南早茶為“窮茶富點”。茶無名茶,點則花樣繁多,有小、中、大點和頂點、特點之分。菜多以雞爪雞翅、鴨掌鴨翼、豬腳豬尾,羊肉牛什為原料 ,還有海鮮及飛禽燉品,與廣東早茶相似;素食有糯米椰絲糕、肉粽(內有雞肉、咸蛋黃之類)、炒粉、瓊脂冷盤等,頗見海南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