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方法: 季節養生,又稱四時養生或四時調養,是養生的主要內容之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所以圣人存夏養陽,秋冬養陰”及“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之說,吲此,養生必須法于天地,調于四時,順應四時陰陽變化來攝養生命,即所謂“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一、春季養生: 春季養生,必須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做到防風、祛寒,注意保護體內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避免耗傷陽氣和阻礙陽氣的情況發生。 (1)防風御寒:春天養陽,根據初春氣候乍寒乍暖,氣候多變的特點,衣物不可頓減,以順應氣候保暖防寒。(2)調節飲食:春季飲食應“省酸增甘,以養脾氣”。(3)晚睡早起:“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晚睡早起,順應自然。(4)精神愉快:春季重在養“肝”。中醫認為,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郁。因此,養“肝”貴在調理情志。(5)運動強體:春日養“陽”貴在鍛煉。春天,萬物復蘇。 二、夏季養生: 夏季養生,注意保護人體陽氣,做到防暑熱,又要防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體內陽氣,正如“春夏養陽”,調攝好人體精神氣血與之相適應。(1)防暑取涼:夏季盛熱多雨,暑濕之氣易乘虛而入,導致中暑,因此,采取適當的防暑降溫措施是十分必要的。(2)清淡飲食:夏季飲食宜“省苦增辛,以養肺氣”。夏季脾胃功能相應減弱,慎防過食肥甘厚味。飲食宜清淡、易于消化為主。(3)晚睡早起:“夏三月,此渭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晚睡早起,是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4)情緒清靜:夏季重在養“心”。中醫認為,心藏神,主神志。因此,養“心”貴在安其心,調其神,培養樂觀豁達的精神。(5)運動調攝:夏天人體能量消耗較大,運動鍛煉應動靜結合,運動量一定要適度,不可過于疲勞,而且不宜在中午、烈日下或高溫環境中進行,最好在清晨和傍晚天氣涼爽時進行戶外短時間運動。 三、秋季養生: 秋季養生,必須注意保養內存陰氣,做到防燥,正所謂“秋冬養陰”。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從而為次年陽氣生發打下良好的基礎。(1)適當“秋凍”:夏去秋來,由熱轉涼至寒,處于“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隨之相應改變,因此,應進行一些鍛煉,逐漸增強體質,以適應氣候的變化。(2)飲食調養:秋季飲食宜“省辛增酸,以養月氣”。秋天燥氣盛行,易傷津液,飲食宜多吃增液生津的食物。(3)早睡早起:“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早睡,以避晚涼,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從清爽,以順應陽氣的舒張。早起晨練,既可以呼吸一些清新空氣,促進新陳代謝,又有助于機體功能活動,有利于身體的健康。(4)心態平和:秋季重在養“肺”。中醫認為,肺主宣發和肅降,岡此,養“肺”貴在調節情志。(5)運動調養:秋天氣候變化較大,早晚溫差懸殊,因此應注意及時增減衣物,避免感冒。 四、冬季養生: 冬季養生,以“養藏”為原則,即“無擾乎陽”,電就是不要損害人體的陽氣。做到既防寒又防風,做到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1)保暖防寒:冬天氣候寒冷、十燥,自然界的生物都進入了藏匿、冬眠狀態,以蓄養其生命的活力。此時,人體要順應自然,重癥肌無力病人一定要采取防寒保暖的措施。(2)飲食進補:冬季飲食宜“省咸增苦,以養心氣”,以抑腎養心。冬季干燥,應少吃香燥煎炸之品,以免心煩少寐。冬季陽(3)早睡晚起:“冬二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平陽,早臥晚起……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冬天要保證足夠的睡眠,做到早睡晚起,這是以自然相應。(4)情緒穩定:冬季重在養“腎”。中醫認為腎主藏精,腎氣又是機體生、長、壯、老、已之根本。加之,“肝腎同源”,養“腎”貴在調節情緒,即心理活動方面。(5)動靜結合:冬天要進行適當鍛煉。早晨太陽升起半小時后,重癥肌無力病人宜選擇適當的鍛煉項臼進行直至微微出汗即可休息,既可以增強體質,也可以改善體溫功能,提高耐寒能力,還可以改善機體新陳代謝,對眼睛視覺、心肺功能的提高均有所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