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江蘇省丹陽市以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抓手,積極構建“民需有人問、民事有人管、民困有人幫、民憂有人解”的“四有”民情服務處理機制,對切實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進行了有益探索,受到群眾普遍歡迎。
民需有人問,傾聽“零距離”
一是推行基層網格化管理。著力構建以村(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實行“網格+網絡”的服務管理模式。以村民小組、自然村或社區單元樓棟為單位,以100戶500人左右為標準,將全市189個村(社區)劃分為2300多個網格。推行“一網格一支部(黨小組)”建設,選優配強黨小組長,形成了每名黨小組長(網格長)聯系10名黨員骨干、每名黨員骨干聯系10名普通黨員、每名黨員聯系30名群眾的包片包責模式。
二是建立民情信息收集機制。有效整合轄區內民警、兩代表一委員、社會工作者等社會化工作力量參與網格化服務管理。聘請6000余名黨員群眾代表擔任網格民情信息員,開展民情民意民需日常收集工作。通過民情每日巡查、經常性上門走訪和民情日記制度等,對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做到早發現、早報告。2013年以來,全市共收集民情信息10萬余條,并且按要求做好分類梳理和歸檔工作,為服務群眾掌握了第一手資料。
三是開展深入走訪排查活動。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組織開展黨員領導干部走基層“結親認親、暖心連心”活動,市、鎮、村(社區)三級聯動,組織各級黨員干部進百村、入千企、訪萬戶,聽群眾訴求,訪民間疾苦,征求意見建議,進一步強化黨員干部的群眾觀點,改變工作作風。
民事有人管,服務“零缺位”
一是強化服務陣地建設。打造市行政服務中心、鎮級便民服務中心、村(社區)級綜合服務中心三級服務網絡。組織涉企涉民的41家服務部門進駐行政服務中心窗口,推行“一站式”服務,徹底解決群眾辦事多頭跑、重復跑的問題。設立為民服務監督中心,24小時受理群眾咨詢、求助、建議、投訴,確保群眾訴求“事事有答復、件件有回音”。今年以來,市、鎮、村三級服務中心共受理群眾服務事項7萬余件,辦結率98.53%,市民滿意率98.42%。
二是強化服務隊伍建設。在窗口服務單位開展以“比學習、比服務、比奉獻,爭創滿意窗口、爭創優質品牌、爭創服務標兵”為主題的“三比三爭創”活動,深入服務對象查找本單位現有工作作風、方式方法與群眾要求之間的差距,有針對性地解決突出問題,提高做好群眾工作、服務基層的能力。推行村(社區)干部規范化管理,妥善解決好村干部的報酬、出路等問題,調動村干部做群眾服務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行基層事務專業化管理,建立了200余人的村(社區)勞動保障協管員和民政協理員隊伍。
三是強化服務制度建設。建立鎮村干部便民服務代理制度,明確村(社區)干部和蹲點機關干部的聯系方式、職責分工及代理服務事項、責任人等相關內容,暢通為民服務渠道。建立健全群眾訴求事項限時辦結制、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責任追究制等制度,提升服務效能。指導各村建立健全村委會工作、村民代表議事、民主監督、民主理財、黨務村務公開等制度,規范約束服務行為。
民困有人幫,關懷“零空白”
一是結對共建幫扶。探索建立基層黨組織互幫互助機制,在農村開展村企共建、在社區開展共駐共建、在機關開展雙結雙建,圍繞黨建共建、精神文明共建、經濟共建、愛心共建4個方面內容結對共建,促進了以黨建工作資源為主的各種資源的加速流動,帶動形成了千名領導干部聯點、千個支部結對和百名“第一書記”蹲點、萬名黨員幫扶的共建格局。目前,全市102個機關部門先后結對1012戶困難家庭實現“造血式”脫貧,幫助2800余名黨員群眾通過技能培訓實現再就業。
二是志愿服務惠民。組織萬名黨員志愿者用愛心為社會添溫暖。從思想政治、公共事務、民主監督、社會和諧、科學發展等五大類32種崗位,對應組建800余支、總人數9800余人的黨員志愿者服務隊。黨員志愿者服務重點圍繞群眾需求,在黨的建設、社會公益、城市管理、就業指導等領域,主動對接、提供專業對口服務,共提供志愿服務5000人次以上,為群眾解決難題450多個。
三是慈善捐贈解困。整合社會各方面資源,成立了市慈善總會,開展“愛心至尚、善行丹陽”慈善捐贈活動,2013年共募集資金6200萬元,發放扶貧幫困資金近千萬元;由組織部門牽頭設立“福彩紅色公益行困難黨員專項關愛基金”,每年撥付30萬元用于資助困難黨員和建國前老黨員生活補助。
民憂有人解,互動“零障礙”
一是黨群連心“一室抓”。以“知黨情、傳民意、促發展、筑和諧”為主題,在全市各級黨組織中建設了278個實體黨代表工作室,把省、市、縣、鄉四級2000余名黨代表全部編排到工作室,廣泛聽取經濟、社會、黨建等多方面的意見建議。同時,從教育、衛生、農林等與群眾密切相關的行業和部門中選擇20余名黨代表,開通了黨代表網上工作室,構建網上流程轉辦系統,實現了黨群溝通互動“零障礙”。今年以來,全市共有856名黨代表深入到各個工作室,接待走訪黨員群眾近萬人次,黨代表為黨員群眾上黨課200多場,累計收集各類意見建議3400多條,解決基層實際困難1200余件。
二是矛盾化解“一線除”。積極創新社會矛盾預防化解機制,進一步完善大調解工作體系建設,依托市大調解中心成立由政法、信訪、司法、公安、民政等九個部門組成的專門調委會,并大力加強專門調委會實戰能力建設。在全市組建了500多名專兼職的社會治安和矛盾糾紛調解員隊伍,直接深入到群眾家中開展愛心服務。
三是信息服務“一點通”。打造數字信息平臺構建服務群眾“快車道”,以丹陽電子黨務平臺、智慧社區、網上村(居)委會等信息化平臺為依托,為全市20萬戶農民家庭建立家庭電子檔案,給群眾提供就醫、就學、就業、計生及維權等服務。利用信息管理平臺的信息采集、數據統計、短信互動、網上辦事等便捷功能,對群眾提出的問題,第一時間回應、辦理、解決,實現了在群眾家門口解決困難的愿望。
?。ㄗ髡邽橹泄叉偨形N?、丹陽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