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作者梁旅珠是臺灣很受追捧的一位媽媽,她的女兒被世界7所名校爭相錄取,一度被臺灣媒體熱議。梁旅珠在其著作《我把女兒教進世界名校》一書中,完整披露她的教養(yǎng)觀。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出,從女兒出生起,除了愛與安全感,在孩子小學低年級階段,她投入的時間最多,要求也最為嚴苛。教育從無定法,每一種教養(yǎng)方式都有其理念所在,找到家長和孩子彼此適用的就好。
剛入小學,是建立學習觀念的黃金期
孩子剛入學的這一段時間,正是建立讀書習慣和觀念的黃金期。那兩年不論是寫功課,還是考試,我都帶著他們一起走過所有的細節(jié),一起檢討,一起研究改進的方法,然后鼓勵他們繼續(xù)追求更好的表現(xiàn)。
借由這樣的過程,我讓孩子明白,在媽媽心目中,怎樣才叫全力以赴,習慣以后,就會成為他們自我要求的標準。
我曾聽到一些事業(yè)有成,但學歷不盡理想,或小時候不大認真念書的人說:“念書有什么用?成績一點也不重要,看我不是好好的。”我不贊成這種說法。
入社會以后是完全不同性質的競賽,有更復雜的游戲規(guī)則;人生的成就本來就還需要靠機遇與離開學校后的持續(xù)努力,成績、學歷的確與未來的成就表現(xiàn)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但我認為,就培養(yǎng)正向人生態(tài)度的目標來看,父母親還是應該鼓勵孩子努力追求成績表現(xiàn)。
一個人的一生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要念書,在這么長的一段時間里,成績是生活中經(jīng)常要面對的學習成果檢驗報告,可以是大多數(shù)成就感的來源,我們當然要盡力避免它成為挫折的淵藪。
孩子上初中以后,我常常跟他們分享一種觀念:人的一輩子,念書是少數(shù)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事,不需要靠別人,運氣的成分也很低。
人生大多數(shù)的事,包括人際關系、職場、婚姻等等,我們都會受限于環(huán)境條件,更受制于許多其他的人,這些因素都是我們無法操控的。因此,在念書的過程中,你完全可以驗證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很容易就享受到成果,得到成就感,為什么不把握機會好好努力呢!
當然,追求成績表現(xiàn)絕不是一味地要孩子當?shù)谝幻辉撝恢匾暦謹?shù)高低和名次,使孩子錯誤放大成績的意義與重要性。
我們自己也要認清孩子的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所以我鼓勵孩子追求的是“自己的最佳表現(xiàn)”。
“跟自己競賽”的觀念必須從小灌輸,讓孩子了解成績是一種自我檢驗而不是數(shù)字的追求,名次可以幫助我們知道自己的能力在人群中的落點,只要符合,甚至超越自己應有的表現(xiàn)就是最棒的。
我教導孩子的觀念是:不能把不喜歡念書當作借口,但努力過后發(fā)現(xiàn)不善于讀書,是可以接受,也必須坦然面對的。
希望這能延續(xù)為他們未來的做事態(tài)度,因為沒有一個成年人可以永遠只選自己愛做的事情做。
從課業(yè)中,學習處理問題與困難
那該怎樣找出自己最佳表現(xiàn)的標準呢?求學的過程本來就會被劃分為很多階段,最粗略的分法當然是小學、初中、高中……每一個階段的開始,都是一次必須重新設定的時間點。
小學一年級是第一次,就像搬新家到新環(huán)境,我非常謹慎地牽著孩子的手走一趟認識路線,找出基準點,然后以這個基準來自我要求。
不是拿成績來檢測我們的孩子需要多做幾本測驗卷,還是去哪里補習,而是拿成績來觀察小孩的做事態(tài)度、能力以及所得到的成果。譬如數(shù)學老是不及格,我們要分辨究竟是不夠努力,還是努力之后依然沒有起色,有沒有找出補救的方法等等。
把它當成一個失敗的經(jīng)驗,一種不易克服的困難,然后想辦法去處理,這就是訓練。我比較擔心孩子的不是他們成績好不好,而是有沒有養(yǎng)成自我要求的態(tài)度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于珺學齡前的表現(xiàn)并不突出,因為她很安靜,不愛講話,沒有一位幼兒園老師跟我說過她是資優(yōu)或outstanding的小孩。弟弟就很不一樣,因為反應快又活潑,常常給人很聰明的感覺。
其實聰不聰明,每個孩子的長處和表現(xiàn)方式不一樣。有些小孩思路清晰,若再加上口齒伶俐,看起來就很聰明;有些小孩很會觀察思考,但不一定善于表達。
兩個孩子和我的運氣都很好,小學階段的第一次考驗,就有不錯的結果,孩子很容易建立起自信心。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于珺只在一年級拿過一次段考第二名,其他所有大大小小的考試,她總是班上的第一名。
上中學的第一次考試,則讓她體會到拿第一不再那么容易,不過她已經(jīng)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所以不會有自我認知錯誤造成的情緒問題。
我自己念北一女,臺大外文系(當年乙組的第一志愿),以前在一個又一個的階段都有爬上金字塔尖,新階段又跌下金字塔的經(jīng)驗,所以一再提醒她,對自己不要有錯誤的期待,但眼前的挫折不表示定數(shù),只要肯下功夫持續(xù)努力,龜兔賽跑的故事在真實世界是會發(fā)生的。
成績不好,我們做父母的難免失落,但要有心理準備,才不會因為父母的態(tài)度造成孩子的壓力。兒女上初中和高中的第一次段考,我已不再過問他們應付課業(yè)的方式,全部交給他們自己執(zhí)行,不過我卻要提醒他們好好拼,看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因為這牽涉到未來三年對自己的認知和計劃的安排。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若不在頂尖,只是證明自己不是少數(shù)的天才,而是像多數(shù)人一樣的“正常人”,不用怨嘆,也不必自暴自棄。
持續(xù)好的學習態(tài)度,修正標準和應對方式就好了,因為確實學到自己下個階段的學業(yè)或將來入社會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才是受教育的真正目的。
小學一年級,就把習慣養(yǎng)好
小學一、二年級,每天晚餐后,我和孩子一起到房間把聯(lián)絡本和功課拿出來,我會引導他們從當天的功課中決定出順序。
我要他們在一開始精神比較好的時候,先完成最難的作業(yè)(通常是數(shù)學或語文),再做其他科目,像美術勞作等放在最后面。至于才藝課的作業(yè),我會要他們以“周”來做計劃,分配在課業(yè)完成后的空當。
這樣可以灌輸他們一種時間安排的觀念,過一陣子之后,他們就會懂得如何規(guī)劃自己所有的課業(yè)、才藝活動和休閑時間。
孩子上中學以后,我很少像他們小學時那樣,常常為了幫忙班上的事去學校,但由于長期擔任家長代表,偶爾有事必須去學校時,我總是很害怕在校門口碰到一些天天到學校報到的媽媽。
其中一位別班的家長,孩子成績很好,常常名列前茅,每次在校門口遇見,她多半正在和另外一兩位媽媽討論前一天發(fā)回來的某一張考卷。
有時她會把我叫住:“高媽媽,昨天發(fā)回來的生物考卷,第一張第九題選擇題答案有問題,你知道嗎?正確答案是B,可是C應該也可以。我已經(jīng)幫他們查過課本和參考書,我認為……”
通常我只能一臉茫然地回說:“不知道耶,我完全沒看考卷內容……”然后快步“落跑”。一方面為自己似乎是個很混的媽媽感到有點不好意思,另一方面也擔心別人認為我裝模作樣。明明兩個孩子成績都不錯,在家里一定嚴格督促,卻愛在別人面前假裝沒管小孩。
我從不諱言孩子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我很用心盯功課,但到高年級,功課方面我?guī)缀跞攀至恕?/p>
我會坐在孩子旁邊,陪他們念書、寫作業(yè),完成后,盯他們檢查或復習,確定每天的計劃都要實行。當他們有困難時,我會立刻協(xié)助他們找出解決的方法,比方說查字典或找參考書。
不過陪在旁邊最重要的目的,除了利用長期的反復操作形成他們的慣性,還要讓他們學會專心和時間控制。我不希望他們邊寫邊玩,盡量幫忙約束他們集中精神,功課寫完,休息時間再好好玩。
三年級后,我不再坐在旁邊陪寫功課,只要他們應該已經(jīng)學會的事,我就要求他們自己處理,但我會教孩子怎么做計劃表。
尤其是兒子個性比較散漫,他每晚一回家,都要先在紙條上寫下他當晚時間的安排方式給我確認,然后照著預估的時間表執(zhí)行。雖然我不坐在旁邊,但我會檢查成果。
我對“功課要好好做”這件事非常嚴格,比方說生字若寫得不好,我會擦掉要他們重寫。好好認真寫,可能寫一遍就可以馬上去玩或休息,潦草應付的下場,反而得重做兩三遍。
于珺三年級開始,我教她用不同顏色的熒光筆和紅筆畫重點,自己學著從課文中找出各種可能的出題方式,讓她了解讀書不能只是傻傻地從頭念到尾,必須要從不同的角度與方向理解思考。 、
像社會科,若念到某項內容有呼應到前面教過的東西,可能被拿來做整合比較的,我就會指導她找出來,在兩課頁面上都記下另一頁的頁數(shù)及重點。做幾次以后,小孩子自己就會懂得怎么整理出自己的觀念架構,不會養(yǎng)成不加思考就死啃參考書的習慣。
上四年級后,我買筆記本給她,要她從社會科開始嘗試上課做筆記。
記筆記可以幫助孩子上課專心,也可以學會抓重點。我給她的提示只有盡量做到邊聽邊寫、記多少算多少,不要為了記筆記而錯過老師的授課內容。
一開始,她筆記本上只有短短幾行字,也常對我抱怨她不知道該記什么,不過慢慢地她就摸索出竅門,后來她不但會幫自己出復習卷,還會出題目給弟弟做。
四年級以后,我要孩子自己整理考卷及做段考復習表。
我?guī)退麄儨蕚浜芏嘀v義夾和透明文件袋,用標簽標示,然后孩子就會自己把發(fā)回來的大小考和段考考卷依順序收入。
我常笑說自己是A4媽媽,所有東西都以A4為標準規(guī)格,教他們收納歸檔。由于平常就已經(jīng)整理好,考試前拿出該科的夾子,曾犯錯過或不會的考題一目了然,對考試前的復習很有幫助。
于珺上小學五年級以后,除了她偶爾拿不會的題目來問我,我好像再也沒有主動看過任何作業(yè)和考卷,頂多是考卷簽名時若看到成績不盡理想,我會問孩子懂了嗎,需不需要幫忙,只要他們說沒問題,我信任他們,就不會再追問。
我見過好些念書比孩子更認真的父母,即使到了中學,還是天天在家管理小孩所有的功課細節(jié),研究過濾每一張考卷。
我覺得盯功課、管孩子應該是有階段性的,目標是幫助孩子盡快養(yǎng)成好的讀書習慣和方法,父母不該到孩子已經(jīng)初高中了,還繼續(xù)當書童,孩子可能因此養(yǎng)成依賴性。不過,帶老大時, 我并沒有清楚的概念預知什么時間點該怎么做,就是邊看邊走,自己觀察孩子的自理能力已經(jīng)差不多,就逐漸放手。

梁旅珠和女兒于珺
十歲前,與孩子打好良性互動基礎
孩子小學三年級以前,父母的影響力大,我們的指令和建議,孩子比較愿意聽從。到了四年級,尤其是女孩子,伴隨著一些青春期發(fā)育帶來的生理變化,自主意識就變強了(男孩子通常會慢一點,開始的時間約在初中一年級)。
我比較記得的是,之前我給于珺什么課外書,她就讀什么,但小學四年級以后,我則清楚感受到她開始有比較強烈的偏好,尤其愛讀驚悚推理小說,至于她完全沒興趣的主題類別,就很難強迫她接受。
這是孩子隨著生理變化學習獨立自主的正常現(xiàn)象,家長要有心理準備調整心態(tài)做法,不應解讀為“孩子變叛逆,開始不聽話了”。
因此,十歲左右是一個自然轉變的時間點,跟孩子之間的良性互動,在這之前就要打好基礎。
想?yún)f(xié)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父母必須建立權威,但不是一味地高壓。我整個概念就是從小到大,由緊到松,因為好習慣不嚴格是養(yǎng)不起來的。
待孩子習慣養(yǎng)成后,做家長的再依狀況一點一點地放手,孩子會覺得父母越來越好相處,整個轉移過程就可以很順暢,不會有太多沖突。
小學高年級以后,我不再過問課業(yè)細節(jié),只提醒他們學習若有困難,無法自己解決,一定要來找我商量。
于珺北一女一年級時,念書還算輕松愉快,但高二的第一次段考后,她有點懊惱地對我說:“高二科目變多了,段考復習一個禮拜時間好像不夠。”
從那時起,她就自動把段考的準備時間提早為兩周。兩個孩子初高中以后,讀書和應付考試都完全自己負責。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盯功課的目標和方法正確的話,就像是給孩子一支釣竿,親身示范釣魚的技巧與方法。短短兩三年時間的密集基礎訓練,足以讓孩子未來具備自制釣竿、拓展?jié)O場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