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三同步"法治療中風后遺癥74例臨床觀察 有資料表明在急性腦卒中存活者中,75%的患者不同程度地喪失勞動能力或需要各種不同程度曰照顧。本病臨床治療較為棘手,其難點在于治療中存在矛盾。補虛則易致痰瘀難化,而化瘀逐痰等攻破之藥又易損傷正氣,加之痰瘀等實邪阻滯經絡、腦部,藥物難達其所。筆者通過大量的臨床觀察與實踐,總結出了獨具特色的“三同步”治療方案,即“痰瘀同化、肝腎同補、藥物治療與康復訓練同進行”,提高了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病例納入標準 在急性腦血管意外如腦出血腦血栓、腦栓塞度過急性期后出現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眼歪斜等后遺癥。臨床癥狀均以神志異常、半身不遂、肢體萎縮、口眼歪斜、語言不利或失語、手足顫抖、呃逆作嗆、舌苔膩或舌質暗,脈滑或細澀等為主癥,辨證屬痰瘀阻絡和肝腎虧虛為主。 1.2一般資料 145例患者均來自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康復科和中西醫結合科住院病例,治療組74例男45例,女29例;年齡42—82歲,平均(59.0+2.9)歲對照組71例,男43例,女28例;年齡44—80歲,平均(58.0+3.6)歲,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予“三同步”治療方案。(1)痰瘀同化。方用黃連溫膽湯合丹參飲加減:黃連5g,膽南星5g,竹茹10g,法半夏10g,枳殼10g,郁金20g,石菖蒲30g,桔梗10g,麝香0.5g(沖服),丹參30g,桃仁10g,紅花10g,魚腥草30g,蒲公英30g,生甘草5g。水煎,1劑/d,早晚溫服。10 d為1療程。(2)肝腎同補。方用杞菊地黃湯合四物湯加減:枸杞10g,菊花10g,山茱萸肉10g,熟地20g,茯苓15g,澤瀉10g,丹皮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生甘草5g。水煎,1劑/d,早晚溫服,30 d為1療程。(3)藥物治療與康復鍛煉同進行。待患者度過急性期,病情穩定后,在中風后遺癥期要盡早開始康復鍛煉與針灸治療。偏癱,選患側肢體穴位,上肢取肩髑、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下肢取環跳、足三里、陽陵泉,足臨泣。偏癡呆,選百會、四神聰、神門;伴言語障礙,選金津、玉液刺絡放血。1次/d,留針20—30 min,15次為1療程。行翻身坐起訓練、搭擠訓練、步行訓練、語言訓練、滾筒訓練等,1—2次/d,45 min/次。40 d為1療程。 2.2對照組針灸,康復訓練治療為主。選取人中、內關、三陰交為主穴;隨后選上肢肩髑、曲池、手三里;下肢環跳、足三里、陽陵泉;其它如昆侖、風市等。予電針30 min,行按摩及器械功能訓練等康復治療??蛇m當選擇配合吸氧、調控血壓、降顱壓(酌情擇用甘露醇、甘油果糖、七葉皂苷)、改善腦循環(丹參類、銀杏葉注射液、奧扎格雷鈉)、腦保護劑(胞二磷膽堿、腦苷肌肽)等對癥治療。 3.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參照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4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療效評定標準。對治療前后患者的神志、肢體運動功能、言語等主癥進行綜合評定。(1)顯效:肢體功能明顯恢復,肌力較治前上升2級,能自行走路,語言清楚,進食吞咽功能改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2)好轉:肢體功能進步,肌力比治前上升1級,語言功能有所恢復。(3)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明顯變化。 3.2統計學方法采用X2檢驗,所有數據經SPSSl0.0統計軟件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附典型病案 張某,男,56歲,康復科住院病人?;颊哂覀戎w偏癱1年,發熱1月。查體:神志模糊,T:37.8℃,氣管切口引流出黃稠黏液,右上下肢肌力0級,神經反射消失,雙下肺可聞及濕性哆音。輔檢:頭顱CT提示左側顱腦皮質、基底節區大片軟化灶;肺CT提示雙下肺感染;血常規示:WBC:10.5×10g/L,N:74.2%。西醫診斷:(1)腦梗死(左側大面積,皮質、基底節區)。(2)肺部感染?;颊呦群笥枚喾N抗生素治療,苦于療效欠佳,中醫會診時見患者發熱,神志時清時寐,氣管切開口吸出大量黃色分泌物,其余體征如上所述。舌質紅,苔黃膩,脈細滑,證屬痰瘀互結,蒙閉清竅。此病例按照中風后遺癥“三同步”治療方案,當痰瘀同化,醒神開竅。第1步:黃連溫膽湯加減:黃連5g,膽南星5g,竹茹10g,法半夏10g,枳殼10g,郁金20g,石菖蒲30g,桔梗10g,麝香0.5g(沖服),桃仁10g,紅花10g,魚腥草30g,蒲公英30g,生甘草5g。水煎,1劑/d,早晚溫服,服用5劑,同步配合針灸、康復訓練治療后,患者發熱,痰變清稀,雙肺底濕性哆音減少。復查肺部CT,示肺部感染較前好轉;復查WBC:8.7x10g/L,N:66.4%,遂以上方去魚腥草,加茯苓10g、萊菔子15g, 再服5劑。患者發熱未反復,痰液減少,神志轉清。復查肺部CT示肺部感染已基本吸收,血常規恢復正常: WBC:6.5×10g/L,N:53.4%,痰瘀標實已去。采用第2步:杞菊地黃湯合四物湯加減:枸杞10g,菊花10g,山菜萸10g,熟地20g,茯苓15g,澤瀉10g,丹皮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5g,生甘草5g。在此基礎上辨證加石菖蒲15g,郁金20g,伸筋草30g,生黃芪30g,炒麥芽30g,服用30劑,水煎,1劑/d,早晚溫服。同步配合針灸,康復訓練治療。經上述“三同步”治療后,患者神志恢復正常,查體基本配合,右上肢肌力恢復至3級,下肢肌力恢復至3+級,病情逐漸好轉。 4.體會 對中風后遺癥的論治,歷代醫家對痰瘀均十分重視,《丹溪心法》云:“中風…治痰為先,次養血行血,半身不遂,大率多痰……?!薄稄埵厢t通》云:“凡癱瘓,瘼疚,半身不遂等,皆伏痰留滯,而然不去痰邪,病何由愈?”又由于中風后少動,痰瘀易生而難消,加之痰濕之性黏滯,不易速去。治療時應化痰與化瘀同用,中藥予法半夏、竹如降逆化痰,燥濕和胃,為治痰要藥;枳殼、陳皮相伍順氣消痰;茯苓健脾滲濕消痰;菖蒲、郁金醒腦開竅豁痰;魚腥草、蒲公英清熱解毒化痰;黃芪補脾胃之氣,絕生痰之源;方中同時應用桃仁、紅花以活血化瘀;并同步配合針灸、康復訓練治療,促進氣血循環。中風之本,在于肝腎陰虛,前期痰瘀已化,病邪已去,而且化痰化瘀之品又有傷陰之弊,故繼而填補肝腎之虛以扶正固本,予枸杞、菊花補肝腎,明目;山茱萸、熟地滋補腎陰,強壯筋骨;茯苓、澤瀉健脾滲濕清熱;丹皮、當歸、白芍、川芎補血活血通絡;石菖蒲、郁金開竅豁痰等。同步配合針灸、康復訓練治療,改善循環。只要患者神志清楚,絕大多數能恢復到生活自理的程度,如穿衣吃飯行走,做簡單家務等,有的甚至可以完全康復,不留任何殘疾??v觀“三同步”治療方案,采用分步治療,步步為營,前后貫通,為一整體。是經過長期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治療“中風后遺癥”的有效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