睜開眼睛,已是另一個世界。 你好,這里是南極,天堂灣。 從這里看塵世,別有滋味在心頭。 上周的專欄中我再一次提到了“冠軍魔咒”。這是半年里我第二次用到這個詞,情節驚人的相似,只不過上一次是常士杉,這一次是羅偉廣。 這兩位我都認識,都曾在不同的時間地點,作過或深或淺的交流。有一點你不用懷疑,他們都是聰明人。 但面對“冠軍魔咒”時,他們都栽了跟頭。 毫不夸張地說,破解這個魔咒,一定是世上最難的事之一。不然的話,你身邊早就已經多了很多常勝將軍。 但好消息在于,我們也不是毫無辦法。 還記得丹尼爾·卡內曼嗎,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因為在認知偏見領域的開創性研究而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接下來我要介紹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對于破解“冠軍魔咒”將至關重要。因為我們面對的最大敵人,正是一種認知偏見。 請允許我先從人的思維說起,我們不妨把人的思維分成兩種類型:直覺式思維和反省式思維。 直覺式思維又稱第一系統思維,在這種思維模式下,人的印象、聯系、感覺、意愿和行動準備,都是自然產生的,無需主觀努力。 反省式思維是第二系統思維,來的比較緩慢,需要主觀努力,刻意思索。 大多數情況下,起主導作用的是第一系統思維。 你可以想象下,你在熟悉的路上駕車,使用的是第一系統思維,一切自然而然。然而在意外收到罰單之后,回憶在哪個路段超速,則是用的第二系統思維。 毫無疑問,第一系統思維對于我們非常重要。但它的弊端在于,它非常善于編故事,而我們又往往意識不到這種思維的運作,所以就可能受它誤導。 這正是認知偏見產生的溫床。 而更加吊詭的地方在于,無論多么聰明的人,都很難發現自身的認知偏見,更別提糾正它了。這就好比,一個人無法提著自己的頭發,讓身體離開地面。 那么,怎么辦? 丹尼爾·卡內曼顯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僅僅提出認知偏見這個概念并不能幫助人們變得更加智慧。問題的真正要害在于,如何盡可能地發現和糾正認知偏見。 獲得諾獎并沒有讓他停下腳步,經過近幾年的研究,他終于發明了一個工具箱,用來對付認知偏見。 我稱之為“12羅漢”工具箱。 既然每個人都很難發現和糾正自己的認知偏見。于是卡內曼聰明地繞了一個彎——如果提著自己的頭發無法讓身體離開地面,那么,換一個人來總可以吧。 這正是他提出的解決方案的核心——交叉糾正。 我們可以利用自身的第二系統思維來偵測別人給我們的建議中存在的第一系統思維錯誤。反之亦然。 這個工具箱中由12個問題組成,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決策者應當問自己的問題,第二類是用來追問建議者的問題,第三類是用來評估建議本身的問題。 破解“冠軍魔咒”,終于看到了曙光。 你好,這里是天堂灣。 |
|
來自: 江蘇常熟老李 > 《譚昊之投資家下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