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學: 1980 年全國 14 省市 30 萬人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全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為 0.7%。1994 ~1995 年間全國 19 省市 21 萬人群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25~ 64 歲年齡段糖尿病的患病率為 2.5%(人口標化率為 2.2%),葡萄糖耐量異常 (IGT) 為 3.2%(人口標化率為 2.1%)。 最近 10 年糖尿病流行情況更為嚴重。2002 年全國營養調查同時調查了糖尿病的流行情況。該調查利用空腹血糖 > 5.5mmol/L 作為篩選指標,高于此水平的人作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OGTT)。在 >18 歲的人口中,城市糖尿病的患病率為 4.50%,農村為 1.8%。城市中年齡在 18~44 歲、45~59 歲和 >60 歲者糖尿病患病率分別為 2.96%、4.41% 和 13.13%,而農村相應年齡組為 1.95%、0.98% 和 7.78%.2007~2008 年,在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組織下,在全國 14 個省市進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學調查。通過加權分析,在考慮性別、年齡、城鄉分布和地區差別的因素后,估計我國 >20 歲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為 9.7%,中國成人糖尿病總數達 9 240 萬,其中農村 4 310 萬、城甫 4 930 萬左右。我國可能已成為糖尿病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 需要指出的是,這幾次的調查方法和診斷標準是不一致的,如 1997 年后糖尿病診斷的空腹血糖切點從≥7.8 mmol/L 改為≥7.0mmol/L。因此,如果采用最近的診斷標準,表中前 3 次的調查結果患病率是被低估的。在調查方法上,前 4 次的都是通過篩選高危人群后再進行糖耐量試驗的。1980 年是采用尿糖陽性加餐后 2 小時血糖 (PG2h) 進行 100 g 葡萄糖的 OGTT.1986 和 1994 年的調查則是用 PG2h 篩選高危人群,包括了部分 PG2h 相對正常的人群 (PG2h≥6.7 mmol/L),2002 年則是用空腹血糖進行篩選。篩選方法不同可能導致患病率估計的偏差,如尿糖敏感性低、用空腹血糖篩選可能遺漏空腹血糖正常的 IGT 或糖尿病人群;而用 PG2h 篩選高危人群的方法,可能遺漏空腹血糖調節受損(IFG) 的患者。2007 ~ 2008 年完成的全國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采用自然人群 OGTT 來調查糖尿病的患病率,可能更準確地反映我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流行情況(表 1)。  目前,我們還缺乏有代表性的 1 型糖尿病患病率和發病率的研究。根據推算,我國糖尿病總體人群中,1 型糖尿病的比例應 <5%。上述幾次調查結果是糖尿病的總體的情況,其中包括了 1 型糖尿病人群。 妊娠糖尿病的流行病學: 在我國,曾經進行過幾次城市妊娠糖尿病的調查,一般先經過口服 50g 葡萄糖進行初次篩查,然后進行 75 g 葡萄糖耐量試驗。天津城區通過對近 1 萬名妊娠婦女的篩查,妊娠糖尿病的發病率為 2.31% (WHO 診斷指標)。而 2008 年的資料顯示,通過對 16 286 名中國 18 個城市妊娠女性進行篩查,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為 4.3%(按照 ADA 診斷標準)。高齡妊娠、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是妊娠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反復陰道真菌感染、自然流產、南方住民等與妊娠糖尿病電有關系。這些研究僅限于城市地區,只能代表城市的情況。 糖尿病并發癥的流行病學: 糖尿病的并發癥分為微血管并發癥和大血管并發癥。糖尿病的并發癥與很多因素有關,包括遺傳、年齡、性別、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病程以及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等。目前,我國仍缺乏設計很好的糖尿病并發癥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慢性并發癥調查組報告住院 2 型糖尿病并發癥患病率分別為:高血壓 34.2%,腦血管病 12.6%,一心血管病 17.1%,下腋血管病 5.2%。心腦血管疾病防治所需的醫療支出,占糖尿病醫療費用中最主要部分。 “中國心臟調查”研究發現,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重要伴發疾?。孩僦袊谛牟〔∪说奶谴x異常患病率(包括糖尿病前期和糖尿?。┘s為 80%,較西方人高;②中國冠心病人群負荷后高血糖的比例更高;③冠心病患者單純檢測空腹血糖會漏診 75% 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 下肢動脈病變是外周動脈疾病 (PAD) 的一個組成成分,表現為下肢動脈的狹窄、閉塞;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更常累及股深動脈及脛前動脈等中小動脈。主要病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炎和栓塞等也可導致 PAD,但以動脈粥樣硬化為主。 下肢動脈病變的患病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同時糖尿病患者發生下肢血管病變的危險性較非糖尿病患者增加 2 倍;依據調查方法的不同[如 ABI 測量或 /WHO 間歇性跛行 (IC) 調查表等],下肢動脈病變的患病率報道不一。在我國糖尿病患者中,根據 ABI 檢查>50 歲的糖尿病患者,其下肢動脈病變的患病率高達 19.47% -~23.80%。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相對危險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 40 倍。大約 85% 的截肢是由于足潰瘍引發的,15% 左右的糖尿病患者發生足漬瘍。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導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在 2 型糖尿病成年患者中,有 20% -40% 出現視網膜病變,80% 有嚴重視力喪失。2001 年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對中國大城市 24 496 例住院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并發癥進行的回顧性分析發現,2 型糖尿病并發眼病者占 35.7%,2 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患病率隨病程和年齡的增長而上升。 糖尿病腎病 (DN) 是造成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常見原因,在亞太地區的患病率較高。2001 年國內住院患者回顧分析顯示 2 型糖尿病并發腎病的患病率為 34.7%。 糖尿病診斷 10 年內常有明顯的臨床糖尿病神經病變,其發生率與病程相關。神經功能檢查發現 60% ~90% 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病變,其中 30% ~40% 的患者無癥狀。2OO1 年國內住院患者調查發現,61.8% 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并發神經病變。在吸煙、年齡 >40 歲以及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中,神經病變的患病率更高。 總結我國糖尿病流行情況,其有以下特點。 1. 在我國患病人群中,以 2 型糖尿病為主,2 型糖尿病 >90%,1 型糖尿病約占 5%,其他類型糖尿病僅占 0.7%,城市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接近 5%。 2. 經濟發達程度與糖尿病患病率有關。在 1994 年的調查中,高收入組的糖尿病患病率是低收入組的 2~3 倍。最新的研究發現,發達地區的糖尿病患病率仍明顯高于不發達地區,城市仍高于農村。 3. 未診斷的糖尿病比例高于發達國家。2007~2008 年 >20 歲人群全國糖尿病患者調查顯示,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占總數的 60%,盡管比過去調查比例有所下降,但遠高于發達國家 (美國約 48%)。 4. 男性、低教育水平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在 2007~2008 年的調查中,在調整其他危險因素后,男性患病風險比女性增加 26%.而文化程度大學以下的人群糖尿病發病風險增加 57%。 5. 表型特點。我國 2 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 BMI 在 25 kg/m2 左右,而高加索人糖尿病患者的平均 BMI 多 >30kg/m2;餐后高血糖比例高,在新診斷的糖尿病中,單純餐后血糖升高占近 50%。 6. 國內缺乏兒童糖尿病的流行病學資科。從臨床工作中發現,近年來 <20 歲的人群中 2 型糖尿病患病率顯著增加。 我國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原因: 城市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中國城鎮人口的比例已從 2000 年的 34% 上升到 2006 年的 43%。 老齡化 中國 >60 歲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加,在 2000 年為 10%,到 2006 年增加到 13%。2007~2008 年調查中 >60 歲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 >20%,比 20~30 歲的人患病率高 10 倍。在調整其他因素后,年齡每增加 10 歲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 68%。 生活方式改變 城市化導致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出行的方式已經發生很大改變,我國城市中主要交通工具進入了汽車時代。人們每天的體力活動明顯減少,但熱量的攝人并沒有減少,脂肪攝入在總的能量攝人中所占比例明顯增加。在農村,隨著農業現代化,人們的勞動強度已大幅減少。同時生活節奏的加快,電使得人們長期處于應激環境,這些改變可能與糖尿病的發生有密切聯系。 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增加 生活方式的改變伴隨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明顯增加。在 2002~2008 年調查的資料中,按 WHO 診斷標準,超重占 25.1%,肥胖占 5%,與 1992 年及 2002 年相比較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均有大幅度增加。 篩查方法 2007~2008 年調查使用一步法 OGTT 的篩查方法,結果顯示,在新診斷的糖尿病中 46.6% 的患者是空腹血糖 <7.0 mmol/L,但是 OGTT 后 2 小時血糖≥11.1 mmol/L,糖尿病前朝的人群中 70% 是孤立的 IGT。 中國人的易感性 在相同的肥胖程度時,亞裔人糖尿病風險增加。與白人相比較,在調整性別、年齡和 BMI 后,亞裔糖尿病的風險比為 1.6。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華人,其糖尿病的高患病率和發病率高于白種人,也支持中國人是糖尿病易感人群。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地區代表著與大陸地區華人生活習慣相近而經濟發展在前的國家和地區,在 20 世紀 90 年代前半期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這些地區年齡標化的糖尿病患病率 7.7% ~11%。與此對應的是,在 1987、1992 和 1998 年 3 次流行病學調查中,毛里求斯 25~75 歲華人糖尿病患病率均 > 11%。 中國糖尿病的流行現狀、高未診斷人群比例、大量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提示我們在糖尿病的預防中,我們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編輯: 清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