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體內癌細胞侵犯血管、進入人體血液循環后即可能伴發血行轉移,多經肝動脈轉移到肝臟。肝轉移癌灶形態多變,其數目、大小及部位極不一致。多為幾個結節甚至彌漫性散在生長,少則一或兩個微小結節。轉移癌結節可位于肝臟中央或肝臟表面,可伴有出血、壞死、囊性變、鈣化等。轉移癌結節外觀多呈灰白色、質硬,其病理組織學成份多與原發肺癌相同。
肺癌肝轉移患者除有原發肺癌刺激性干咳、咯血、胸部疼痛等癥狀外,還可出現腹脹、食欲減退、乏力、體重下降、肝臟腫大、上腹腫塊、肝區疼痛等,嚴重者出現腹水、黃疸、惡液質等。
肺癌肝轉移主要通過醫學影像學檢查做出診斷:
(1).腹部彩色超聲:為臨床診斷肺癌發生肝轉移及治療后隨診的首選方法。彩色超聲檢查多見強回聲型影像,可表現同心環樣分層現象,邊緣弱回聲暈帶,稱“牛眼征”。一般1~2cm以上肝轉移癌灶均可能顯像,總的臨床診斷準確率可達90%。
(2)腹部計算機斷層攝像(CT):目前已成為診斷肺癌肝轉移的常規檢查方法。CT平掃肝轉移癌灶邊界較清,多為低密度類圓形,個別為不規則或分葉狀,只在癌灶內有新鮮出血或鈣化后才表現為高密度。肺癌肝轉移癌灶多是少血供的,較大癌灶因供血不足可發生壞死或囊性變,中心密度低于邊緣部分。增強早期(動脈期像)肝轉移癌灶密度高于周圍肝組織,但短時間內密度隨即降低,中央密度可以很低,“牛眼征”更為明顯,“環狀”強化更為清晰。可檢出1~2cm或更小的轉移性癌灶,其敏感度可超過90%。
(3)核磁共振成像(MRI):肺癌肝轉移表現為邊界清楚,信號強度均勻或強弱不等的多發或單發病灶,可呈現“靶征”或“亮環征”,其敏感性與CT相近。
(4)選擇性腹腔動脈或肝動脈造影:常可顯示出1cm或更小的肝轉移癌灶。隨著非侵入性醫學影像學的發展,其在診斷肺癌肝轉移應用有所減少。對肝內占位性質難以確定、病灶較大、邊界欠清、懷疑肝內有衛星轉移癌灶者,仍可考慮行選擇性動脈造影,以更一步明確診斷及超選擇性動脈灌注化療、栓塞治療。
(5)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在無創性醫學影像診斷技術中,B超、CT、MRI等可得到被檢查部位的斷層圖像,可以顯示出病變形態、大小以及相關的解剖關系及解剖細節,稱之為解剖顯像。而PET獲得的斷層圖像主要反映組織/細胞的代謝信息,可以直接對人體進行生理、生化的代謝研究,在腫瘤發生早期,即在其病理變化之前就可能發現腫瘤存在,稱之為代謝圖像。隨著其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日趨完善,現已成為所有醫學影像診斷技術中最先進的一種,臨床對于診斷肺癌肝轉移癌灶定位、定性具有重要意義。但因其價格昂貴,目前尚不能普遍應用,只能作為一種特殊的檢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