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在癌癥治療中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對癌癥研究的不斷深入,關于癌癥治療的認識也在逐漸發展,如今癌癥臨床治療已經進入綜合治療的新時代。外科手術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放射線治療等常規治療手段應用廣泛,微創介入治療、生物免疫治療、分子靶向治療等新手段的研究也大有進展。同時隨著“帶瘤生存”的觀念逐漸被人們認識,強調“整體觀念”、“扶正祛邪”的中醫治療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務工作者和患者的認可和重視,其治療作用貫穿癌癥治療的全過程,在癌癥病程的不同階段、與多種西醫治療手段配合時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1.圍手術期 手術切除腫瘤是目前根治癌癥的主要方法,但外科手術在切除腫瘤組織的時候,部分正常組織器官也會受損,從而影響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削弱機體抵抗力。中醫治療結合手術治療,能夠改善患者一般情況,提高患者接受治療的耐受性,針對性治療術后并發癥,減輕術后不良反應,降低手術死亡率,改善生活質量。 1.1術前 術前如果患者一般情況良好,可以不用中藥調理。但如果癌癥患者在術前已經存在不同程度的陰陽失衡狀態,如氣短乏力、精神衰憊、納食不振、溲清便溏等陽虛證候,或面紅心煩、口干而苦、眩暈耳鳴、腰膝酸軟等陰虛證候,那么患者機體的耐受力和抗癌力降低,對手術創傷、麻醉、缺氧等耐受性差,術后也容易發生嚴重的并發癥。徐靈胎提出:“疾病之人若正氣不傷,雖病甚不死,元氣或傷,雖病輕亦死。”強調疾病的轉歸與人體元氣充沛與否緊密關聯。中醫認為,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與機體正氣不足密切相關,正氣虧虛,陰陽失調,而痼邪不能及時消散,長期停滯于體內,久而釀成瘤腫,所以正氣不足是惡性腫瘤的內在條件。應用補益正氣的中藥,能夠起到扶正培本的作用,從而提高病人接受治療的耐受性,減輕術后并發癥。中醫常以補氣養血、健脾益氣、滋補肝腎為法,選方如四君子湯、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保元湯、六味地黃湯等,調理患者氣血陰陽、臟腑功能以期最大程度的恢復接近“陰平陽秘”狀態。以臨床常用以補虛扶正的參芪扶正注射液為例,馬麟等評價了參芪扶正注射液對480例氣虛證患者的臨床療效,證實參芪扶正注射液對氣虛證的治療安全有效。 1.2術后 手術之后,往往會出現一個生理功能紊亂和氣血損耗的臨床過程,這時中醫治療比較有優勢,能針對性治療術后并發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減輕術后不良反應,改善生活質量。臨床研究也證實扶正祛邪類中藥制劑對術后腫瘤患者的積極作用,如孫宏新等臨床觀察26例I~Ⅱ期非小細胞肺癌手術后患者服用益肺清化膏6個月后的情況,治療后益肺清化膏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有效改善,生活質量及機體免疫功能明顯提高。張莉等將212例乳腺癌術后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106例服用扶正消瘤湯,對照組106例服用乳癌術后方,2組均能夠緩解術后臨床癥狀,提高CD3’、CD4’、CD4’/CD4’比值(P<0.05),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 中醫認為,癌癥的產生是一系列致病因素綜合作用于機體的結果,其病理關鍵在于“虛”、“瘀”、“毒”。結合癌癥術后患者的實際情況,其原發病灶或可見轉移灶雖已清除,但手術創傷造成了患者正氣更虛,血瘀更甚,毒邪潛在的病理狀態。因此在癌癥術后的恢復期及穩定期,中醫以“扶正祛邪”“攻補兼施”為治療原則,益氣陰、祛瘀毒各有側重,臨床實踐確有良效。如胰腺癌術后恢復期,雖已做膽腸內引流術,但由于手術創傷致膽道水腫和炎癥,常常是通而不暢,主要癥狀有面目俱黃,腹微脹,口渴,小便發紅,舌苔黃膩,脈沉數,表現為濕熱黃疽證,治以清熱利膽,可選用茵陳篙湯等加減。隨后穩定期基本都有體質虛弱的表現,癥見倦怠無力,面色萎黃,舌質紅,脈細弱或遲緩等,表現為氣血虧虛,治以培補氣血、軟堅通絡,常選用四君子湯等加減。龔航軍等對中醫辨證治療140例中晚期大腸癌術后患者進行臨床分析,結果顯示:中醫辨證治療可以延長中晚期大腸癌術后患者的生存期,改善免疫狀態。同時,術后的中西醫結合治療,也使患者近期和遠期生存率都明顯提高,且有較好的生活質量。王聲球報告了63例消化系腫瘤術后康復早期及康復修養期,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的經驗,指出中醫辨證治療與西醫辨病治療的結合有較好的臨床價值。 2.放化療期 目前化學藥物治療和放射線治療雖然能殺滅癌細胞,但都不可避免地殺傷了部分人體的正常細胞,導致胃腸道毒副反應、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肝腎功能損害等諸多不良后果。多數研究者將放化療的治病性質歸為熱邪,放療由外及內,多傷及氣陰、血脈;化療由內散外,多波及臟腑、氣血。廣大研究者依據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或氣血津液辨證處方用藥,從放化療副損傷的防治到減毒增效等的研究在數量和質量上均達到一定水平,并形成了基本的治療原則,而且療效得到醫家和病家的肯定。 大量臨床和實驗研究表明,中醫藥配合腫瘤放、化療應用可以減輕放化療毒性,提高放化療完成率,增加近期及遠期療效。如中日友好醫院中醫腫瘤科采用扶正解毒沖劑防治376例癌癥患者放、化療毒副反應的臨床觀察中,對照組60例中38例順利完成放療,完成率63.3%;觀察組71例中60例完成放療,完成率84.5%。唐漢鈞等采用以“扶正祛邪”為組方原則的乳安方治療乳腺癌術后病人288例,結果表明乳安方能明顯減少放化療副作用,增加細胞免疫功能,延長術后3年、5年生存率。 2.1減輕胃腸道毒副反應 胃腸道毒副反應是放化療最常見的副反應之一,多數病人會出現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反應,西醫對急性嘔吐有效,而對慢性遲緩反應無良策,中醫不僅可以使用中藥健脾和胃、降逆止嘔、養胃生津來顧護脾胃,還能結合艾灸、穴位貼敷、穴位注射足三里等,幫助患者更好的接受化療,療效顯著。如王炳勝等應用益氣活血中藥治療58例中晚期胰腺癌放化療患者,消化道反應未用中藥組(11例,39.3%)明顯輕于應用中藥組(4例,13.3%)。張影等 應用中成藥扶正消瘤丸治療100例惡性腫瘤化療后胃腸道反應的患者,結果顯示其能明顯減輕化療藥物消化道副反應及血液學毒性,提高腫瘤患者化療后生活質量。而閆文針通過耳穴埋豆聯合止吐藥治療化療后胃腸道反應125例,總有效率達90%。 2.2緩解骨髓造血功能抑制 放化療過程中另一高發副反應是骨髓造血功能抑制,中醫以扶正補虛為原則治療,以健脾生血、補腎養精、或脾腎雙補為法,以達到升高血象的目的,雖然不及西藥見效快,但相對而言作用更持久。如富琦等對比觀察了60例肺癌患者化療期間分別運用中藥升血湯及升白胺干預血象的治療效果,說明升血湯能更好地減輕化療所致的骨髓抑制,還對機體部分免疫功能具有保護和促進作用。彭佳明等對62例腫瘤放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患者均采用黃芪注射液40 ml加入250 ml葡萄糖或氯化鈉溶液中靜脈滴注,1次/天,15天為1個療程,觀察2個療程,結果示顯效27例,有效32例,無效3例,且未發現黃芪注射液有任何毒副作用。此外實驗研究顯示,補血活血類藥物如黃芪、當歸、人參、紅景天等,經典復方如四物湯、八珍湯、當歸補血湯等均能增強造血功能,緩解骨髓抑制對機體造成的傷害。同時,中醫傳統療法如針刺艾灸等,即時療效可觀,也可一試。吳建軍等通過針灸足三里治療乳腺癌放化療后白細胞減少21例,經治1~2療程后,19例顯效,1例有效,1例無效,總有效率95.24%。 2.3防治肝腎功能損害 多數化療藥物還可引起肝腎功能損害,在治療惡性腫瘤的同時預防性辯證用藥或加用黃芪注射液等中成藥,可以起到保護肝腎功能的作用。趙遠紅等通過觀察評價60例中藥防治化療后藥物肝損傷患者,指出中醫辨證用藥可以防治化療藥物肝毒性,保證化療的順利進行,提高治療效果。另有臨床研究顯示,單用黃芪防治化療藥物(大劑量順鉑)所致的腎毒性取得良好療效,除了能防護順鉑的 腎毒性外,還不影響其抗腫瘤的活性。 2.4炎癥反應等其它副反應的治療 臨床常見炎癥反應有發燒、患部疼痛、靜脈炎、口腔炎、口腔潰瘍、食管粘膜充血、水腫及潰瘍等。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防治中心選擇101例臨床分期為Ⅲ一Ⅳa期的鼻咽癌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配合中藥)52例,對照組(使用朵貝氏液)49例,I.Ⅳ級記性毒性分別為I級29例(55.77%)和2例(4.08%),Ⅱ級18例(34.62%)和17例(30.69%),Ⅲ級5例(9.62%)和22例(44.89),Ⅳ級0例(0%)和8例(16.33%)。同時,放療損害因其病種和部位的不同宜分而治之,如頭頸部腫瘤放療后除胃腸道反應外,常發生口腔炎、咽喉炎等,予以養陰生津清熱之法;肺癌患者放療多見干咳、氣急、胸痛等肺陰虧耗之象,應養陰潤肺等等。 另外中醫外治熏治法在防治手足麻木、放射性皮膚損傷、藥物性靜脈炎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如癌癥化療藥如草酸鉑、紫杉醇等具有末梢神經毒性,引起患者四肢麻木,不易飲復,西醫治療無特效的方法,而中醫采用具有活血通絡功效的外用通絡方外洗患者麻木部位,能夠改善患者的癥狀。 3.西醫規范化治療后期 癌癥的復發和轉移已成為腫瘤治療的一個世界醫學難題。腫瘤在明確診斷后,常首選手術或放化療等西醫治療手 段,在規范化治療后,西醫一般建議患者定期復查,但這段間往往缺乏確切有效的抗復發轉移的治療手段或藥物。而一貫強調“以人為本”、“整體觀念”的中醫療法,在穩定病灶,防范復發、轉移方面確實起到了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的作用。 中醫認為,癌癥的復發與轉移是在殘余毒邪存在的基礎上,正氣進一步虧虛,正不抑邪,毒邪、瘀血、痰濁相互膠結,加之患者對身患癌癥的恐懼悲觀情緒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可具體分析患者的不同情況,分辨病期早晚、病理類型,詳辨虛實緩急,將扶正固本、祛邪攻毒、化痰散瘀、疏肝解郁諸法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制定出恰當的治療措施”…。盧雯平等追蹤觀察了16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5年的患者,探討其轉移病情與肝郁氣滯、脾虛痰濕、淤毒內阻和氣血雙虧四種中醫辨證分型的關系,發現淤毒內阻型乳腺癌5年發生血行轉移率高達45%,說明乳腺癌患者的辨證分型與血行轉移密切相關,血行轉移主要與淤毒內阻有關;而淋巴結轉移、腫瘤大小、Her一2及雌激素受體情況與辨證分型無明顯相關性。這一結論提示可以早期采用攻邪消癌、活血化淤的方法預防乳腺癌的轉移,同時在中醫辨證分型來預測腫瘤的轉移傾向及辯證論治預防腫瘤復發轉移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醫科將110例乳腺癌術后患者分為中藥組和對照組,兩組均予以放療、化療及內分泌治療,中藥組術后及放化療過程中即服中藥消瘕方,對照組當疾病出現復發或轉移時開始服用消瘕方,中藥組74例中,復發4例,轉移8例,死亡1例,對比對照組34例分別為6例、11例、1例,其5年及10年無病生存率(DFS)、中位無病生存期(mDFS)及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 中醫學非常注重機體的免疫調節功能,在中醫辨證分型論治惡性腫瘤中,扶正固本法尤其得到重視,中醫扶正固本在抗癌轉移過程中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最大限度調動機體的抗癌能力。手術、放化療等常用有效治療手段在消滅和控制惡性腫瘤的同時,對病人機體免疫功能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使得遠期治療效果可能并不理想。有臨床觀察證實,免疫功能和防御能力的低下,還可能導致惡性腫瘤的復發轉移和第二種腫瘤的生長。中醫通過益氣養陰、扶正固本,能改善各臟器功能,調節機體平衡狀態而提高免疫力,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華海清等報道了人參皂苷Rg3具有抗人肝癌細胞侵襲活力、調節與肝癌細胞侵襲和轉移密切相關的基因表達和抗腫瘤血管形成有關,從而發揮抑制癌細胞轉移的作用。除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之外,中醫藥在抗腫瘤血管形成、誘導腫瘤細胞凋亡、逆轉多藥耐藥等方面的作用,都對防止癌癥的復發轉移具有重要意義。臨床研究中許玲等觀察具有益氣養陰作用的益肺抗瘤飲對3組(94例)肺癌患者的抑制作用及其對免疫功能的影響。結果顯示益肺抗瘤飲具有降低肺癌患者遠處轉移和減少B16黑色素瘤肺轉移的作用,而且能提高患者外周血NK細胞活性及OKT3、OKT4值,增加B16黑色素瘤肺轉移灶周圍淋巴細胞的浸潤。這可能是通過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調動患者自身的抗瘤能力,從而阻止了癌轉移的發生。 實際上,中藥防止癌癥復發或轉移不僅僅體現在緩解期或康復期,而是從發現腫瘤起就為這場抗癌斗爭加入了砝碼。發現腫瘤后,在未行其它治療前,中醫治療的及早介入,能夠改善患者狀態,并對癌細胞進行殺傷,控制病情發展,為后續治療做好準備;在手術、放化療等治療同時,中醫藥保護各臟器功能,使機體免疫力受到的影響控制在最小限度,減少了腫瘤復發和轉移的機會;常規治療完成后,中醫藥的鞏固治療,使機體抗病能力提高的同時即減少了復發和轉移的幾率。 4.對于不適于手術和放化療的患者(包括晚期腫瘤患者) 臨床上部分患者發現惡性腫瘤病情時已經錯失手術時機或是不適于放化療,包括各種接受西醫治療手段的晚期腫瘤患者,中醫藥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腫瘤發展,減輕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國家“十5E"科技攻關項目一提高肺癌中位生存期綜合治療方案研究,通過對586例llla一Ⅳ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隨機、雙盲、對照試驗證實,中西醫結合治療組中位生存期12.03個月,西醫治療組8.46個月,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18);中醫治療組中位生存期10.92個月,患者生活質量改善優于西醫治療組。單純中藥治療能夠提高生存質量,減輕癥狀,一定程度的延長生存時間。復方苦參注射液是臨床應用較多的中藥注射液之一,它是從苦參、白土苓等中藥中提取而成。據《本草疏經》記載,苦參能“治癥瘕積聚”。實驗觀察發現其主要生物堿成份——苦參堿,具有較強的抗腫瘤活性,通過顯著抑制小鼠腫瘤細胞的體外分裂和增殖,使腫瘤細胞增殖指數降低,抑瘤率達67.5%,表明苦參堿對小鼠實體瘤生長具有抑制作用。王更生等應用復方苦參注射液治療52例晚期癌癥患者,治療的有效率為9.6%,腫瘤穩定率為65.4%,治療后有48.1%的患者KPS評分得到提高,且無不良反應,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惡性腫瘤患者尤其是中晚期患者,全身癥狀多復雜頑固,中醫藥辨證論治臨床正是確有良效。例如中晚期癌癥患者由于局部浸潤或骨轉移,多出現不同程度癌痛癥狀,阿片類藥物應用于臨床治療重度癌性疼痛獲得滿意的控制率,但其以便秘為主的胃腸道毒副反應發生率較高。張智敏等采用枳術湯加味,以免煎劑方式口服治療美施康定所致便秘,治療組40例愈顯率為67.5%,明顯高于對照組,取得較好療效。 5.對癌前病變和腫瘤高危人群 癌前病變屬于良性病變,與惡性腫瘤有顯著區別,但具有發展成腫瘤的內在趨勢。近年來,以“未病先防”為優勢的中醫藥對癌前病變的治療作用日益受到重視,通過對癌前病變和腫瘤高危人群的研究,可以幫助預防和減少腫瘤的發生。臨床觀察研究如曹志群等將97例胃癌前期病變患者隨機分為芪蓮舒痞顆粒治療組61例和維酶素對照組36例進行臨床療效觀察,結果治療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其臨床癥狀積分、胃鏡像、病理療效、病理積分與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差異。臨床藥理研究如杜艷茹等采用解毒活血方治療66例患者,對比采用胃復春的對照組60例患者,治療組HP根除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司徒紅林等運用消癖口服液、TAM及乳癖消對176例乳腺癌癌前病變分3組觀察,說明消癖口服液可能對乳腺癌癌前病變具有阻斷與逆轉作用,而降低黃體期E2水平是消癖口服液干預治療乳腺癌癌前病變的重要機制之一。 6.結語 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在癌癥綜合治療的今天,以中醫中藥為代表的傳統醫藥的優勢體現在整體觀指導下的個體化、動態辨證論治,以調節機體內環境平衡,實現較好生存質量基礎上的“帶瘤”長期生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現代醫學治療上的不足。無論是對于處在圍手術期、放化療期、西醫規范化治療后期的患者,還是不適于手術和放化療的患者(包括晚期腫瘤患者),抑或存在癌前病變的高危人群,中醫藥治療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中醫藥治療應及早介入,與多種治療手段恰當配合,并貫穿癌癥治療的全過程。 雖然一直以來,中醫藥在臨床癌癥治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臨床研究和總結取得較多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諸如小樣本臨床研究和個案報道居多,在中醫藥作用機理、證候演變規律、用藥分析等方面缺乏深層次研究;很多病種尚未有中西醫規范化治療和統一分型、評價標準,使得研究結論可信度不高等。需要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開展更多高水平的研究以揭示中醫藥治療腫瘤的作用機制,以及中醫藥與現代醫學手段的相互作用,使得中醫復雜干預、多手段綜合治療的作用更加安全、有效、可控,通過循證醫學研究,結合專家意見,為臨床提供一套較為成熟、細化的綜合治療方案,讓更多癌癥患者受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