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治療面神經炎應重視面神經功能評估的作用 面神經炎是臨床常見病,是原因不明的急性發病的單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俗稱面癱。 針灸作為傳統優勢療法對其有很好的療效,已得到廣泛的認可。但也必須承認,該病在臨床治療中還存在著不足。目前在面癱的針灸臨床中存在兩個問題,一是面神經功能的評定分級尚未得到重視,絕大多數人還沒有認識到面神經功能評估的重要性。在臨床研究資料中,只有4.5%的文獻提到面神經損傷程度。而面神經損傷程度與病情輕重的關系、與療效相關的因素均未得到足夠重視,使得不同治療方法的臨床研究缺少可比性和可重復性。二是臨證時雖有面癱輕重的區分,但評定分級的標準并不統一,隨意自行劃分者也很常見,使得該病的臨床研究缺少標準和規范。因此,選擇科學、合理、統一的評價方法,及時地對病情輕重加以區分,準確評估預后并合理施治,這在面神經炎的臨床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我們依據國際公認的面神經功能評級標準(簡稱H-B量表),對面神經功能損傷程度進行評價分級,并觀察該分級與療效、療程的關系及在預后方面的作用,發現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總結匯報如下。 68例患者均來自2009年2月~2011年10月份解放軍總醫院針灸科門診。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齡14~85歲;左側面癱的患者39例,右側面癱的患者29例;病程最短1天,最長150天。依據H-B量表的描述,將68例病人的面神經功能評價分為5個級別,從輕到重依次為:輕度障礙者15例,中度障礙者14例,中重度障礙者13例,重度障礙者14例,完全麻痹者12例。 治療原則及方法 據多年的臨床經驗,我們采用以針刺、電針為主,分期對癥施治,中西醫并用的治療原則。 急性期(病程1~7天)以針刺肢體腧穴為主,刺絡放血為輔,局部淺刺、直刺為度,口服西藥為助。1.針刺取穴:風池、太陽、攢竹、人中、承漿、合谷、曲池、太沖,留針20分鐘;期間耳后紅外線溫熱照射。2.點刺耳穴面頰區及舌下金津、玉液處青絡出血。3.口服醋酸潑尼松30毫克,每日1次,服用5天減量至20毫克,2天后停藥;甲鈷胺膠囊0.5毫克,每日3次;維生素B1片20毫克,每日3次。 緩解期(病程8天至半年)針刺取穴:完骨、下關、太陽、陽白/攢竹(交替)、顴髎、牽正/頰車(交替)、禾髎、地倉等。刺法:可直刺、斜刺,但不透刺。加用電針,選疏密波通電15~20分鐘。留針期間,耳后紅外線照射。每日1次,5次后休息2天。病情較重療效不明顯的病人,可配合穴位注射腺苷鈷胺1.5毫克,每日1次。若病程兩個月還沒有痊愈者,在前述方法基礎上,針刺取穴加足三里、三陰交,或上巨虛,配陰陵泉,針刺時間改為每周3次,電針停止后再留針15分鐘。不人為設定治療時程,全程觀察,以療效為準。 療效評判 仍以H-B評價量表的分級為療效評價標準,共分為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4個級別。以達到正常標準即所有區域面肌功能正常為痊愈,輕度功能障礙者為顯效,中度功能障礙者為有效,功能恢復不及中度功能障礙者均為無效。 治療效果 68例患者中,治愈53例,顯效10例,有效3例,無效2例,治愈率為77.94%,總有效率為97.06%。五種不同分級組從輕到重的痊愈率依次為100%、92.86%、84.62%、64.29%和41.67%,差別非常顯著。不僅如此,五組患者的治療時間也有很大差別,輕、中度者療程短,隨著面神經功能障礙級別的增加,其療程也隨之延長。 分析 1.盡管面神經炎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診斷并不困難,但由于其發病原因不甚明了,發病人群廣泛及個體差異性大,又因面神經終末分支復雜,發病部位的不同也影響著疾病的預后,諸多因素的作用使其在發病之初就存在著病情輕重的差異。病情恢復的快慢與程度主要取決于面神經損傷的輕重程度,因此面神經功能的評定分級是正確認識、評判面神經炎病情輕重、評估預后、合理施治的關鍵所在,臨床研究中非常有必要對面神經的功能進行評估分級后再做觀察治療,從而使面神經炎臨床研究結果具有可比性和可重復性。 2.面神經炎是針灸治愈率較高的疾病,只要發病后立即選擇了正確合理的治療,大多數都能于1~3個月內好轉康復。尤其是面神經功能分級為輕、中級別的患者,一般都能治愈,其預后良好,康復時間也較短。但是重度和完全麻痹級別的患者較難痊愈,即使有效所需時間也很長。因此,在治療面神經炎時,應根據每個患者面神經功能級別實施個性化的治療方案,輕、中級別患者其它治療方法也可獲效,有的可能不用治療也能痊愈。所以對這類病人應選擇簡單、方便、痛苦小的治療方法,針刺應該少取穴、輕刺激、一種治療方法即可,不主張多種治法齊上并施,減少人力、物力及醫療資源的浪費。而重癥面癱的治療應早期干預,適時評估預后和分期施治,盡量在發病早期減輕、緩解面神經功能受損程度,在恢復期多種方法合理綜合施治,既要堅持治療又不過度治療,力爭使其達到最佳恢復狀態。 3.在面神經炎的治療過程中,我們感到療程在其康復過程中也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因素。面神經功能損傷分級為輕、中度者療程短,多在療程的3-4周可達痊愈效果。隨著病情的加重,治療所需要的時間也隨之增加。而分級為重度級別者療程多在3~6個月,療效較難達到痊愈級別。 堅持針灸治療的重度和完全麻痹的患者,都能恢復到中級以上的程度(無效的2例均為完全麻痹級,在3個月后放棄針灸治療者),他們多在3個月左右開始見效,其后有一個短暫快速的不完全的恢復表現,再后的恢復就一直呈緩慢過程,連帶運動等繼發性缺陷也多在此時出現。因此對于面神經功能評價不好的病例,除了告知病人要有信心,堅持治療外,醫者也應不推諉病人,要堅持合理施治,避免不分輕重的人為界定療程,治療4周或一個月就斷言無效。豈知一個月的治療對神經功能損傷較輕的病例可以看出效果,但對于重癥病例遠遠不夠。因此在觀察面神經炎的療效時,避免不分病情輕重地人為規定療程,而應以療效為準,以治愈為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