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北京——十三陵悼陵監
博客寫到這里,按照閱讀習慣,應該是寫一寫思陵,寫一寫崇禎。但是我覺得應該梳理一下了,不然這個文章就寫不下去了。那就是要厘清三個方面問題,一是為什么崇禎會葬在田貴妃的墓里?二是為什么田貴妃會葬在天壽山陵區?三是為什么埋葬崇禎的思陵歸悼陵監管轄?
梳理三個方面:
一、明朝的皇家墓葬制度
從我了解的情況看,根據明朝皇家的陵寢制度,特別是遷都北京后,不同身份的人埋葬的地方是不一樣的。今天的西八里莊、中關村一帶,是埋太監的地方;而貴妃,太子多數都是安葬于金山附近(見天的西山娘娘府);妃子及宮人也是有單獨下葬的地方,甚至還有活人殉葬的情況,比如十三陵區的東井和西井。皇帝要各自修陵,皇后要與皇帝葬在一起,如皇后先于皇帝去世,可先行入住。不是所有的嬪妃都可葬入天壽山陵區。只有幾位因深得皇帝寵信的妃子和早亡太子;才被允許安葬在皇陵的范疇之內;因陵區西側有一條細長的小山分割出一片狹長的區域,面積過小;不適合建造皇陵,所以貴妃妃子墳多數都集中在這條線上。
因為田貴妃比較得寵,所以被崇禎皇帝葬在了天壽山陵區。
關于東井和西井,也是最近才留意到,以前真的是不知道。估計在2005年的時候可能經過西井,但是并未留意。
二、十三陵的總體建筑布局。
各個皇陵的布局位置圖在網上很容易找到,
01
但是陪葬墓的具體地址就不好找了,從別人的博客里找了一個衛星圖,分享如下
02
現在已知的十三陵陵區的情況,除了皇帝的陵墓外,還有其他陪葬墓。其中7座妃子(太子)墓,1座太監墓。分別是(按照年代排序)
1、東井、
2、西井、
(關于東西二井,一說是明成祖十六妃殉葬墓,一說是明成祖昭獻貴妃王氏和昭順賢妃喻氏的陪葬墓,期待考古發掘的考證。)
3、(成化)萬娘墳:即“萬貴妃墓”,葬明憲宗皇貴妃萬氏。
4、(嘉靖)悼陵:即“世宗三妃墓”,俗稱大宮。葬明世宗的皇貴妃沈氏、文貴妃、盧靖妃。
5、(嘉靖)世宗賢妃墓:即" 世宗六妃、二太子墓"或“四妃、二太子墓”。葬明世宗的鄭賢妃、皇貴妃閻氏、皇貴妃王氏、周貴妃、楊榮妃、馬貞妃、哀沖太子、莊敬太子。
6、(萬歷)鄭貴妃墓:葬明神宗的皇貴妃鄭氏。
7、(萬歷)神宗四妃墓:葬明神宗的皇貴妃李氏(即李敬妃)、李順妃、周端妃、劉昭妃(即宣懿太妃)。
8、(崇禎)王承恩墓:葬明思宗崇禎皇帝的心腹太監王承恩。
另外還有一個,田貴妃墓,也就是現在的思陵。說來話長,以后再議。
三、為什么有個悼陵監村?
十三陵地區,一般的布局,一個陵墓,配套一個管理機構——神宮監(叫某陵監),還有一個村子(叫某陵村)。比如慶陵,旁邊有一個慶陵監,還有一個慶陵村。在皇妃太子的墓區,一般不稱為“某陵”,也不會有相應的神宮監。但是為什么會有一個悼陵監村呢?
首先,這個地方因為曾經埋過被貶的皇后,所以可以稱為陵。嘉靖皇帝的陳皇后,曾經被貶,死后埋在這里,謚號“悼靈”。其墓葬即稱為悼陵,神宮監也隨著稱為悼陵監。嘉靖在世時,陳皇后即被平反,改了謚號。嘉靖去世后,隆慶皇帝采納大臣們的意見,把陳皇后遷葬到永陵。雖說皇后已走,但是悼陵以及悼陵監的名字還是保留下來了。
百度百科介紹如下:因前十二陵的神宮監都是明朝設置的,而崇禎皇帝是亡國之君,沒有設立神宮監。清順治元年(1644年)七月,清王朝為各陵確定了守陵太監的人數,因思陵沒有神宮監,太監們沒有棲身之所,而悼陵監便近在咫尺,于是,看護思陵的太監們就寄治、借宿在悼陵監內。康熙年間,每陵設陵戶3名(思陵4名),每戶給地35畝;乾隆年間,每陵均設陵戶4名,每戶仍給地35畝。陵戶們在這里定居下來以后,娶妻生子,經過世代繁衍生息,遂形成村落。
話說到這里,就可以有個基本的結論了:
1、因為得寵,田貴妃死后被葬在皇陵區域。
2、因為沒有自己的陵墓,所以崇禎皇帝被葬在了田貴妃的墓穴里。
3、崇禎皇帝被葬在了婦孺的墳墓群落中。
4、這個區域的墓葬都統一歸悼陵監管轄。
2005年參觀時的照片


悼陵監村的旅游宣傳畫,簡要描繪了當地的墓葬布局,只不過名稱與專家們稱呼的不太一樣。

2005年的前往參觀的時候,并不知道這些,只是循著思陵的路標前往,才發現大宮里、萬娘墳、王承恩等遺址。很好奇,隨手照了幾張相,現在也分不清楚哪一張是在哪里照的了。按照拍攝的時間順序,嘗試著梳理一下吧。
悼陵,當地人俗稱大宮里。照片中估計是悼陵的圍墻?已經不記得了


大宮里的圍墻。雖然破敗,但仍有氣象。

大宮里,陳皇后遷走后,又入葬了世宗的三個妃子。照片是大宮里的供桌以及墳頭。

大宮里 蒼松掩映之下的墳丘。古樹古墳,雖然陽光明媚,感覺卻有些瘆人。因為我是一個人去的。

萬娘墳,就是萬娘娘墳,也就是萬貴妃墓,現存的影壁、石碑、供桌和圍墻。關于成化皇帝的萬娘娘,萬貴妃,故事已經不少了,這里不做評論,姑且憑吊一下吧!




現在回憶一下,當時有印象的只有這兩部分,一個是大宮里,另一個就是萬娘墳。其他地方真的沒有任何印象。至于思陵和王承恩,則是另外一個話題。
(2014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