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健辨治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癥經驗 張永健,江蘇省中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江蘇省名中西醫結合專家,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1955年畢業于武漢同濟醫科大學,從事臨床工作近60載。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癥、過敏性紫癜等血液病。本人跟隨張師臨證抄方多年,頗有收獲,茲擇其辨治“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癥”的有關經驗,介紹如下。 l.對病因病機的認識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癥(ITP),以往稱作“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以皮膚、粘膜或內臟出血為主要臨床表現,為自身免疫性疾病,西醫認為其發病機制與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異常等有關。中醫謂之“血證、紫斑”,不僅囊括了肌衄、鼻衄、齒衄、舌衄、目衄、吐血、嘔血、便血、尿血、崩漏等整個中醫血證門類,還可以見到急性發作期出現的“發斑”、“葡萄疫”以及腦出血引起的“中風”等。早在《黃帝內經》即有關于“血溢、血泄、上下出血、嘔血、衄、下血、便血、溲血”等病名記載,常見證型為血熱妄行、氣不攝血、陰虛火旺、瘀血內阻。張師經過長期的臨床觀察與總結,認為本病所涉及臟腑較多,五臟六腑均有涉及。病理因素以熱、虛、瘀為主,而濕邪為患尤應受到重視。總的病機正如《景岳全書·血證》所言,可概括為“火盛”與“氣傷”兩方面,病理變化可歸納為火熱熏灼,迫血妄行及氣虛不攝兩類。 1.1瘀血貫穿疾病始終。瘀血是指體內血液停滯,包括離經之血及血運不暢阻滯于臟腑經絡中的血,本病以出血為主癥,因此瘀血存在于整個疾病過程,是導致再出血的因素;另外氣虛無力推動而血行受阻,血熱互結而血行不暢等均可致血瘀,正所謂“血不自行,隨氣而行”、“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可見熱、虛、瘀常相互為病。 1.2濕邪易致疾病纏綿。ITP以皮膚紫斑為主癥,但臨證常見患者伴有腹部不適、便秘、口臭、舌苔厚膩等癥狀,提示存在濕濁內困中焦的表現。原因可能為疾病日久耗傷氣陽,損傷脾腎,氣化不利,水濕內停;或部分患者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劑后,損傷脾胃,致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水液停滯,化生濕濁。濕為陰邪,其性重濁,有阻遏氣機,損傷陽氣的特點,致脾氣虧虛、脾陽不振,血失統攝,而濕性粘滯易導致疾病纏綿難愈。 2.辨證論治 張師認為本病應遵從氣血陰陽辨治,結合臟腑辨治,以益氣養陰,清熱涼血為治療大法,同時健脾化濕、化瘀涼血,對難治性病例可酌情加用雷公藤,提倡早期辨治,重視中西醫結合及日常調護。 2.1主張“清、補”結合。張老師認為該病多起病緩慢,病程較長,久病氣血耗傷,漸成不同程度的陰血虧虛癥候,臨證多見氣陰兩虛及陰虛火旺證型,應“清、補”結合,由此確立益氣養陰、清熱涼血大法遣方用藥治療該病,方中重用黃芪、生地,佐以水牛角、紫草、豬苓、羊蹄根、補骨脂、景天三七等,扶正固本,防止血溢脈外。“補”應重視補氣,首選黃芪,可用量至30~60g,必要時可選用黃芪注射液,黃芪主要成分有甙類、多糖、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經過我們臨床觀察能有效提升血小板計數。但朱丹溪云“氣有余便是火”,重用補氣藥同時需注意氣郁化熱、熱盛動血。“清”重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正如葉天士說言:“入血猶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常用水牛角、生地黃滋陰清熱、涼血止血,同時涼血止血須防留瘀之弊,當選用兼有活血止血作用的藥物,如茜草、雞血藤、丹參、三七、紅花等。 2.2重視健脾化濕。ITP患者多數病程較久,各種因素均可引起痰濕形成,形成本虛標實之證,故辨證論治基礎上適當佐以健脾化濕之品。對于病情遷延難愈的難治性ITP患者更要加以注意,痰濕較重者可選用香砂六君子湯、三仁湯、甘露消毒丹等加減,以健脾化濕,利于氣機舒暢。 2.3善用雷公藤。對于難治性ITP,張老師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常加用雷公藤,其有效成分雷公藤多甙是一種新型的免疫抑制劑,能夠抑制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具有皮質激素樣的治療作用,無激素的副作用,臨床辨病與辨證相結合運用,張老師同時也指出雷公藤毒性較大,內服宜慎,常用量為6~12g,需文火煎1~2小時。對肝功能異常、年輕患者禁用,要合理掌握雷公藤的劑量、用藥間隔、療程,定期監測副反應等。 2.4強調早期辨治,重視日常調護。現代醫學認為血小板大于30×10~/L可以觀察等待,但張師認為西醫主要考慮治療的風險與獲益,雖避免了治療風險,但也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此時患者雖出血傾向不明顯,但觀其舌苔、脈象已有所表現,結合中醫“治未病”思想,主張早期即應積極辨治,防止病情變化,“即病防變”,治療應以調理為主,根據病情或“清”或“補”,不急于提升血小板數量,重在“損其有余,補其不足”。張老師認為出血伴有發熱、咳嗽、脈數等癥者,病情較重,如張景岳《景岳全書·血證》云“凡失血等證,身熱脈大者難治”,平時需避風寒、慎起居,防止正虛復感外邪。此時可聯合西藥治療,西藥快速提升血小板,控制感染等,中藥及時跟進,“減毒增效”,防止病情反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