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洲堡的修建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當時叫石堡寨。當年為抗擊西夏,陜西經略副使范仲淹曾親臨抗擊前線,石堡寨又名范仲淹哨馬營。到了后來的明朝、清朝,均對龍洲堡進行過維修。1935年靖邊解放,而龍洲則被民團憑借閆寨子的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一直占領著,到了1941年,龍洲解放。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系指由產狀水平或平緩的層狀鐵鈣質混合不均勻膠結而成的紅色碎屑巖(主要是礫巖和砂巖),受垂直或高角度節理切割,并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蝕、風力侵蝕等綜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或峰林狀的地形。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1928年,馮景蘭等在粵北仁化縣發現丹霞地貌,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紅色砂礫巖層命名為丹霞層,此后又有多人對其概念進行闡述。 龍洲丹霞地貌被當地人稱為“紅砂峁”,后來被一些攝影愛好者稱為“波浪谷”,它與亞利桑那州的波浪谷是有一定區別的,我看到亞利桑那州的波浪谷在紅色之間加有白色線條,紅白相間;而靖邊的波浪谷則以紅色為主。這種紅色的石頭在學術上被稱為“砒砂巖”。成于古生代二疊紀和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之間。這是地球歷史中地質最活躍、生物最繁茂、動物最龐大的時代,每一代、每一紀,氣候、生物、地殼的風云際會,都在砒砂巖的巖層中繪上了屬于自己的獨特色彩:紅色的泥巖和碎屑巖,是古海洋封閉為內陸盆地、大地上以蕨類植物為主時沉積而成;同是紅色的陸相紅泥巖,是氣候更趨干旱炎熱時,繼續沉積的巨厚巖層;砒砂巖區是自然界中風蝕與水蝕的過渡區,再加上重力侵蝕和人為侵蝕,各種侵蝕力不僅在空間上復合作用,而且在時間上交替影響,一年中每一季節都有較強的侵蝕現象:春季萬物解凍,巖體的水分不斷蒸發,冷熱變化,裸露砒砂巖的斜坡巖體不斷剝落;夏、秋季時水蝕又開始發揮作用,尤其是7—9月,水力和重力二者合力,在坡面上切出一條條溝壑,而侵蝕下的泥沙又在溝坡上重新堆積;冬季至第二年春季植被覆蓋度低,狂風就像一把刻刀一樣直接在裸露的巖面上雕刻,尤其是4—5月,風力侵蝕最為嚴重。不斷的侵蝕“雕琢”,使得砒砂巖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形態。有的像流水、有的像云朵、有的像陀螺,宛如一個極具特色的地質公園。(參考《中國國家地理》“黃河砒沙巖”)
龍洲丹霞地貌 ——攝影寫生天堂、觀光探奇圣地 靖邊縣城全景 靖邊縣位于陜西省北部偏西、榆林市西南120公里處,地處毛烏素沙地的南緣,無定河上游,跨長城南北。是1935年解放的革命老區。全縣總面積5088平方千米,轄22個鄉鎮。按地形地貌分為北部風沙灘區、中部梁峁澗區和南部丘陵溝壑區,分別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地勢南高北低,海拔介于1123~1823米之間。靖邊縣內交通便利,青銀高速、包茂高速、太中鐵路在靖邊縣城交匯。小米、綠豆、葵花油等農產品和剁蕎面、油炸糕、燉羊肉、羊雜碎、涼粉等地方風味小吃也享有盛名。 龍洲鄉全景 我縣龍洲丹霞地貌風景區俗稱“靖邊波浪谷”,可與美國西部波浪谷媲美,綿延幾公里的丹霞地貌景觀是近年發現的一處攝影、探險、旅游的絕佳圣地,被當地人成為“紅沙峁”。 丹霞仙境 丹霞地貌 絕佳美景 它位于靖邊縣城東南22公里處的龍洲鄉的閆家寨子,俗稱閆寨子。這里四面環山,龍洲盆地蒼山環抱,綠水索繞,這里方圓百公里被奇異的紅砂巖地貌所覆蓋,是近年發現的一處集攝影、探險、旅游的絕佳勝地。從靖邊縣城出發,只需半個小時的時間就到了龍洲鄉政府。龍洲鄉政府距山腳下的龍洲丹霞約1點5公里,路很好走,車直接開到一塊巨大的紅色石頭跟前。 閆寨子 進入龍洲丹霞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層層延綿起伏的山巖,在風的吹動下去,婉若一道道優美的波浪線,經過億萬年的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這里的紅砂砂巖就形成了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呈現出色彩明艷風光絕勝的景色,長期以來,由于受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所限,紅砂峁一直被人們所遺忘,除了一些攝影愛好者,來此攝影采風外,外人很少知曉。 母子龜情 歲月的痕跡 晨曦 一層層、一浪浪的紅砂巖下面是猶如刀斧劈開的絕崖峭壁,萬仞絕壁下,從懸崖望下去一條混濁的小河沿峽谷穿行,溯河而上,那水源盡然是從滑塌的砂土崖下浸漫而出,濕洇洇的深色與陽光下砂土的紅色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據有關人士考證這是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丹霞地貌地區之一,只是當地人從未向世人揭開過它的神秘面紗,相信隨著當地政府的旅游開發,越來越多的人會一睹它美麗的容顏。 這里的紅砂巖隨著經年累月的地殼運動展現給人們的是奇特、美麗的景觀 隨著起起伏伏的波浪形狀而構成的谷地,從遠處是看不到的,只有到了近前,探索著向谷地行走才能領略奇特的風光 這里的紅砂巖波浪谷據說可與美國的波浪谷媲美 波浪谷的巖石砂質比較松軟,踩在上面不小心腳下就會捻出紅色的細沙 波浪谷的溝壑深邃,那些身手敏捷的年輕人,一會兒功夫便深入谷底,之后又攀爬到突起的陡峭孤立的山體平臺上 羨慕年輕人的能力,也向著山體邊緣靠攏,那些紅色的巖石立即一覽無余地展示出峭壁、深溝、羊腸小路 巖壁上的洞洞據說是過去土匪居住的地方,這是從閆家寨子旁的小路,一路坎坷地下到溝底看到的 |
|
來自: qinhuanwei > 《自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