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聞網消息:報載,山西煤炭工業對億元大項目吸引力持續減退。上半年,全省非煤產業完成投資1255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非煤產業項目完成投資近1000億元,同比增長28%。同期,煤炭工業完成投資403億元,其中億元以上煤炭工業項目完成投資350多億元,同比下降11%。 一增一降表明,山西煤炭工業“抽水機”效應已明顯減弱。這固然與煤炭市場價格持續走低、煤炭企業噸利潤嚴重縮水有關,但根本原因還是山西轉型發展有了一定成效,也可能是山西經濟發展的一個拐點。所以,這是好事,也是大變化,值得關注。 所謂“抽水機”效應,就是小抽水機動力弱,抽水能力比不上大抽水機,反而會被抽取自己的水。如石家莊身邊有北京、天津,南京跟前有上海,不受其益,反被制約。而山西則是煤炭,就像“抽水機”一樣,吸引了太多的投資,嚴重制約了全省產業的多元化發展。 任何事情都是雙刃劍,山西煤炭工業 “抽水機”效應也不例外。因為這種“抽水機”效應的持續放大,山西“一煤獨大”,為支撐全省GDP乃至全國能源供給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正所謂因煤而興、為煤所困,山西曾經比較發達的輕工業幾乎全軍覆沒、一些非煤產業一落千丈,一批名牌產品如“春筍”電視機、“海棠”洗衣機、“芳芳”洗衣粉、“華杰”電子表、“大光”香煙、“迎澤”啤酒、龜齡集、定坤丹等消失或式微,不能說與此無關。 而更為嚴重的是,因為煤炭工業“抽水機”效應,人們的思維簡單化、公式化、定勢化,對煤炭產生了“路徑依賴”心理,大凡資金實力雄厚者,多對投資煤炭趨之若鶩,而對非煤產業則普遍不屑一顧。以至有人揶揄,今天的山西煤老板窮得只有錢了,今天的晉商笨得只會挖煤了。這話盡管有失偏頗,但在煤炭工業 “抽水機”效應之下,長期以來,山西非煤產業難以吸引投資,有實力的投資人對非煤產業失去興趣,寧愿懶惰地圍著煤炭工業轉,而不愿費心地干非煤產業的事,卻是不爭的事實。也因此,有些人才會“煤價一跌就調產或坐等,煤價一漲就好了傷疤忘了痛”。 破解“抽水機”效應,關鍵在于建立資源型產業與非資源型產業均衡發展機制,引導生產要素向非資源型產業流動。山西從2009年提出以煤為基、多元發展,堅持扭住轉型跨越發展不動搖、不放松,大力扶持制造業、煤化工、旅游、光伏等新興產業,如今終于看到了煤炭工業“抽水機”效應減弱。這是轉型的階段性成效,也絕對是標志性收獲。當前,因為經濟下行壓力之大前所未有,山西經濟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有些人因此而說風涼話,更有甚者對轉型失去信心、產生懷疑,這顯然十分不應該,也是極其錯誤的。 事實上,每一次經濟危機和產業蕭條,都孕育出新的繁榮、新的產業,經濟下行的陣痛往往就是產業轉型的機遇期。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天性,轉型促使資金投向轉移是必然,山西煤炭工業“抽水機”效應減弱,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