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欣賞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以簡練的線條造型,表現各種復雜的意境和情趣,它不僅是中國造型藝術精神的靈魂,而且是典型的東方美的藝術代表。 1.欣賞書法作品應把握三“性”
何謂三“性”,即書法作品的抒情性,欣賞進入的同步性和書法感受的雙重性(文字意境美和書法意境美)。 (1)書法作品的抒情性
中國書法家“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總是情真意切地將書寫性情作為藝術的靈魂和最佳境界。“書者,抒也”,“書者,心畫也”,“欲書者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書圣王羲之的《蘭亭序》抒發的是一種寄情于山水之間的灑脫之情;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則抒寫的是一種忠義憤發之氣,慷慨悲壯的情懷,如排山倒海、火山噴發、奔騰不息、一瀉千里;草圣張旭更是“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長叫三五聲,揮筆如流星,將情感的宣泄發揮到了極致,才達到了“變動似鬼神,不可端倪”的藝術境界。 (2)欣賞進入的同步性
從表面上看,書法是一種視覺藝術,宋代書法理論家姜夔說:“余嘗歷觀古之名書,莫不點劃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在他的眼中,靜止橫臥紙面的線條和點,居然會“振動”起來——從靜到動、從空間藝術變成了時間藝術。所謂“揮運之時”,即是我們竟然能從書法作品中看到書法家在創作時揮筆作書的場景。由此可見,書法藝術兼具時、空兩大屬性,它的生存形態是空間性的,但它的表現形態卻更多地滲入了時間性,這樣就要求我們在欣賞靜止的書法作品時采用“同步式”的欣賞,意即細心揣摩、體會書法家在寫作時的動作、心理、情感、個性等各方面,如見作者揮筆時的動作、表情、神態。做到與作者的感情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去追索、去發掘作者豐富的心靈世界和抒情過程,這樣才是一種真正的體驗。 (3)書法感受的雙重性
所謂“書法家”,除了其在藝術上必須造詣獨到之外,還必須在文學(學問)上有所積累,有所建樹,一個第一流的書法家,可以不是畫家,不是政治家,不是經濟學家,但是不能不是詩人、文學家。倘若缺乏后一個條件,他就很難在歷史上占有地位。從王羲之的《蘭亭序》到蘇東坡的《赤壁賦》,從唐代的張旭、顏真卿到宋代的黃庭堅、米芾,從元、明的董其昌、文徵明、傅山到清代的何紹基、鄧石如、王鐸,從近現代的趙之謙、吳昌碩,一直到沙孟海、趙樸初、啟功,無一不是詩文素養雄厚之大家,他們或有詩作傳世,或有文集留存。其原因很簡單,因為書法寫的是字,不懂字,或不懂文學的人很難理解字是兼有藝術與文學的兩重性。 所以,書法的欣賞應包括形式美和文字內容美兩個重要方面。一幅成功的書作不但在藝術技巧方面無懈可擊,而且在文字內容上也應提一種優美的意境。書法的欣賞不單單是“字”的欣賞,更是“書藝加文學”的欣賞。帛法欣賞活動是一種超負荷的高級智力活動,必須調動兩個范疇的能力,并同時獲取文學意境美和書法意象美的雙重感受與滿足。 2.欣賞中國書法應把握“五美” (1))書法作品的線條美
線條是書法的基礎,是書法的靈魂,是書法家賴以生存延續生命的惟一媒介。書法同繪畫的主要區別就在于,繪畫所表現的是自然界實物的造型,書法所表現的則是抽象線條的造型,這是不可混淆的。也正因為如此,書法美的表現形式,是線條造型的美,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圓厚的立體感 沒有圓厚的線條是單調、平面的。所謂“圓厚”,是一個翊體而不是一個平面的概念。書家在運筆時讓毛筆形成一種筆尖在中線運行的狀態,即“中鋒運筆”,這樣線條中心是骨,四周是肉,骨藏于肉,肉附于骨,沈括稱:“映日照之,線條中心有一縷濃墨,日光映之不透。”這便是線條之骨。只有骨確立了,線條才飽滿,才有生命力,才有一種立體感和浮雕感,從而表現出充實的力度。 線條在紙上是平鋪的,然而在平鋪之中,由于骨的確立,便構成了“綿裹鐵”,即在平面上塑造了立體美,二維空間成了三維空間。或者以“錐畫沙”來做形象化的說明,用錐尖在沙上劃道,其痕跡自然是中間最深,兩邊漸淺。用中鋒運筆,墨滲到紙上的情況也是如此。這種深藏不露、含蓄內在也正是中國藝術的基本特征。 ②筆力的力量感
一定的力量本身就是一種美,如形容力透紙背、萬毫齊力、筆力千鈞等等。所謂筆力,并不是一種蠻力,而是對毛筆得心應手的一種控制,是一種控制的力量和協調的力量,是一種線條沖破紙面阻力、掙扎奮進的藝術效果。在傳統書學中,常用“屋漏痕”來形容這種藝術效果。所謂“屋漏痕”,是說水滴從屋頂沿墻漏下,不是順順當當地一瀉無余,而是一面要去克服墻面阻力,一面要緩緩滴下。人為地制造逆勢澀行,“唯筆勢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與之爭,斯不期而澀矣”。這樣寫出的線條,不輕滑,不飄浮,而是沉著、凝重、老辣、蒼勁,有如“萬歲枯藤”。如顏真卿的字,以篆筆融于楷行草中顯示出強勁的筆力,人稱“點如墜石,劃如夏云,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態”。用筆骨力雄強,筋肉豐實,結體方正飽滿,端莊嚴整,氣勢宏大,橫畫輕細,豎畫重粗,使每個字都有厚度,給人以一種浮雕之感。 ⑧起伏的節奏感
書法線條里面熔鑄了獨特的生命價值,每位書家的活力都體現在線條的節奏感上,線條變化的節奏感是線條活潑的一種力的表現,它是躍動的生命的展示。每一點筆觸的勤動,每一根線的疾緩節奏,都顯示出作者創作時的心理軌跡,暴露了作者內心的奧秘。一幅書法作品線條有粗有細、有屈有直、有肥有瘦、有濃有淡、有實有虛,運行過程有疾有澀、有輕有重、有連有斷,這些陰陽變化形成一種節奏的美。書法作品最忌平直相似,千篇一律。這就像一首樂曲一樣,要有主旋律,有主要的、不斷反復出現的樂句,它是樂曲節奏旋律變化的基礎。如果線條像一個高低不變的音無限延長,那就絕不是美妙的樂曲,只會使人聽覺疲勞和厭煩,沒有絲毫美感可言。 我們在欣賞一幅優秀書作時,伴隨著視覺進程的流逝,可以感覺到書法的音樂美。讀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就像聆聽一首美妙的樂曲,那和諧的韻律,優美的節奏,是反復出現的輕重適中的主線和以它為基調具有高低強弱變化的輔線組成的。這帶給我們的美感是多種多樣的:《蘭亭序》如《春江花月夜》,靜謐、悠然;《古詩四帖》如《十面埋伏》,激烈、急促,《自敘帖》則如同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一樣,澎湃激越、波瀾壯闊。 (2)書法作品的結體美
①和諧自然之美 我們的漢字乃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造出來的,漢字結構受中華文化思想,人身與外物形狀構成的影響,表現出對稱、均衡、穩定、平正的造字法則。即每字從平常的視角看來都是平正的,不偏不倚;但同時,在一字之內,又有險絕,仔細從筆畫的搭配看又是取險絕之勢的,漢字結體美的產生其核心就是“平正”與“險絕”的對立統一,都呈左低右高之勢,而且平行的橫畫與平行的豎畫也多不平行,總有斜側的細微變化,這樣平行而不雷同,產生了一種筆畫的節奏感和韻律感。所以,細究漢字每個字的構造,幾乎沒有一筆是橫平豎直的。但整個字看起來重心平穩、均衡、穩定,得“動中之靜、違而能和”的藝術效果。我們看黃山谷《松風閣》和趙估的瘦金體,中宮特緊且由中宮向外作輻射狀,運用了一種均衡美的法則,造成了一種奇絕險勁的字勢,顯得瀟灑舒展、飄逸雋秀、結構精細、字勢雋美。 ②流轉變化之美
“變化”和''和諧”是藝術形式美的重要表現,書法的結體美同樣具有富于變化的特點,不僅楷、隸、篆如此,寓險絕于平正之中,行草書更是如此。王羲之日“若平直相似,狀若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齊,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其《蘭亭序》20個“之”字無一雷同,各具形態,這種避免一字萬同的創造精神、審美意識是難能可貴的。 行草書因其打破了方塊字的體勢格局,因而在字勢變化上有了盡量夸張的便利條件,可以說百態千姿,具有動感、力感,更具有舞蹈的造型美。成功的作品其字結體動靜相依,巧險并施,寓險于巧,寓險于平,跌宕起伏,婀娜多姿,千變萬化,氣象萬千。元趙孟頰認為:“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用筆古今變化較小,而結體變化甚大,特別是行草書結體的可變性極強,所以既能產生如行云流水、溫和典雅的作品,也能產生如虎躍龍驤、縱橫恣肆的作品。 (3)書法的章法美
所謂章法,即表現在一篇書作中字與字、行與行乃至通篇的相互關系的法則。我們在欣賞一幅字時,首先注意的不是點畫筆勢,也不是單字結構,而是整幅作品帶給我們的總感覺,這總感覺就是通篇章法反映出來的。 ①陰陽調和,氣血貫通
章法布白向為歷代書家所重視,清劉熙載《藝概》中稱:“書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數字,大如一行及數行,一幅及數幅,皆須有相避相形,相呼相應之妙。”又說:“凡書,筆畫要堅而深,體勢要奇而穩,章法要變而貫。”章法上左顧右盼,相承相應,疏密有致,血脈貫通,才能給人一種音樂的旋律感和節拍感。在書法藝術中,線條美、結體美屬于局部美,章法則是整體美。一件完美的藝術品,沒有任何一部分比整體更重要。清笪重光《書筏》云:“精美出于揮毫,巧妙在于布白。”書法章法美的特質像音樂一樣,由輕重、遲速,不同的提按、導逆所形成的粗細長短不同的線條,在書作中不斷地反復出現直到終篇形成了一幅作品的音樂屬性——旋律。我們欣賞王羲之的《蘭亭序》,其旋律是舒緩而寧靜的,字里行間能夠感受到從容、靜謐、和諧、清逸之氣。唐代大書家褚遂良的書法后人贊其章法是“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極言其和諧典雅,清逸雋美。 古人云:章法須一氣呵成,開合動蕩,首尾一線貫注。”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總是陰陽調和,氣血貫通的。無論是篆、隸、真、行、草,從第一字的第一筆到最后一字的最后一筆,總是有起有伏,有行有止,筆意相連,氣脈貫通。 ②計白當黑,虛實相生 章法追求的就是一種黑白兩色在空間分隔的無盡變化,書法之妙也在于黑與白的無窮變化。計白當黑,虛實相生,即要求書家要有意識留心空白,精心留白。書法的空白所表現的空間意象,不是為了烘托黑墨所表現的主體,而是書畫家伸向宙空間的無盡的遐想。''書在有筆墨處,書之妙在無筆墨處,有處僅存跡象,無處乃存神韻,所謂神韻,是一種“意象”,就好比人們夸贊齊白石先生的蝦:白石先生在紙上畫出的僅是幾只栩栩如生的蝦,但欣賞者卻在畫面上見到“水”。之所以有如此奇妙的藝術效果,原因就在于:白石先生在畫蝦的同時,眼中是有水存在的,即畫的是''水中之蝦”。書法家在揮筆創作之時,能否有意于留白”,乃是造成布白之美的關鍵。作為欣賞者來說,則可以從作品的筆畫線條、字勢、字與字的組合、行與行的布置,以及墨色的運用等方面,去揣摩、品味書家在這方面的匠心。所以說,布白之美,是一種具象與意象的有機結合。 (4)書法的墨法美
中國書法歷來最講究筆墨趣味,筆情墨趣可以說是中國書法的主要特征。一幅中國書法作品倘若無筆墨趣味,只徒有物象,那它就是黯然失色的劣作,當摒棄于中國書法的大門之外。一幅書法作品要有筆韻、墨韻,即要運用活筆,寫出活墨,關鍵在于:沉著痛快、酣暢淋漓,用墨燥潤相間、濃淡相成、燥而不枯、濃而不滯、淡而不薄、潤而不膩,有層次、有變化、有節奏、有韻律。特別是用墨的燥潤變化,書家們都十分留意,或筆實墨飽,雄厚豐潤;或渴筆干刷、險燥峻拔;濃墨濡染則大氣磅礴,淡墨揮灑則飄逸俊秀。如《祭侄文稿》,既有筆酣墨飽、豐潤渾厚的特點,又有渴筆飛白、燥險之筆,墨韻變化,生機盎然。懷素的《自敘帖》墨韻變化與筆勢的跌宕起伏緊密結合,協調一致,相互生發,妙趣天成。米芾《多景樓詩》、《虹縣詩》用墨極注意燥潤相問的變化,圓潤中有渴筆飛白,墨由重漸輕,由實漸虛,墨虛而筆實,神氣溢揚。杜甫贊張旭:“揮毫落紙如云煙”,“云煙”二字最得墨韻之妙,真是既有筆情,又有墨趣。 因此,中國書法為什么能被不認識漢字的歐洲人、美洲人所接受?原因正在于中國書法這一特殊的由文字書寫演變而成的獨立藝術,透過筆墨的變化表現了書法家心靈波動起伏的軌跡,它像抽象繪畫和無標題音樂一樣能撥動觀賞者的心弦,引起他們的共鳴,觀賞者可以去透過“心畫”追尋書家的“心聲”。這種自然的藝術感染力源于筆情,也來自墨趣。 (5)書法作品的神韻美
神韻美對于書法作品來說是最重要的,前人將書法作品的美分為三種境界,即“能品”、“妙品”、“神品”。 所謂“能品”,是指僅能達到視覺形象美的作品。 所謂“妙品”,是指在形象美的基礎上具有巧妙之趣的作品。 所謂“神品”,是指能在集眾家之長的基礎上,自辟蹊徑,表現出自我精神、個性的作品。 “書,心畫也”。清吳熙載日:“圣哲之書溫醇,駿雄之書沉毅,畸士之書歷落,才子之書秀穎。”書法與書家的稟賦、氣質、閱歷、見識、才學、修養、志趣、情操、心理直接相關。所謂“字如其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對書法作品深入鑒賞時,必須“書外求書”,這樣對書法的理解就會深化,走人書家意識境界的里層。 “喜氣畫蘭,怒氣畫竹,各有所宜”,古往今來無數大書法家的思想情感、文化素養都是十分豐富的。蘇東坡日:“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只有全面深入地認識書家,才能深入品評書法。我們欣賞書法作品時,要因人及書,因書觀人。如; 王右軍、虞世南,其書舉止安和,秀逸瀟灑。 張旭、懷素,字如渴驥奔泉,氣勢如虹,龍飛鳳舞,盡情地展示生命的活力。 柳公權心正筆正。歐陽詢之字險勁秀拔,鷹擊長空,英武之氣咄咄逼人。 李太白書超凡脫俗,飄飄然有仙風道氣。 米芾之字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 黃庭堅之書清瘦灑脫,超卓之中寄深遠之意。 顏魯公之書雄渾天成,精深博大,冠絕古今。 所以,“學書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而傳,而妙必胸中有之”。要想進入書法的藝術境界,一須人品正;二須學養厚;三須悟性高;四須方法妙。了解書家本人的主要經歷、學識、修養、性格及當時的時代背景,有助于對書法作品的理解。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書法理論修養,從各種藝術門類中,如音樂、繪畫、文學、詩歌、舞蹈、建筑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才能使自己成為真正的“深識書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