蓽澄茄的功效作用【性味歸經】辛,溫。入脾、胃、腎、膀胱經。 【功效】溫中下氣,散寒止痛。 【功效特點】本品辛散之力較為突出,溫中下氣,暖脾胃而行滯氣,又長于散寒止痛,并可溫腎與膀胱之氣,除用治胃寒嘔吐呃逆、氣滯胸腹痛外,尚可用治寒疝腹痛及寒證小便不利、小便混濁之證。 【功效作用】 1.溫中散寒:用于寒濕傷脾之泄瀉,癥見泄瀉稀薄多水,腹冷痛,腸鳴,食少,甚者惡心嘔吐,肢冷身倦,可與吳茱萸、炮姜、蒼術、川椒、陳皮、半夏、生姜同用。 2.行氣止痛: ①用于胃寒疼痛、嘔吐噦逆、食欲不振,可與吳茱萸、廣木香、半夏、陳皮等同用。②用于寒疝腹痛,癥見痛勢急暴,冷則加重,得暖痛減,四肢厥冷,可與吳茱萸、香附同用。③用于下焦虛寒、膀胱冷氣、小便頻數,可與烏藥、芡實、小茴香等同用。 3.健胃消食:用于宿食停滯之腹脹,癥見腹滿脹痛,噯腐吞酸,大便泄瀉,臭如敗卵,可用本品下氣消食。 【鑒別應用】蓽澄茄與蓽茇,均能溫中散寒,用治中焦虛寒證。不同之處:蓽茇辛熱,溫熱力較為突出,散中焦沉寒力強,適用治胃腸虛寒之腹痛嘔吐等證;蓽澄茄辛溫,辛散之力較為突出,溫中下氣、暖脾胃而行滯氣,又長于散寒止痛,并可溫腎與膀胱之氣,除用治胃寒嘔吐呃逆、氣滯胸腹痛外,還可用治寒疝腹痛以及寒證小便不利、小便混濁之證。 【配伍應用】 1.配高良姜:二者皆為大辛大熱之品,均可入脾胃二經,具有溫中祛寒之功。高良姜辛熱純陽,善散脾胃寒邪,且有和胃降逆之功。二藥合用,相須配對,能夠增強溫脾胃、散寒邪、降逆氣的作用,對于寒傷脾胃引起的脘腹冷痛、呃逆嘔吐,或胃中無火、食入反出之朝食暮吐、完谷清澈之反胃證,均可選用。 2.配白豆蔻:白豆蔻辛溫,歸脾胃經,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可用于溫運中焦,治療脾胃氣滯及胃寒嘔吐證;蓽澄茄辛苦溫,歸脾胃經,功效溫中散寒,可用于中焦脾胃虛寒、胃氣上逆之嘔吐。白豆蔻偏于化濕,蓽澄茄偏于溫中;白豆蔻長于祛邪,蓽澄茄長于扶正。二藥配伍,相須使用,使溫中散寒、化濕行氣之力增強,可用治胃寒嘔吐、呃逆、脘腹疼痛等證。 3.配茯苓: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利水而不傷氣,藥性平和,為利水滲濕要藥;蓽澄茄辛苦溫,歸腎膀胱經,功效溫腎助陽,可用治膀胱有寒之小便不利證,二藥相伍,可用治寒證小便不利,以及小兒寒濕郁滯引起的小便混濁。 4.配香附:香附功效疏肝理氣、調經止痛,用于肝氣郁滯所致的脅肋作痛、脘腹臍痛及疝痛等證;蓽澄茄功效行氣止痛,可用治胃寒疼痛及寒疝腹痛。二藥配伍,香附偏于行氣,蓽澄茄偏于溫補,香附走而不守,蓽澄茄守而不走,香附得蓽澄茄之溫性,用治寒疝腹痛等證,療效大增。 【應用注意事項】陰虛血分有熱、發熱咳嗽者忌用。 【用法用量】內服:1.5~3克,入煎劑,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擦牙或鼻。 |
|
來自: xdh2118219 > 《醫、藥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