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歲時曾在父親工作的兵工廠工作過. 一次,偶爾見車間正加工的一零件圖紙時,覺其設計有問題,便找該車間的陳工程師請教,他當即就認可設計不合理,隨即他笑笑說這是你父親設計的,那神情有些詭秘,再問時,他就讓我回家問我父親。 我不太相信這是父親的杰作,對父親的工作我雖了解不多,但自小到大在別人談到他時,常用敬佩和稱贊的口氣,我感受頗深。成人后,聽人說起曾有一次,兄弟廠在加工一部件時總是不合格,找不出原因,焦急無奈之下,便通過組織接父親去技術援助,當時父親在廠安廠任熱處理工程師,父親去現場看了看,什么也沒說,就讓人回長安廠找來原材料,便判斷材料不合格,幾分鐘問題就解決了,當埸的人無不驚奇折服.后被人越傳越玄,甚至說父親沒去現場,就將問題解決了,我曾問過父親,他笑說,原本就不是大問題,兩種材料一比較,就出了結果.就眼下這這零件,連我都能看出的設計缺陷,他絕不可能看不出來,回家問父親,他笑了,說是在這臺機器中這樣的零件還不少,便講述了原由。 文革期間父親被下放到廠一車間勞動改造,干的工作是將翻砂后工件表面的砂清理干凈,這個工作很臟,工作時工作間滿是揚起的砂塵,工作一天下來鼻子眉毛全是灰,父親歷來整潔,工人上班戴一口罩,父親卻是一個頭都罩住,只露出帶了眼鏡的兩只眼在外。模樣頗有些另類,這一情景是別人告訴我的,習慣了這工作環境的工人們看著覺得好笑,說是這知識分子與工人就是不一樣,父親挺尷尬。為改變工作環境,他便私下設計滾筒吹砂機.此舉動對于還在勞動改造期的父親,頗有些風險.因不便公開干.故而所需的零部件部分是在廢品堆中尋找,有時一個看著復雜的零件,其實要用的尺寸,只有一個,也就湊合著用。這也就是我先前看圖時,認為設計不合理的原因。幸而所在車間暗地里也給了支持,沒多久廠里的第一臺滾筒吹砂機就產生了,這其中的困難種種,父親一個字都沒提。有了這機子后,清理翻砂工件就在封閉的滾筒里完成,工作間也就干凈了.這臺機子,一直延用到我進廠以后。 其間聽一工程師講課,談到滾筒吹砂機時說是“李工設計的這機器其工件轉動掉下來時的角度是經過很精確的計算“等,語氣滿是贊賞和敬重,問父親,他笑說,當時什么條件呀,偷偷的反復試驗加粗約的計算確定的,能拿出來就不容易了。曾有工人開玩笑說“李工還是下來吃點苦的好,不然他也不會想到去設計一臺滾筒吹砂機”。想若父親在另外的一個什么地方勞動改造,也保不住還會誕生另一臺什么機子.他永遠是閑不住的. 文革結束后,廠里將此事作為一革新項目上報部里,其上報的名單上竟沒有父親,父親也只是平靜地搖搖頭,什么也不說。自此,此機已與父親無關,故而機器運轉期間的維護,零件加工,就只能照原零件的設計去加工,既便是覺得設計不合理,也不會有人知道為什么,只要機器能運轉,誰也不會去問為什么了。想再等些年,倘機器還在運轉,恐怕連知道為什么的人已沒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