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教授影視這許多年,對寫故事多少有些心得。正巧同行的一個朋友邀我寫一篇講義,給初學故事和劇本創作的學生做概括性的指導。閑暇之余便做了個簡單的梳理,用平實、簡短的語言寫下來,發到空間里,供學生和朋友們參考指正! 如何寫個好故事 一 故事寫作基本原理 常言道,“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意思是“學問”和“文章”無非都來自于兩樣東西:“人”和“事”。其實創作故事也是如此,只要把“人”和“事”琢磨透了,人人都能編出好故事。 那么,我們究竟是先“琢磨人”還是先“琢磨事”呢? 都不是! 一個故事的創意從腦海中閃現,往往是來自于某一種外部的刺激。比如,看到報紙上一條銀行搶劫案的新聞,你就會想編一個雌雄大盜搶銀行的故事;聽朋友說起一個農民孩子沒錢上大學,你就會想寫一個貧困大學生如何求學的故事。這些外部線索在作者腦海中刺激起的想法叫“主題”。 這也是故事創作中最需要你創意的地方! 那么主題包含哪些方面呢? 其實“主題”就是:一個人做什么事情。 真的,非常簡單! 這個人,就是主人公;做的事情就是事件。 通常,絕大部分故事都是主題先行。所以,能夠用一句話描述出你故事的主題非常重要。比如2009年上映的商業片佳作《十月圍城》,就可以簡單的將主題概括為“一群俠客保護孫中山的故事。”“一群俠客”就是主人公,“保護孫中山”就是事件。 你能夠明確你故事的主題嗎? 那么,明確主題后,到底是先開始設計“人物”,還是先開始設計“事件”呢? 答案是唯一的:人物。 不妨回顧一下你看過的影視作品,其實給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那些有血有肉、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罷了!你可能不記得《士兵突擊》的故事情節,可你一定記得“一根筋”的許三多;你可能不記得《武林外傳》的情節,可你一定記得率性又憨直的郭芙蓉、英俊又小器的白展堂;你可能不記得《蝸居》的情節,但你一定能記得伶牙俐齒不甘人下的姐姐海萍,和乖巧溫婉卻墮落紅塵的妹妹海藻;你可能不記得《十月圍城》的情節,可你一定記得心死如灰但武功卓絕的劉公子、粗蠻愚魯但仗義剛烈的“臭豆腐”。 天下事,人間情,分合聚散,緣起緣滅,主角都是“人”! 只要將人物設計的豐滿生動,事件就會被劇中人物沿著主題的脈絡自動演繹下去。 請記住,人物永遠是故事的核心! 故事創作者的第一要務是研究人物,第二就是依據人物研究事件。以下內容將分而論之。 (一)、 人物 1、認識人物:主動型人物和被動型人物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當我們拿到一道考題,設定好主題后,一定會問自己,到底應該選取那種人來寫?或者,到底應該為劇中人物賦予什么樣的性格,才更生動、有趣、感人?要想回答這一問題,就需要將世間的人加以分類考察。 怎么分呢? 按性別分?按年齡分?按職業分?按貧富分?還是按社會地位分? 似乎每種分法都過于繁雜,難以把握。 其實,在故事創作者眼中,世間所有的人只分成兩類: 被動型的人和主動型的人。 在你周圍,會發現這樣一群人。他們不太明白自己將來想干什么?不太明白自己今天該做什么?不太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當然更不明白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該如何通過一步步的計劃來實現!這種人的一切,都是都聽從家長和老師的安排。讓做什么就做什么,讓學什么就學什么,缺少自己的想法,缺少叛逆的精神,缺少打破常規的勇氣。 一句話,這種人屈從于外部環境為他(她)安排好的命運! 這就叫被動型人物。 很明顯,被動型人物在社會中是大量存在的。 在你周圍,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很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并且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步驟有計劃的實現目標。比如,一個學生,他(她)高一就有明確的目標要考哪所大學,或者哪個專業。高中三年,他(她)矢志不渝的朝既定目標前進。該讀什么書?該補什么知識?該請教那些老師?等等,他(她)弄得明明白白。高考,他(她)也許榜上有名,也許名落孫山。但不要緊,他(她)暫時接受命運的捉弄,隱忍積蓄,等待發起人生的第二次沖鋒。 總之,這種人主動把握自己的命運。 這就叫主動型人物。 很明顯,主動型人物在生活中是少數。 那么我們將自己故事的主人公到底設定為被動型人物還是主動型人物呢? 答案就在我們的內心!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活得有目標、有理想、有激情、有價值,希望富有,希望自由,希望受人尊敬,希望掌握自己的命運,希望不要渾渾噩噩的混完一輩子,希望在短暫如流星的一生中綻放出耀人的光芒! 你一定有這樣的希望! 而只有主動型人物能夠實現這些希望。 所以,你故事的主人公一定要是一個主動型人物。 這并不是說生活中那些被動型人物是不值一提的、不值得理喻的。其實,我們反而恰恰喜歡和被動型人物交朋友。因為被動型人物是安全的、無害的、無進攻性的,和被動型人物在一起,不用總端著顆防人之心。但是,請記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卻渴望成為主動型的人。而故事和由故事改編來的影視作品,目的恰恰是要引發每個觀眾的共鳴,挑起觀眾的激情、希望、憧憬,或者仇恨。只有主動型的人,才能激發這種群體情緒。所以,即便你最要好的朋友、你的父母都是被動型的人,你也一定要選擇主動型人物作為你故事的主人公。 在這里,有三點非常值得辨析: 首先,主動型人物不一定都是積極樂觀的。 老師曾以《空虛》為題讓學生練習寫故事。有個男生認為高中生活很壓抑,很空虛。于是便描繪了一個男生從早晨起床、上課、吃飯、上自習到晚上睡覺的全過程,期望用這篇“流水賬”向我們傳達出空虛的主題。 坦誠的講,他選的主題很有特點:一個高中男生一天的無聊生活。但這篇故事寫完后,所有看過的人都覺得很乏味。 為什么? 答案就在于人物。 主人公是個完全被動的人。面對生活的壓抑和無聊,他毫無反抗精神,毫無改變現狀的想法。觀眾并不是不承認這樣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而是這樣的人物見多了,實在沒什么好寫的,實在乏善可陳。 于是老師提醒這名學生,能不能讓主人公主動一些?學生冥思苦想,突然冒出一句:他最后自殺了! 整個故事因為主人公的這一選擇,突然之間擁有了無比的生命力和強烈的震撼力! 然后學生說,為了鋪墊出最后的結局,他突然知道前面的“流水賬”該怎么改了?一個準備離世的人的最后一天,一定要有很多事要做。于是,一個具有批判現實主義意味的生動故事就這么誕生了! 一個自殺的人,雖然他這種不珍惜生命的行為毫不足取,但不可否認他成為了一個主動型人物,他擁有了攝人心魄的人格魅力。因為他主動的把握了自己的命運。 所以,主動型人物不一定都是積極樂觀的。 其次,主動性人物不一定都是正面人物。 在影視作品中,觀眾往往會發現,反面角色似乎更生動。一個壞蛋,為了達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絞盡腦汁、機關算盡,他搞掉一個又一個好人,最后陰謀敗露,惡有惡報。 但這個壞人是典型的主動型人物。他主動把握自己的命運,甚至別人的命運! 比如《天龍八部》中貌如嬌花、心似蛇蝎,設計陷害喬峰的丐幫馬長老之妻康敏;比如《倚天屠龍記》中身居高位,卻陰狠如狼的幕后黑手成昆,都為讀者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所以,主動型人物不一定都是正面人物。 第三,主動型人物不一定從一開始就是主動的。 “文思看山不喜平”。而一個從開始就一直“主動”到結尾的人物,有時會給人一種人物命運的單一感,缺少變化和起伏。而且,人是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的。富于變化的人物往往更加真實。其實,一個開始被動,受到某件事的刺激后轉為主動的人,也許更為生動;或者一個開始對生活積極主動,受到某次打擊后變為消極被動,通過不懈的努力又變成積極主動的人,也是非常生動的。 電影《十月圍城》中,就成功的塑造了幾位“從被動轉主動的人物”。黎明飾演的因為家庭慘劇而沉醉煙酒的劉公子,為感激李玉堂替他贖回家傳鐵扇,選擇戰死以求解脫;李宇春飾演的角色方紅,一開始對父親的行為舉動極為不滿,但父親的死使她最終選擇繼承父志,以身殉節;甄子丹飾演的賭徒沈重陽,開始時是刺客的間諜走狗,但前妻以女兒為籌碼的一番苦心規勸最終使他洗心革面,加入保護孫中山的陣營,最后壯烈犧牲;還有王學圻飾演的富商李玉堂,一開始對好友陳少白拉兒子李重光鬧革命的舉動十分不滿。但戲班子和陳少白遭刺客暗算,以及租借警察對報館的野蠻行徑,最終促使他擔當起召集義士保護孫中山的重任。 這些人物,對“保護孫中山”這一主題事件的態度一開始都是被動的,因為某種因素的刺激,最終變成主動型人物。就如同一個高一高二迷茫貪玩的學生,因為淪為年級最后一名,不甘受辱,振作精神,奮發圖強,最終考上大學。都屬于“被動變主動”的人物。 這樣的人物有時更生動! 但不過怎樣,最終,故事的主人公還是一個主動型人物。 2、人物的矛盾對立與統一 老師給學生們出過這樣一道題:一個中年男人,突然有一天,酒醉之后和太太吵架,然后把太太殺死了。請寫出這個男人的性格。于是很多學生便將這個男人描繪成一個粗暴蠻橫、文化水平低下、甚至有過前科的劣跡斑斑的家庭暴力者。誠然,這樣的人做出這樣的事是很正常的。但問題就在于,太正常了,以至于觀眾看了前面就知道結尾!這樣的故事,往往是乏味的,缺少深度的。 難道一個事業有成、衣著光鮮、文質彬彬、戴著金絲邊眼鏡的高級白領不會殺人嗎?在體面的外表背后,他也許有無法訴說的痛苦。當枯燥的生活日復一日消磨他的耐心,當憧憬自由的天性被家庭壓力和職業壓力無情的剝奪,當理想離自己越來越遠最終遙不可及,當自己已經變成一個掙錢機器時,一個平日里文靜的男人也許會突然之間變成一個魔鬼,做出恐怖的事情。 這就是人!矛盾統一體! 外界對一個人的印象,往往和這個人真實的自我相差極大,有時甚至是反著的! 一個人對自己的期許,往往和內心的真實欲望相差極大,有時甚至是反著的! 一個救落水兒童而犧牲的人,可能是一個刑滿釋放的罪犯;一個平日里街坊鄰居交口稱贊的老好人,卻也可能是一個逃亡多年的在逃犯。 這樣的人,才是活生生的,才是有血有肉的,才是真實的,才是能夠吸引讀者和觀眾的! 2001年有一部名噪一時的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里面馮遠征飾演的那位經常搞家庭暴力的男主角,不就是一個外表柔弱斯文的醫生嗎?馮遠征因為這個角色一舉成名,因為這個人物太生動了!他自身的矛盾引起了觀眾的強烈認可和共鳴! 《十月圍城》中,胡軍飾演的反派閻孝國這個角色非常成功。因為通常觀眾會習慣性的認為,清廷刺客往往是內心陰暗、唯利是圖的奸邪小人。可在本片中,通過閻孝國與其老師陳少白的一番爭辯,我們了解到閻孝國原來是個一心為國的忠良之臣,他之所以要刺殺孫中山,并非為了功名利祿,而是因為他的救國主張與孫中山、陳少白等革命黨完全不同。他認為革命黨只會禍國殃民,所以才決定刺殺孫中山,并最終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戰斗到死!你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深度、非常動人的、罕見的反派角色,因為在他身上,實現了人物的矛盾統一!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頭獅子和一只梅花鹿。在人生的不經意間,有時我們會放出獅子,有時我們會放出梅花鹿;有時我們該放出獅子的時候放出了梅花鹿,而該放出梅花鹿的時候,卻放出了獅子。于是,我們時而有惡念做壞事,時而有善念做好事;有時好人會作惡,有時惡人會變好。就這樣,在人生的舞臺上,上演一幕又一幕出人意料的故事。 讓你的人物矛盾起來,讓所有人猜不到你的結局! 3、人物小傳 設定主題,然后選擇主動型人物,進而選擇一個矛盾統一的人物,最后在腦海中或稿紙上簡略的設定人物背景,寫出人物小傳。 所謂人物小傳,就是人物的來龍去脈。我們如何設定才能使人物即真實又要多側面呢?這就需要把人物的生活分成3個基本組成部分分別加以考察: 職業生活部分、個人生活部分、私生活部分。 職業生活部分:職業是影響一個人非常重要甚至最為重要的因素。職業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性格、生活習慣、家庭關系、貧富程度、社會地位,甚至家居裝飾。你可以想想,你的家是不是因為父母的職業而有些與眾不同呢?所謂“職業病”這個詞,便是這種影響的體現。你的人物以什么為生呢?他在哪里工作?他是大學教授還是建筑工人?是水手還是船長?是自由職業者還是公務員?等等。總之,至少要先設定出他的職業。 個人生活部分:你的人物是單身獨居、結婚、離婚、再婚,還是喪偶?有沒有孩子?有幾個孩子?男孩還是女孩?有沒有朋友?是否喜歡社交活動?朋友多還是少?夫妻關系如何?牢固嗎?還是正在考慮離婚?總之,個人生活是和家庭固不可分的。 私生活部分:這是指人物生活中各人獨處時的那部分生活。當你的人物獨處時,他都做些什么?看電視,還是進行體育鍛煉?喜歡什么鍛煉?有沒有寵物?什么寵物?他有什么愛好?音樂、美術、旅游,還是別的?他喜歡吃什么?辣的還是甜食?他喜歡什么樣的衣服?總是一身西裝,還是衣著隨意,不修邊幅?等等。 在考試中,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詳細的人物背景的設計。但是,這一步一定要進行,至少要在腦海中完成。對與人物相關的一些重要和基本問題一定要有清晰的回答。這樣你的人物才能清晰的出現在你的腦海中。當你在進行故事寫作過程中,你所設計的人物細節,起初看似無用,往往會在不經意間給你靈感和啟發。 (二)、 事件 1、人物的需求是事件的源動力 每個人都是有需求的,特別是主動型的人,需求尤為強烈。一旦確定了人物的背景,接下來就要明白人物的需求,因為需求是事件的源動力。 在《十月圍城》中,正面人物的需求就是保護孫中山,反面人物的需求是刺殺孫中山。為了滿足這一需求,各種人物都開始朝著各自的目標前進,事件便在需求的推動下發展前進。 如果你要寫一個貧困孩子的故事,也要為人物設定需求,比如“上大學”。為了上大學,他便開始一系列的行動,這些行動就構成了事件。 2、滿足需求遇到的障礙與克服障礙構成了沖突與情節主體 如果你已經清楚自己人物的需求,那就可以設置達到這一需求要克服的種種障礙。克服這些障礙就構成了沖突。一切故事都要有沖突。克服障礙、解決沖突的過程成為情節的主體。 《十月圍城》中的人物要保護孫中山,遇到的障礙就是刺客要行刺孫中山。這些障礙就是本片的沖突所在,而戰勝殺手,克服障礙,就構成了本片的主體。 貧困孩子要上大學,一定困難重重。他都會遇到哪些障礙?親友不借錢?不愿意拉下面子貸款?出去打工受盡白臉?等等。克服這些障礙,故事就構建起來了。 3、完整事件的基本結構 開端、發展、高潮、結尾,這是中學語文中教授的故事基本結構。套用在影視故事創作中也是完全適用的,但需要做一點微小的改動和補充。 在影視故事創作中,我們通常將“開端”用一個更專業、更準確的詞代替,叫“建置”。 何為建置?一個故事如同一座大樓,建置,顧名思義,就是將這座大樓事所需要的一切根基打好、打實! “建置”部分約占故事整體篇幅的四分之一,具體內容包括:人物出場、戲劇性前提、故事情景等,并且建立起主要人物和圍繞他并在他周圍活動的其他人物的關系。 “建置”是非常重要的。以電影為例,觀眾決定是否喜歡這部作品,就取決于開場的前10分鐘,而這恰恰就是“建置”部分的內容。所以,一開場就讓你的故事在“建置”部分先聲奪人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做法就是: 故事和人物以快節奏的動作性場面或強烈的情緒性場面開場。 同樣來看《十月圍城》,影片一開始,張學友飾演的楊衢云便在和學生的交流中突然頭部中彈,慘烈犧牲。誰殺死了他?為什么要暗殺他?他的死會引發什么事情?所有觀眾在這一刻起,便被故事牢牢的抓住了。 鬼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2009年作品《無恥混蛋》被影評界極為推崇,這部作品一開始,便是拉巴尼上校藏匿在家中的猶太鄰居一家,被“猶太獵手”納粹軍官漢斯蘭達殘忍殺害的情節。雖然通篇充滿了對話,但對話雙方充斥著強烈的對抗性情緒。所以,僅僅一個十幾分鐘的章節,影片的一切根基便都具備了! “發展”和“高潮”部分是一個故事占最大篇幅的內容,我們也用另一個詞替代:對抗。上節說過,人物滿足需求過程中遇到的障礙和克服障礙的過程構成了沖突和情節的主題,障礙的最終解決就是“高潮”。所以,用“對抗”這個詞能夠更準確的描述一個故事,而不是簡單的、平和的“發展”。 “結尾”通常有兩種方式:封閉式結尾和開放式結尾。 所謂封閉式結尾,就是在故事終了,給觀眾一個明確的回答,一個清晰的解決方案。主人公到底是生是死,壞人有沒有得到懲罰,寶藏到底有沒有找到等等,封閉式結尾是電影作品中最為常見的結尾方式。它能夠讓觀眾感到心里踏實,體驗到完滿的感覺。比如《十月圍城》中,結尾受到保護的孫中山得以安全踏上歸途,好人犧牲殆盡,反面角色也以身殉道,一切在這里都畫上了句號。 所謂開放式結局,就是在結尾不給出明確的解答,或者只給出部分解答。讓觀眾仍然保持著對后續故事的猜測,引發觀眾無限的聯想和自我創作。讓觀眾體驗到一種不太完滿但卻意猶未盡的感覺。比如世界著名導演黑澤明的代表作《羅生門》,直到結尾人們也不知道真相究竟怎樣;比如韓國著名導演豐俊昊的代表作《殺人回憶》中,也并沒有在片尾給出“兇手到底是不是嫌疑犯”的明確答案。觀眾只能帶著編劇和導演給出的重重暗示,在離開電影院之后仍然不斷的回味和解讀。所以,開放式結局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當結局已經不再重要時,觀眾就會返回到劇情本身,細細的品味細節。 好了。至此,故事創作的基本規律和技巧已經介紹完畢。下面,將以上海戲劇學院的一道真題為例,來看看該如何利用前面講過的知識,一步步完成一個動人心弦的故事。 二 故事寫作真題解析 2009年上海戲劇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復試考題 題目:“春花和秋月是一對孿生姐妹。高考揭榜,一向成績優異的春花以一分之差與大學失之交臂,成績平平的秋月卻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重點大學。開學前夕,家里發生了一件大事……” 要求:請以此題寫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敘事散文。 解 析 第一步 拿到一個題目,回想前面講過的第一點,就是為整個故事定出一個“主題”。這是整個故事創作中最需要創意的地方。 “主題”,就是“某人做某事”。家里發生了什么大事?是誰干的? 有考生給出這樣的主題:開學前夕,家里發生了一件大事。姐姐春花不見了,她留下一封遺書,說她決定外出打工,掙錢供妹妹上學。于是,接下來,一段以姐妹情為核心的情感故事徐徐展開。 這樣的主題未嘗不可。但是在考試中,一定要琢磨:這樣的想法會不會有很多人都能想得到呢?如果都能想得到,那么就可能無法脫穎而出。 很顯然,上述主題是很容易被大部分學生想到的。貧困學生上學難、姐妹互相支持等等,這種受大眾傳媒影響的苦情戲確實略顯“俗套”了。 有位學生靈光乍現,給出了這樣一個主題,前半部分和上面那個主體完全一樣:開學前夕,家里發生了一件大事。姐姐春花不見了,她留下一封信,說她決定外出打工,掙錢供妹妹上學。 但真相卻是,姐姐春花殺死了妹妹秋月,她代替秋月去上了大學! 很好!它顛覆了幾乎所有人的常規思路。 有人會說,這個創意太殘忍、太離奇,而且不太現實。 請記住,現實才永遠是最離奇的。真正的生活,遠比編劇筆下的故事更加不可思議。 難道哈利波特存在嗎?難道變形金剛存在嗎?難道白雪公主和獅子王存在嗎? 誰敢肯定這樣的事情在過去和將來永遠不可能存在?誰能保證一個被強烈的妒忌心、野心和不公平感完全吞噬的女孩(春花)不會做出這樣的事? “不存在”并不是一個動人故事的阻礙。 創作者所要追求的,并不是現實合理性,而是藝術上的邏輯合理性。只要你能夠將人物的方方面面寫的滴水不漏,你就能將一件看上去完全不可能的故事講的像真的一樣! 第二步 繼續!有了主題,接下來就是“人物”。 一個什么樣的“春花”才會做出殺害妹妹這種事情呢? 回想一下前面講過的內容:主動性人物。 她應該是一個渴求掌握自己命運的主動性人物。她渴求在所有人眼中成為優秀的女孩;渴求優異的成績;渴求考上大學;渴求走出窮困的家鄉;渴求用上大學改變自己的命運;同樣,像所有女孩一樣,她也渴求美麗的愛情。為了追求自己所渴求的東西,她不斷的在努力。 然后再從職業生活、個人生活和私生活三方面進一步完善這個人物。 她的“職業”是學生。在同學眼中,她是個成績優秀的、溫和的、漂亮的女孩;在老師眼中,她是第一名,是最有希望考上大學的好學生;在家長眼中,她是懂事的、謙恭的女兒。 作為高中生,她沒有太多時間考慮個人情感生活,但并不代表她沒有鐘愛的男生。她喜歡一個男孩,高大、陽光、帥氣,成績優秀,經常和她在班里爭一二名。表面上她和這個男生在較勁,實際上她的一顆心早已依附到了男孩身上。每當同學們開玩笑說他們是一對時,她的心里就會暗暗高興。 獨處的時候,她最喜歡打毛衣。一來家里窮,她沒有條件享受別的娛樂方式;二來,她喜歡打毛衣時的感覺。一件毛衣,是一針一線用心編織出來的。就像人生,需要一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