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老破舊”,在各大影展影賽的評選中,已成為久被評委們詬病的一大照片特點。很多人初聽來很不理解,這些不是紀實攝影長久以來的一個重要題材嗎?不是有很多名作都是因為反映這些話題而譽滿天下嗎?為什么今天換成我們拍,就變成禁忌了?
夢幻皇城 鄭慶祥 攝 點評:這是許多攝影師常常拍攝的故宮角樓。在這樣一個常見的題材中,作者采用了多次曝光重疊的方法,十分新穎,三重曝光將角樓的大小漸變表現得具有創意,構思有新意。 標準并未改變,真正出問題的地方在于許多人總是用舊的視角、舊的方法去拍攝那些“傳統題材”。在評委們看來,這些作品可能光影、構圖、表現俱佳,但卻司空見慣、難有新意,甚至有些被拍“濫”了?,F在,仍有不少人總拿帶有“傳統”“古老”特性的事物作為照片的噱頭,認為此舉能給照片增加文化味道。這樣生搬硬套的照片,就如前些年廣被批判的“穿燈籠,背華表”的中國特色服裝設計,只是空有一身傳統的架子。
歡快的苗寨 曾錦文 攝 點評:雖然是拍攝早已被人們拍“濫”了的民俗表演,作者卻用嫻熟的技術和巧妙的構思彌補了缺陷。原汁原味的苗寨建筑成為最佳背景,攝影師將身著繽紛民族服飾的苗寨人載歌載舞圍成的圓圈,緊湊地呈現在畫面中,人影憧憧正是歡樂氣氛的最佳體現。原本老舊的苗寨在這一刻煥發出勃勃生機。 這些承載了中華數千年時光的元素不是不能用,只是因為被簡單呈現得太多太多,卻少能見到用心去謀劃運用的例子。既然歷史賦予了如此多可供表現的對象,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挖掘好這些時光的印跡,讓它們訴說出今日的故事呢?我們最需要做的,大概就是變通利用好當代的技術思維。
古德寺 謝懷天 攝 點評:單獨拍攝建筑的塔尖并不能讓畫面生動起來,這也是攝影師常常遇到的問題之一。作者選擇在另一建筑內遠眺,將窗框的線條與建筑共同拍攝,窗框的經線位于兩個塔尖之間,而傾斜的緯線恰好調節了天空的平淡??梢钥闯?,作者對于構圖較有心得。 榮獲第24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記錄類銅獎的《新桂林山水》(作者火炎),就是一個打破了長久以來對“桂林山水甲天下”唯美表現的例子。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汪水,但這“新”就體現在把現代生活的痕跡烙上照片,乍看并無違和感,仍保持了那份山水渲染之美,細讀卻處處可見今天的生活是如何影響了這亙古的風景。另一個巧用時光的例子就是青年攝影師李俊的《無常時》,他用4年時間等待灰塵自然地降落在司空見慣的日常物品(剪刀、手表、木板等)上,拍攝時又取走物品、留下空白,操縱構造了一個有關時光流轉的故事。
后吳印象 李曉姿 攝 點評:作者沒有直接拍攝建筑體本身,而是充分利用水面倒影的關系,將倒影的波紋與人物共同映射在鏡頭中,波紋的動感打破了建筑的直立結構,使畫面營造出如同印象派繪畫的效果和質感。 即便我們大多數人暫時還產生不了這種巧思,就從平素習慣拍的舊街老屋試起,變換角度來表現,老題材也能煥發出新生。 竹品 張祥龍 攝 點評:在這樣一張方構圖的畫面中,建筑的豎線恰好將畫面分割。這雖然在傳統手法中較為忌諱,但作者卻充分地利用了這一點,讓畫面左右形成了大與小、疏與密、明與暗的對比,用古舊的建筑映襯出竹品的歷史。 古鎮中人 肖瀟 攝 點評:作者使用方構圖、長焦來壓縮畫面,將中國傳統建筑的錯綜復雜框取進一個畫面中,將黑白色調的建筑進行了線與面的融合。畫面中撐傘的人物是點睛之筆,不僅形成了點線面的構圖方式,也為畫面增加了一抹色彩。 銹 王建林 攝 點評:這是一張頗具時間感的畫面,斑駁的墻面上懸掛著銹跡斑斑的鐵桶。攝影,在作者手中,是記載滄桑與時間流逝的工具,作者恰如其分地運用了這個工具,通過鏡頭將鐵桶略有傾斜的細節捕捉,強調了被遺忘的狀態,完成了一個頗有儀式感的畫面。 水墨東湖 劉登躍 攝 點評:很少有攝影師采用黑白攝影的方式拍攝風光題材,作者通過這樣的手法,將畫面的色彩過濾,留下的是豐富的黑白光影。作者在取舍之間彰顯了創作的智慧,并通過長時間曝光,將水面處理得如鏡面一般平靜。 生態沙湖 何小白 攝 點評:作者居高臨下,將中國的傳統庭院進行全景式的拍攝,并借助低角度側光,讓庭院建筑更富有立體感。不足之處是鏡頭素質較低,畫面飽和度、雜色控制略有不足,使畫面平淡了一些。 鄉村喜事 許鳳生 攝 點評:這是一幅瞬間抓取的照片。在這樣的畫面中,人物的戲劇化沖突成為了重點,迎親的婚車與周遭的落后環境呼應著,而前景的人影也拉開了畫面層次,只是色彩對比過于強烈,影響了對畫面主體的表現。 古鎮風情 劉青寧 攝 點評:流水席是中國的一個特有景觀。作者在一隅靜處,將流水席的陣勢記錄下來,可惜畫面略顯平淡,構圖和視角的選擇雖好,卻沒有主題和中心,缺少了些打動人的細節。 古宅人家 何家林 攝 點評:古建筑中的人文生活是民俗攝影中較為常見的題材,但作者并沒有像很多作品那樣著重古建人家的拍攝,而是巧妙地運用了畫面的前景,通過框架式構圖,讓畫面形成了近景與遠景相互影響的空間關系。門框上懸掛的招貼和照片,本身就寓意著時代的變遷。 晚霞映江城 席丹 攝 點評:霞光萬丈中,霓虹燈閃閃發光,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拍攝時間,在太陽剛剛落山、霓虹燈又亮起的時間進行拍攝,這種手法很好地調節了畫面的曝光,使畫面層次分明、冷暖色彩對比明顯。同時,這幅作品的構圖也十分扎實穩重,顯示出傳統古塔與現代高塔的對比。 陽光乍泄 楊啟禮 攝 點評:這幅風光攝影作品是自然的神來之筆。陽光透過云層,形成了局部的區域光,讓前景的質感突出、透視清晰,而陰影概括了畫面中多余的部分,讓遠景的色彩再次跳躍,形成了色彩和光線構成的“S”形構圖。無論拍攝手法,還是瞬間截取,都可以看出作者對時機把握的老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