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旅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泉城濟南觀光游覽,我是大家的導游劉x,您在停留其間將由我來做為您的陪同,希望您能喜歡我的講解,我將盡我所能回答您提出的問題。今天我們要去的地方就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的大明湖。大明湖作為一處風景名勝,之所以盛名遠播、歷久彌新,自有其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它自然風景和人文內涵兼而有之,不僅風光秀麗,更有深厚悠久的文化積淀。因為自古以來濟南就是齊魯文體交匯之地,所以人文薈萃,文教昌盛,又因大明湖風物絕佳,更受到四方文士名流的鐘愛,吟詩作賦,在這里留有大量的遺跡,歷代文人也都有詩文留在大明湖。古代的時候大明湖比現在大幾十倍,它的名字也幾經變更,宋朝時稱湖,北魏和唐朝時因這湖里盛產蓮子而得名蓮子湖。“大明湖”的稱謂最早是在金代詩人元好問的《濟南行記》中。

好了,前方這座古樸端莊的仿古建筑就是大明湖的東門了,大明湖公園于1958年正式建成,一共有三個門,東門于1985年9月落成,門上的題字是當代書法家會同題寫的,讓我們一起進去吧。大家一定看到了,迎門的就是環列的假山,這在中國園林藝術中有個名字叫“開門見山”,與這個成語的意思恰恰相反,中國園林講究迂回曲折,借助花木山石的掩映,增強園林的層次感和儲蓄美,陸游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這種意境的生動寫照。古人說“曲徑通幽”,我們順著這條小路往前走,就會看到風光旖旎的大明湖象一幅巨大的畫卷一樣徐徐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大明湖公園面積約86公頃,其中湖面面積約為46公頃,它的水源是濟南七十二名泉的泉水,水質清冽而且水量充足,固有“久旱不干”的特點。前方那座精巧別致,色彩明快的建筑是“匯波樓”,傍晚登臨,霞光滿天,映在湖面上別有情趣,這就是濟南八景之一的“匯波晚照。”匯波樓始建于元代,下面的這座北水門原為舊城的城門,宋代時候建有泄洪排水的作用,大明湖多余的湖水就是從這里流入城外的小清河,最后匯入大海。因此大明湖“久雨不漲”的關鍵就在于此。那么,這座北水門又是誰興建的呢?說起他來,那可是鼎鼎大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當時曾鞏任齊州知州,愛民如子,頗有政績,后人為紀念他就在這里修建了一座“南豐祠”,就是左邊這一組院落。
大家看,大明湖的全景已盡收眼底了,我們站在北岸,向南可以望見南山蒼翠,近觀盈盈碧波。沿岸種植了八百余株垂柳,盛夏之時,柔枝點水,婀娜多姿,紅蓮白荷爭奇斗艷,一紅一綠相映成趣,可是大明湖中一大盛景,豈不知這碧柳紅荷還真有一段婉約動人的“荷柳情緣”呢。傳說在很久以前,湖畔有一對青年男女,兩人癡心相受,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真是天有不測風云,有一天,一個闊少年路過此地,見姑娘生得美貌,硬要搶了去做妾,姑娘萬般無奈,躍入湖中,殉情而死,小伙子見狀,也脫身為柳,根植在湖邊,這湖里的粉荷綠柳就是他們的化身。他們隔湖相望,只能用輕風來互訴衷腸,但兩個人永遠永遠也不會分離了。夏天走在湖邊,輕風吹過時,我真的感到空氣中彌漫著脈脈的溫情。
如果說大明湖是姑娘的美目,那歷下亭就是美目中的眸子了。前方小島上的亭子就是大明湖的點睛之筆—歷下亭。它年代久遠,幾經興廢,唐朝時,在現今五龍潭附近,清初移至湖中,唐天寶四年中,著名詩人杜甫,和當時任北海太守的大書法家李邕曾飲宴于此,杜甫即興做詩一首《陪李北海宴歷下亭》,歷下亭就是由此而得名。詩中的名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就題在游廊的門上,為清代的木質結構建筑,門上的楹聯“楊柳春風萬方極樂,芙蕖秋月一片大明”就是郭沫若先生的傳神之筆。
大明湖寄托了人們美好的愿望,因而也就流傳了許多故事和傳說。關于大明湖的由來就有這樣一種說法。古時候,這一帶有一個大明國寺,表面上香火鼎盛,莊嚴肅穆,可是寺里的和尚卻不守規矩,與官府勾結欺壓百姓,坑騙擄掠前來進香的良家婦女。這附近住著一位官人,他的妹妹虔心信佛,非常想親自到大明國寺燒香還愿,官人怕她遭到不測不讓她去,妹妹于是乘著官人不在家時來到了大明國寺。和尚們見她如花似玉,就將她霸占在寺內。官人回家一聽,又驚又怒,騎上馬提著大刀就追到了大明國寺,這時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閃電過后,天塌地陷,大明國寺從此就沉入地下,官人也救出了妹妹。再說那些惡僧遭了天遣,有的變成了蛤蟆,見到人們安居樂業,只能氣得生氣鼓肚,卻叫不出聲來了。
說到這里,大明湖還有一個特異之處就是“青蛙不叫,蛇不見。”說是唐朝時,湖邊真武屆里有一位高天師,呼風喚雨法力無邊,他收了個門徒,徒弟出師時要考試,就是捉拿湖里的的蛇精蛙怪,徒弟揮舞著神劍,不一會就把蛙怪打得落花流水,活捉了蛇精,高天師收了蛇精做真武大帝手下的一員大將,而青蛙呢,被打得又聾又啞,再也叫不出聲來了。后來人們分析說因為大明湖的水是泉水,長年在18℃,水溫低,不適宜水蛇生長,青蛙不能發情,所以也叫不出聲來。
大明湖主要的景點都在北岸,第一個就是我們面前高臺上的這座氣象巍峨的廟宇,這就是真武廟,濟南市現存最大的道教廟宇。想必大家都知道,中國有四大宗教,其中唯一的土生土長的一種就是道教,先秦時期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李耳(又名老聃)被尊為道教的教祖,他的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經》)是道家的主要經典。道家的至上神是三清真人,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天尊(即太上老君)。道教分為兩派,金代形成全真派,主張煉氣,清修,道人要出家修行。它的創始人就是《神雕俠侶》中提到的那位武功蓋世的“中神通”王重陽,在元代形成的正一派可謂俗家辮子,崇拜鬼神,畫符念咒,代表人物是張天師張陵。金元之際,濟南道教興盛,全真派的高人丘處機曾來濟南傳教,真武廟就建于元代。
各位請看,臺階前這對活靈活現的小獅子非常精美。我有個問題要問大家了,請問哪一個是雌獅子,哪一個是雄獅子呢?……對了,這位朋友答得非常好,左邊這頭腳下是一頭小獅子,右邊這頭腳下是一個繡球,所以左邊是雌,右邊是雄,現在我們上去看一看,大家一起數一下一共有多少級臺階。一共是36級,為什么是36呢?道教的數字很有講究,有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說,另外,皇帝被尊為九五至尊,四九三十六,就是說比皇帝要低一個等級,可見皇帝是真龍天子下凡,連神仙也要讓他一籌。
真武廟里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真武原名玄武,是道教的四方神(青龍、朱雀、白虎、玄武)之一,北天星區,色黑屬水,大家看這座英明神武的金身坐像就身著黑袍,人們把真武大帝供奉在大明湖畔就是希望他能鎮住水里的妖魔鬼怪。左右墻上的彩繪壁畫畫的就是真武大帝的生平。傳說真武大帝原來本是西方凈樂國的一位王子,自幼慕道,而且非常奇異,從小喜歡與猛虎相伴戲耍,太上老君見他有慧根,便點化他去武當山修煉。歷經四十二年,受盡磨難,終于修成正果,得道成仙。升仙之際為了脫去凡胎,他剖開肚子,拿出自己的腸子和肝臟,變成了龜蛇二將,成為自己手下的護法神。真武大帝立志要“斬盡天下妖魔,普救眾生”,別看這龜蛇二將長相丑陋,他們的本事可不小,幫著真武大帝降妖捉怪立下了汗馬功勞。前邊這兩座塑像原塑于明代是當時廟里塑像中最為生動傳神的兩座,二將肌肉突兀,神彩飛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可惜都毀于十年動亂中,只有前邊這座小的銅鑄龜蛇合體像是廟中的真品。兩邊的十四位神仙也都是真武大帝手下的愛將,最后面四座就是風伯、雨師、雷公、電母。
我們再到后面看一看啟圣殿。明成化年間增修,供奉真武大帝的父母,兩座塑像手中都拿著笏板,因為人神不能對視,手拿護板,才能與真武大帝相見。大家看笏板上畫有北斗七星圖,也是真武大帝的符號,上面的匾額所題“父母天長”,取“天長地久”之意,祝愿父母健康長壽,是藝術大師劉海杰題字時正好八十八歲,而且父母還健在,“父母在,不言老”。“年方八八”的意思就是,盡管我八十八歲了,在父母面前我還是孩子,剛剛八十八歲。各位朋友可以上一柱香來祝愿父母福壽安康。
從北極廟可以飽覽全湖風光,因為這里地勢高峻,俯看碧波蕩漾的湖面更別有一番情趣。湖上的百極洲,湖心亭,歷下亭三座小島代表了道家勝境蓬萊三島。三島中間是1985年5月1日落成的百米噴泉,共103個噴頭,主噴頭射程高達100米。在陽光明媚的天氣里,百頭齊噴,水柱直沖云霄,藍天碧水之間猶如一朵盛開的蓮花,非常壯觀,也是大明湖的一大勝景。
前邊就快到鐵公祠了,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人物。鐵公原名鐵鉉,是河南鄭州人,自幼聰名好學,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常識,他處事明斷,辦案公允,明太祖特賜字“鼎石”。曾任過山東布政司使和兵部尚書等官職。公元1400年,明燕王朱棣與其侄朱允文爭帝位,揮師南下,至濟南城時,鐵鉉固守城池,勢不開城,還險些放石砸死朱棣,燕王只好又回到北京,兩年后又發兵繞道而行,到得南京推翻建文帝,隧收復濟南,鐵鉉孤軍奮戰,不敵被擒。傳說鐵鉉忠貞節烈,對朱棣破口大罵,朱棣命人割下他的鼻子和耳朵,讓他吃下去,又架起油鍋,放鐵鉉下去受沸油煎熬之苦。鐵鉉不肯求饒,在油鍋里還不肯正眼看朱棣,背對朱棣。朱棣大怒,命人用鐵鉤將他翻過來,突然之間,油花飛濺,眾人近不得身,只好作罷,就地埋了。當時鐵鉉只有三十七歲。乾隆皇帝感念他忠心效主,1792年建了此祠以紀念。
我們面前的這座園中之園就是鐵公祠了,園中之園是中國園林構景手法之一,增加借景的內容和游賞的層次美感,獲得“大中見小,小中見大”的開敞和封閉。宏大寬廣和精美小巧的對比,增強了環境的審美情趣和藝術效果。園內有曲廊花窗,小巧別致,古色古香,與曲廊相接的就是佛公祠和鐵公祠。佛公祠用來祭祀山東巡撫佛倫,是佛倫的族孫阿林保捐資修建鐵公祠時同時修建的。佛公祠居東,鐵公祠于西。鐵公祠再向西的兩層建筑建于1929年原名為“湖山一覽樓”,因于樓上可觀覽對面群山和明湖全景,故而得名,1978年改稱荷香村飯店。這座園中之園風光和園內的人工亭臺樓閣連為一體。不知大家有沒有去過頤和園,那里的長廊就是采取了這種借景的手法,游人可以從兩邊眺望,豐富了景觀的層次。秋高氣爽的時候站在這里可以看到濟南八景之一的“佛山倒影”。這邊的山間水榭就是聞名遐邇的小滄浪亭了,小滄浪是1792年以修鐵公祠的余料依照蘇州滄浪亭而修建的,上面的匾額是清代書法家阮元的隸書題字。大家看我們面前的這座圓形門兩旁有一幅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歷代題詠大明湖的佳句中最著名的一句。當年清代書法家鐵保和詩人劉鳳誥在小滄浪亭上飲酒對弈,劉鳳誥一時興起隨口吟出這兩句詩,鐵保揮毫題字,后鑲嵌在這里,為世人傳唱。
好了,今天我們的講解就到這里,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我們建議各位租一條小船到湖上領略一下這湖光山色,一定會有一種人在畫中游的感覺,“明湖泛舟”可是濟南八景之一,現在大家可以親身體驗一下。同時歡迎大家明年春天還能來大明湖游玩,大明湖一定會帶給您全新的感受,我們將于一個小時之后在西南門集合,前往下一個景點趵突泉,再見!
附:
月下亭、蘭圃、稼軒祠、遐園、鵲華煙雨、明湖牌坊。
由北極廟下來,西鄰有一座橋亭,叫月下亭,因四周花木繁多,取“花間月下”之意。亭立于池中小橋上,造型優美,玲瓏別致,游人還可憑欄觀魚,過橋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廳,這座大廳可不象表面上這么普通。大廳原名成仁祠,建于民國二十六年,廳下有地下室,1978年9月濟南戰役時,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山東省政府主席王躍武在外城失守之時撤至此處。破城之時,躍武從地下道逃走,至濰坊壽光被俘獲。作為歷史的見證,月下亭更有特殊的意義。
鐵公祠的背后竟然別有洞天,眼前這座優美小巧的園林是我省最大的蘭花基地。因為蘭花花香淡雅悠遠,素有“國香”,“王者香”的美名,所以這蘭圃又得名“天香園”,符合了蘭花高潔的品質。蘭圃也修得清新別致,以翠“竹”扎成的籬笆環繞,門上是綠色琉璃瓦,簡潔明快。園內主要有仿竹苑,園林小品,仿木苑三個景區,分別用來展出蘭花、盆景和各種稀有樹木,錯落起伏,各有韻味。游人走在里面只聽見山澗小溪淙淙流淌,花木撫疏,如臨仙境,不知身在何處。
大明湖的南岸原本也是景物繁多,但是幾經風雨,大多都荒廢了,比起北岸的繁華勝景,這邊一定不會忘記一位濟南著名的詞人,抗金英雄辛棄疾,辛棄疾的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為兩宋詞壇之冠,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詞風豪放雄健,更令人景仰的還是他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他的詞抒發了抗金恢復中原的大志,抨擊朝廷大臣的畏敵無能,詠頌祖國河山秀美,都是其心志的真實表露。辛棄疾年輕有為,在金人南下入侵之時,堅持主張抗金救國,表現出非凡的英勇和杰出的軍事才干。后遭群臣排擠,閑居山林,這期間他也絲毫未放抗金救國之志,上書朝廷“美芹十論”,“九議”等。稼軒祠原是清光緒年間為李鴻章所建生祠,當地人稱李公祠,六一年改建為稼軒祠,共三進院落,前院東西廂房展出名人字畫都是對稼軒先生的詠頌。二址北大廳是辛棄疾紀念堂,抱柱楹聯是郭沫若先生的題字“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大廳壁上有辛棄疾的生平簡介、書畫作品及行跡路線圖。
再往東去,就是被譽為“濟南第一標準庭院”的遐園。園內假山奇石林立,古木參差,環境優雅、清靜。遐園建于清代。由山東提學使羅正鈞主持建造,原為山東省圖書館的一部分,羅正鈞取《詩經小雅》中“皎皎白駒,在彼深谷”詩意命句,希望能在這里大興學風,造就人才,并以幽雅的環境,激發人們的讀書情趣。遐園的布局設計是仿照浙江寧波著名藏書樓“天一閣”的格式,假山為屏,園內溪水碧流,落英繽紛,蜂飛蝶蝶,綠樹蔥蘢,與園內曲廊樓閣相互呼應。人們到這美妙的人工創造的自然環境中,或游或居,悠然自得,享受清靜淡泊的林泉之樂,表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宇宙觀。這里還珍藏著許多名貴的歷代石嘉祥漢畫像石,北齊古業寺造像,北魏李璧墓志,隋開皇造像殘石。還有鑲嵌在海棠廳西北半壁廊上的岳飛手寫書諸葛亮的前后出師表,筆力遒勁豪放,字如其人,據說《出師表》是從河南南陽諸葛武侯祠拓來的。圖書館還藏有元代散曲家張養浩的《云莊記》,這些藝術珍品,閃爍著古國文化之光,給遐園增添了不少姿色。遐園回廊盡頭,假山之巔建有“浩然亭”。登亭可以縱覽湖光山色,領略遐園幽深的意境。
大明湖真不愧是勝景云集,濟南八景中四景都在這里,前邊三個我們都已提到了,這最后一處是哪兒呢?曾吸引多少文人墨客,如今卻已不復存在了。鵲華橋的舊址在百花洲和大明湖的中間,東西向單孔拱形石橋,高數丈,與道同寬,橋下可乘畫舫由百花洲駛入大明湖。橋四周水草青青,花木扶疏,站在橋上極目遠眺可以看見北郊鵲、華二山幽靜清麗,含黛呈秀,兩山相對并峙,如一雙綠裳仙人遙遙對舞。青山碧野,村舍寥寂,煙霧迷漫,朦朧如紗,這便是“鵲華煙雨”。抗戰勝利后王躍武盤踞在濟南,糧倉建在鵲華橋西,把山東圖書館做為軍火庫,為運輸糧草方便,下令拆橋。從此,這一勝景也不復存在了。
最后我們到了大明湖的南門牌坊。在濟南人心目中,這座牌坊可是大明湖的標志,坊高8.38米,寬147.7米,為“五間七踩重昂單檐”式,坊頂呈“三階錯落”式,覆金黃色琉璃瓦,富麗堂皇,飛檐起背,造型優美。牌坊由六根朱紅大柱支撐,另有十二根朱紅柱為斜撐,整體造型雄偉狀觀,極有氣勢。上面匾額上有“大明湖”三個鎏金大字,陽光映照,熠熠生輝,是山東登州人于書佃所書。最奇怪的就是大明湖的明字竟寫錯了,大家看看究竟錯在哪?……對了,就是左邊的“日”字多了一橫,這是為什么呢?原因還要從趵突泉說起,傳說趵突泉的三股泉水涌出地面,沿著河道向前流,最后來到了大明湖,看到這里風光秀麗,非常喜愛,再也不愿回去,就偷偷地爬上來,躲在了這個“日”字里面,不仔細還真瞧不出來。從此,大明湖的“明”字就多了一筆。

大明湖新景區超然樓一層導游詞
各位團友:大家好,很高興能和各位一起參觀“濟南泉水園林文化展”廳,咱們現在來到了大明湖的新景區——“超然樓”。超然樓一層共分為七個展廳,分別是:“泉水之都”展廳、“泉水成因”展廳、“名泉名景”展廳、“市井之泉”展廳、“互動游戲”展廳、“濟南園林”展廳和“影視放映”展廳。七個展廳風格各異,內容豐富,雖定位不同,但各具特色。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濟南泉水、園林文化的內涵和底蘊。
我的左手邊是一個觸摸互動瀏覽系統,它采用三維虛擬現實技術,將展廳制作成互動漫游虛擬展廳。大家可以借助導航圖也可以直接點擊進入相應區域瀏覽,任意漫游瀏覽展廳各處,使您的游覽更加準確、方便。
大家迎面看到的是兩個“闕”。展廳以“闕”作為入口是別具匠心的。為什么說是獨具匠心呢?這還要從“闕”的意思說起。古籍《說文》中說道:“闕,門觀也”;徐鍇也說:“以其闕然為道,謂之闕。以其上可遠觀,謂之觀”。所以,“闕”有迎賓的意思。另外,闕的造型也有講究。濟南在古代稱為“齊州”,所以將“齊”字抽象、變形,作為“闕”的造型,更富有創意。
大家可以看到,在闕的四壁上附有一些名詩佳句。左邊是馬可波羅的詩句“園林美麗,堪悅心目;山色湖光,應接不暇”。這是馬可波羅在《中國游記》中對濟南的一句經典描繪,簡單的十六個字把濟南園林、泉水的美麗表達的淋漓盡致,如果大家已經游覽過濟南美景的話,可以細細的在心里琢磨一下這句話。右邊這段文字出自清代小說家,“洪都百煉生”劉鶚的《老殘游記》。《老殘游記》為晚清著名“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劉鶚不只是小說家,還喜歡游山玩水,觀風察俗。當來到濟南時,看到濟南的泉水,不禁寫下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這一眾口傳誦、婦孺皆知的絕妙佳句。這句話好似把濟南的泉水、垂楊、百姓生活融入一幅風景畫里,實為傳神之筆。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名家的詩句,如老舍、曹雪芹等等,也堪稱經典,大家可仔細品讀一下。
下面請大家欣賞濟南印象浮雕墻。這里描繪了濟南的老街深巷和風土人情,再現了老濟南人的幸福生活。你們看,這是一個有山有河有湖有泉的城市,遠處濃淡相宜的霧氣彌漫著整個泉城,就像仙境一般。當然最具濟南特色的還是濟南的泉水,汩汩清泉曲曲折折、穿城繞郭,養育了一城人,為一城人共享。泉水隨處噴涌而出,似粒粒珍珠散落于大街小巷。
幸運的濟南人就在這滿是泉水的氛圍中快樂的生活著,日日與泉水相伴,時時刻刻都離不開這清清泉水。你看,有的在挑水賞泉,有的在泉邊洗衣洗碗,有的臨泉做小買賣,孩子在泉邊嬉戲打鬧,老人們在柳下品茶對弈。看著這渾然天成的和諧畫面,您是不是仿佛聽見了泉水噴涌的聲音和孩子們的歡笑,您是不是也“有心長作濟南人”了呢?
接下來我們將進入第一展廳“泉水之都”展廳。
進入展廳,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是這個裝置,它是一個“泉水之都微縮模型”。“泉水之都”微縮模型的表現范圍主要是民國初期的濟南市老城區西到普利門,東到永靖門,南至岱安門,北到邊家莊。該范圍包括了濟南市的主要水系和泉眼,反映了當時“泉水之都”的概貌。模型按寫實的手法制做,表現老泉城的風貌,基本色調為淺灰色,給人以時空的感覺。主要表達手段為盡可能地復原清末民初時濟南老城區的部局和建筑特色,如城墻,城門樓,護城河,官府署衙,鐘樓廟亭,商鋪,民居,主要水系、泉眼的分布,植被突出垂柳和荷花。在建筑制作上以灰磚、灰瓦、白墻為主穿插以商埠建筑為商店、飯店、旅館的暖色。
這邊是一個很有趣的游戲。它是利用高科技制作的虛擬泉池,池水清澈見底,水底有大小不一的石塊,石縫間伸出的水草隨泉水輕柔漂擺。大家可以看到美麗的小金魚在水中自由歡快的游來游去,水中還不時有水泡冒出。形象生動,場景逼真,大家是不是有一種將手伸進泉池,一試真假的沖動?
池中清澈的泉水著實讓人流連忘返,那么濟南的泉究竟是什么來頭?泉水里蘊藏著多少故事呢?大家來看一下這面展墻,它簡明扼要的介紹了濟南泉水的歷史。濟南泉水有著歷史的悠久,春秋時期就有關于泉水的記載。當年魯桓公和齊襄公相會于濼水,濼水的源頭就是今天的趵突泉。北魏時期的酈道元對濟南泉水也是甚愛有加,尤其是趵突泉,并在《水經注》中留下了“寰中之絕勝,古今之壯觀”的贊詠。濟南的泉不甚枚舉,古人為形容數量之多,就逐漸形成了“七十二泉”之說。從金代至明代,關于“七十二泉”的記載出現了三個范本,分別是金代的《名泉碑》、明朝晏璧做的《濟南七十二泉詩》,清朝郝植恭的《濟南七十二泉記》。這三個范本中“七十二泉”的名稱及地點不甚相同,關于這方面我們在接下來的“名泉名景”中會有所介紹。2004年,濟南市公布了“新七十二名泉”,當然,這“新七十二名泉”跟“古七十二名泉”也有所區分,具體內容我也會在“名泉名景”展廳中詳解介紹給大家。
展墻的右半部分是濟南最具代表性的四大泉池: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和五龍潭。我們從右往左看:
五龍潭是位于濟南老城的西北部,是濟南諸泉中泉池最大,泉水最深的一個。五龍潭的得名頗為神秘,相傳每逢大旱,只要在潭邊祈雨必靈,所以就在潭邊建廟,內置五方龍神,所以叫五龍潭。關于五龍潭的形成傳言甚多,有一種說法是五龍潭是秦瓊的府第,一夕雷雨,化而為淵。
珍珠泉位于老城中部,呈長方形,面積1240平方米。有意思的是,珍珠泉總跟政治扯上關系。明代德王朱見建造德王府時就將珍珠泉圈入府中,清朝時又改為巡撫署院,現在是山東人大常委會的辦公地。不過嚴肅的政治姻緣還是沒能妨礙珍珠泉的美麗,“歷下八景”之一的“白云雪霽”就發生在珍珠泉泉池之上。
黑虎泉位于南護城河南岸,泉源在一個深邃的洞穴內,古時洞前有一塊巨石,顏色黝黑,泉水拍打石頭,聽起來如虎嘯一般,所以稱黑虎泉。后來人們在泉池的南壁雕了三只獸頭,泉水從獸頭噴薄而出,粗獷之美實為壯觀。
趵突泉位于濟南老城西南部。因為是古洛水的源頭,所以在古代時被稱為“濼”,這種稱呼一直持續到宋朝。“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濟南做知州時,才將其正名為“趵突泉”。趵突泉是十分理想的飲用水,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隨身帶的是北京玉泉水,來到濟南后品嘗了趵突泉水,便立即改帶了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趵突騰空”是“歷下八景”之一,三股泉水噴涌的景象讓歷代文人騷客詩意大發,駐足吟詠。那么何為“趵突騰空”?
展廳設置了趵突騰空的剖面模型,通過模型大家可以直觀的看到這一勝景是如何形成的。模型截取了趵突泉的橫斷面,三根鐵管代表趵突泉三股泉水的泉源,泉水在水壓之下噴出,在水面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景象。那么水壓是如何形成的?或是說濟南的泉水來自哪里呢?下面大家隨我進入“泉水成因”展廳。
迎面看到的是一段三維動畫演示。它講述了濟南泉水形成的全過程,大家可結合對面的圖文展墻,了解一下這一過程。
另外,視頻中還有關于鵲華秋色圖和“放荷燈”的介紹。
《鵲華秋色圖》出自趙孟頫之手。趙孟頫是元初最偉大的書畫家,承前啟后,開創一代畫風。鵲華秋色圖乃是他的得意之作,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此畫為青綠設色山水,畫面中的兩主峰就是當年齊州(今濟南)的鵲山和華不注山。鵲華秋色圖描繪了一派恬淡的秋景,平川洲渚,漁舟出沒,房舍隱現。體現了趙氏筆法的靈動和淡淡的文人氣息。
放荷燈是老濟南的一項重要的傳統活動。相傳農歷六月二十四是荷花生日,泉城歷史上有在“荷花生日”這天游明湖,賞荷花,放荷燈的風俗。這一天人們會扶老攜幼,來到大明湖畔,點亮親手制作的荷燈,放入湖中,祈求風調雨順,祝福生活美滿,寄托美好愿望。
接下來我們進入的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名泉名景”展廳。前面我提到的“七十二名泉”,在這里會有一個集中地展現。這邊是關于“古七十二名泉”的墻板。三塊展板的內容分別為“古七十二名泉”的三個范本。這塊的內容出自金代的《名泉碑》,由于年代過于久遠,這塊碑已經無從找起,不過碑的內容見于元代于欽所著的《齊乘》;另兩塊的內容來自明朝晏璧的《濟南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的《濟南七十二泉記》。其中晏璧的《濟南七十二泉詩》見于明崇禎年間劉敕編著的《歷乘》,郝植恭的《濟南七十二泉記》見于民國初年的《續修歷城縣志》。在下面的展架上擺放著相關的書籍,供大家翻閱。
由于歷史變遷或記錄者個人因素,“七十二名泉”的名稱及地點不斷發生變化。三塊展板在詳細列舉三代“七十二名泉”名稱的同時也通過比對,總結了名泉名稱及地點的變化。由于名稱比較多,大家看起來估計會比較枯燥。不過稍加留意一下這些名泉的變化,對已經游覽過或將要游覽濟南名泉的游客來講,還是有一定好處的。因為每當你看到一處名泉,就會想到這處泉是否在金代就有?在明清時期是不是發生過變化?這樣的話你看到的就不僅僅是一處眼前的泉景,而外帶了幾分歷史感。如大家比較熟悉的漱玉泉,在金代《名泉碑》中能夠找到它,但到了明代,卻稱為南漱玉泉,而到了清代又變為了漱玉泉,這很有意思。如果在看到這處泉眼時,在聯想一下跟李清照的關系,或吟詠幾句《漱玉集》中的辭句,就再好不過了。
大家看一下北面的這些燈箱,共有七十二個,這就是2004年濟南評定出的“新七十二泉”,感興趣的人可以跟剛剛看到的“古七十二泉”做一個對比。
這么多的燈箱,確實讓人眼花繚亂,而且都是靜態的,看過之后估計也形不成較深的印象。那么大家請到這邊來,這是一個“名泉漫游互動游戲”,跟“七十二名泉燈箱”是一體的,而且還會在對面墻上形成投影。你可以點擊進入一個泉群,然后選擇任何一處名泉進行觀看。比如趵突泉,進入后根據“操作菜單”的提示進行操作。有趣的是當你點擊趵突泉時,相應的趵突泉燈箱就會閃動,這樣結合燈箱和動畫演示,就可以對趵突泉做一個全面的了解,大家可以試一下。
這邊還有一個趣味性游戲,三套設備分別設有不同的內容,從左至右為“泉水問答游戲”、“園林問答游戲”和“判斷對錯游戲”。每個游戲內有10道問題,每道題為10分。答對得10分,答錯不得分,滿分為100分。大家來試試,看看自己對濟南的泉水、園林到底了解多少?
這幅地圖是清代乾隆版的濟南地圖,通過這幅地圖,可了解清乾隆時期,濟南城的全貌及泉水分布狀況。
下面我們即將要進入的呢,就是市井之泉展廳。市井之泉展廳模擬老濟南典型的民居環境,展示市民依泉而居的市井生活照片,再現“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詩情畫意以及市民與泉水休戚與共、和諧相伴的生活方式。我們在這里可以看到青石板地面、古色古香的老井、石桌、石墩、還有蜿蜒環繞的泉道。整個展廳充滿了濃郁的古典氣息,會讓你感覺漫步在昔日濟南的老街巷,或者是走進了往昔的尋常百姓家。
那么,石榴樹呢,一般是象征多子多福,所以很多老濟南的院落里都會種石榴樹。石榴樹后面是模擬過去的民居的大門和圍墻。您再看這口老井,過去濟南有很多這樣的老井,有的甚至在居民的院中,人們不用出門就能用泉水泡茶喝。你看這幅照片,以前沒有電冰箱的時候,院中的老井就是天然冰箱,白天把西瓜放進去,晚上就拔涼拔涼的了。周圍的泉道模擬濟南泉水的流動,曲曲折折,穿城繞郭。
互動游戲展廳是七個展廳中最具趣味性的展廳,展廳內容全部是互動游戲,包括名勝虛擬互動漫游、“歷代名士詠泉詩”電子書、清泉石上流虛擬游戲、風景名勝手繪等互動游戲。從我們出電梯的那一刻起,名詩佳句就貫穿始終。的確,濟南自古是詩城。濟南的美景敞開心扉,歡迎歷代的文人墨客,文人墨客們當然也就盛情難卻,于是之,一片片膾炙人口的佳作就成了濟南文化名片。那么除去大家在展廳墻面上看到的詩句,還有那些詩篇呢?讓我們看看“詠泉詩電子書”。這里面精選了20篇吟詠濟南的詩文,根據其意境,制作出精美的動畫。動畫中有詩文朗誦,并配以優美的背景音樂。大家可在書簡中選擇自己喜愛的詩篇,點擊進入,觀看動畫。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名勝虛擬互動漫游。它將濟南6大名勝景點:大明湖、趵突泉、泉城廣場、百脈泉、千佛山、環城河,制作出3維模型,通過點擊界面漫游按扭,在環幕大屏中體驗名勝景點。
現在我們正處在“清泉石上流”的游戲之中。青青的石板,清涼的泉水,不只是濟南的風景,更是濟南人對這一風景的牽掛。汩汩清泉猶如在石板上流淌的畫幅,那份悠然自在的清涼,哪怕只要看上一眼,就足以沁人心脾。大家可進入游戲中,感受一下這份虛擬的清涼和泉水的靈動。
大家在游戲的過程中,不妨看一下周圍的環境,這是濟南百花洲的怡人景色,以360度環繞式布景。百花洲又名百花汀,小南湖,岸旁楊柳依依,房舍參差錯落,好似江南水鄉。老殘筆下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主要指的就是這一帶。宋時曾鞏做百花臺,并賦詩道:“莫問臺前花遠近,試看何似武陵游。”舊時“曲水亭”就在百花洲的南側,是棋林高手品茗博弈的地方。蒲松齡曾為曲水亭撰寫了一副對聯:“幾株老柳,兩彎溪水。三椽茅屋,一座古亭。”頗為通俗,卻煞是傳神。
大家想不想品嘗一下當畫家的滋味?那跟我到這邊來,這是風景名勝手繪互動游戲。白色背景板上會出現線條,我們只要跟著線條用手指畫畫,就會形成一幅完整的濟南名勝圖畫。畫作完成后,觸摸投影幕右下的拍照按鈕,與自己的得意之作合影,然后觸摸投影幕上軟鍵盤輸入郵箱地址,將照片發送到自己的電子郵件中。游戲設置的都是濟南有名的風景,如趵突泉、五龍潭、大明湖等。
濟南還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園林城市,泉水與園林相依相偎,相得益彰。濟南園林的美可賞、可品、可讀,那么請大家跟我走進“濟南園林”。
濟南園林不僅景色優美,且底蘊豐厚。底蘊來自哪里?答案是源遠流長的歷史中。這面展墻介紹了濟南園林的歷史:濟南園林歷史悠久,北魏時期,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就列舉了濟南的幾處名園,如流杯池、古大明湖及趵突泉。隨著歷史變遷,濟南園林的規模和地理位置也出現了相應的變化。隋唐時濟南園林的成熟時期,但這一時期的園林主要位于西、北二郊,屬郊園性質;濟南園林的建設在北宋到達頂峰,最有名的就是曾鞏在任期間對大明湖的修建,修建七橋,使“七橋風月”成為濟南一大名勝;經過金、元、明三代,濟南園林更加成熟,并且在清代,私家園林取得發展,桂馥于1790 年在城西造潭(五龍潭) 西精舍,城西的圖云館、漪園等也都是著名的私家園林。1904年中山公園建立,建國以后,濟南園林更是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接下來也是一個有趣的電子項目——濟南園林介紹觸摸項目。這個項目里有兩方面內容:16處園林景觀和濟南園林史。濟南有名的園林景觀,如大明湖、千佛山、國際園博園、趵突泉等皆在其中;濟南園林史也較為詳細的介紹了濟南園林自古至今的發展變化。大家可從“主界面”上任意選擇自己喜愛的內容,點擊進入,結合圖片和文字介紹,對濟南園林有一個充分地了解。
濟南最大的園林非大明湖莫屬,大明湖位于濟南市中心,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素有“泉城明珠”之稱。那么現在的大明湖是否就是古代的大明湖?大明湖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呢?這邊的四塊展板做了詳細介紹。大明湖歷史悠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名稱和規模也有所不同。北魏時期,被稱為“歷水陂”,且水域不大,直至唐代才真正形成。曾鞏在任期間對大明湖進行過系統的治理,并修建了對后世影響重大的“北水門”。清末民國時期,由于湖區缺少治理,面積逐漸縮小。解放后,人民政府撥款對大明湖進行了徹底的整修,1955年,大明湖被辟為公園。2004年,大明湖進行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改擴建工程,恢復了歷史上的“七橋風月”景觀,大明湖由“園中湖”變為“城中湖”。如今的大明湖,已經完成了體現傳統文化的老景區和展示現代生態休閑文化的新景區的完美融合,并以更加靈秀動人的神韻姿態,迎接四海嘉賓、中外來客。
這邊展墻選擇了最能代表濟南園林風格的、具有突出特點的園林景觀,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出來。這些園林有“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華麗壯觀的千佛山、清雅閑適的珍珠泉、粗獷壯美的五龍潭等。當然,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園林景觀,還有留意一下雖不怎么出名,但頗具歷史底蘊的一些園林,如濟南最早的園林使君林、原貌尚存的萬竹園、濟南第一標準庭園遐園以及擁有“竹巷清風”美景的小淇園。
這是一個濟南園林造景模型。它利用園林、建筑、人物之間的有機結合,表現中國傳統園林的建造過程。內容包括:木工工作場景、夯土場景、泥瓦工工作場景,原材料搬運場景、腳手架場景、屋架搭建場景,瓦面鋪設場景,植被栽種場景,地面拼鋪場景,石材加工場景,小憩場景等。
大家看一下面前的這一大幅寫真,占據主體位置的是超然樓。超然樓始建于元代。據《歷城縣志》記載,元代學士李泂在大明湖水面亭后建超然樓。但原樓久已不存。2007年,大明湖擴建工程開工后,尋其舊址,得以重建。此次恢復重建的超然樓,是一座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樓閣式建筑,建筑面積5673平方米。游人登高望遠,泉城美景一覽無余。超然樓是大明湖擴建改造工程的主要內容之一。整個擴建工程總投資近22億元,拆遷居民近3000戶、國有單位21個,總面積由74公頃擴大到103.4公頃,擴建后的大明湖由“園中湖”變為“城中湖”,將小東湖與大明湖有機聯系起來,并實現與護城河的通航,連接趵突泉、五龍潭、環城公園,形成泉城特色核心風貌區。
這次展覽的最后一個展廳是影視放映廳。展廳循環播放濟南泉水園林風光視頻,大家可愜意地欣賞一些絕美的景色,如“趵突騰空”、“龍吟虎嘯”、“清泉石上流”等,品味濟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麗佳境。
這邊是一面名人與名泉的故事傳說,列舉了歷史上一些耳熟能詳的文人名士在濟南發生的故事。如果說歷史的滄桑給濟南帶來了厚重,那么文人的故事使濟南變得更加飽滿。古老的濟南城不缺乏名士,名士也樂意給濟南增加故事。劉鶚來到濟南,留下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曾鞏來到濟南,留下了北水門、七橋風月;蒲松齡來到濟南,聊齋志異上多了數篇鬼狐故事;蘇軾來到濟南,不禁吟出“濟南蕭灑似江南”;趙孟頫為趵突泉所迷戀,寫下了“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老舍飲了濟南的水,感嘆道“哪的水,能比濟南”;就連乾隆皇帝下江南,也把隨身攜帶的玉泉山水換為了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濟南的名士說不盡,名士的故事道不完。
這次的展覽就要結束了,前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趙孟頫所留下的墨跡“泉水甲天下”,感興趣的游客可在前面合影留念,作為今天游覽的結束。我的講解到此為止,希望能讓大家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