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引用】朔州歷史沿革

     黑老趙 2014-08-12

    【引用】朔州歷史沿革  

    2011-03-03 02:03:22|  分類: 山西建置考|舉報|字號 訂閱

    本文轉載自朔州三晉文化研究會《朔州歷史沿革》

    朔州歷史沿革

    高海

    朔州歷史沿革 - 朔州三晉文化研究會 - 朔州市三晉文化研究會的博客

     

    引 子 

    朔州市于1989年元月一日正式建立,初為二區(朔城區、平魯區)、一縣(山陰),后又于1993年7月10日增懷仁、應縣、右玉三縣,成為二區、四縣。全市的地理坐標為東經111°53′29″— 113°33′51″,北緯39°05′07″—40°17′53″,海拔高度在1003—2148米之間,相對高差1145米,東西寬144.4公里,南北長133公里,總面積1.07萬平方公里。市政府所在地東距北京502公里,南距太原220公里,北距大同129公里。

    朔州市盡管是新建的,但它是我們偉大祖國的一座歷史名城,其地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西南端,處于內外長城之間。朔州舊志云:朔州遙控長城,外連大漠,背居延而面燕京,右偏關而左雁門,南峙寧武,居三關之中。襟山帶水,四塞為固,古墩野戍,回環盤護,固西北一大扼塞也。正如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所謂:“西距洪河,北臨廣漠,壯雁門之藩衛,為云中之唇齒,屹然北峙,全晉之巨防也。”朔州確系三晉門戶,為兵家必爭之地?,F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文化,得天獨厚的地下寶藏,日新月異的發展進程,成為一座光輝燦爛而又馳名中外的新興能源城市。

    這座新興的能源城市,是怎樣由古馬邑、古朔州演變過來的,許多人很想熟知。特別是對秦馬邑、唐馬邑、今馬邑的區別,古朔州和今朔州的不同,馬邑和朔州的關系,朔平府和朔州的關系以及平虜與平魯、應州與金城、河陰與山陰、右衛與右玉的關系、懷仁的由來等問題,人們盡管經常談論,但很難確認和說準。更加歷朝以來朔之為縣、為州、為郡、為府、為道、為軍、為衛等,有即其地而改其名者,有仍其名而遷其地者,徙割既殊,稱名亦異,聞見莫據,徵信實難。然郡縣之設,有時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F據已知的有關這方面的資料,盡量探古溯源,將其歷史沿革情況和人們所談論的眾多疑難問題,粗淺地加以詮釋。

     

    史前時代  

    朔州市地處大同盆地西南端。據《泥河灣研究論文選編》介紹,大同盆地是一個大型的山間構造斷陷盆地,它形成在中新世(2500萬年前至1200萬年前)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期。考古學家衛奇、張暢耕、解廷琦證實,大約二、三百萬年以前,人類在地球上還處于孕育時期,當時的大同盆地是一片碧波蕩漾的內陸湖。那時候,這里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野馬、披毛犀、大角鹿在這里追逐奔馳,多刺魚、鯉魚在湖中自由嬉戲。在湖邊山區是茂盛的森林,森林間隙是綠茵茵的草地。

    大約到了約十萬年前,生活在今陽高縣許家窯附近的“許家窯”人,因大同湖水位猛烈上漲,許家窯人的住地被湖水淹沒了,他們不得不逃往別處謀生。后來湖水沉積物就慢慢地把許家窯人遺留下的家當覆蓋起來,氣候也變得干冷。

    從沉積物的分布來看,大同湖在大同盆地中曾經有過多次變化,這與地殼運動造成的湖盆升降以及氣候變遷有關。到了大約數萬年前,大同湖底的下沉似乎已經減弱,這個內陸湖最后在今河北省陽原縣東端的石匣口被切割開,湖水泄盡,湖底露出水面,盆地出現了,桑干河從中蜿蜒流過。

    許家窯人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后,到哪里去了呢?考古工作者在朔城區峙峪村北黑駝山東麓,發現了“峙峪人”。這很可能是“許家窯人”的后代,也是迄今所知朔州最早的人類。經考證,峙峪人生活在距今28000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當時這里的山上森林茂密,丘陵灌木叢生,附近地肥水足,地上植物豐富,動物很多,河中游魚萬千。在這樣的環境里,峙峪人主要靠獵取野馬為生,所以被科學家稱為“黑駝山下獵馬人”。

    峙峪遺址中出土的石器細小、精致,已具有原始細石器的面貌,在出土物中除發現一塊人類枕骨和細小石器外,還發現一枚石鏃,這說明峙峪人發明了人類前所未有的弓箭。還發現了磨制的鉆孔裝飾品以及獸骨片上刻有清晰的直道,作為表示數量的符號,可見峙峪人不但有了數量的概念,而且有了藝術的雛形。

    考古學家認為細小石器的代表遺址是周口店第1地點的北京人遺址和山西朔州的峙峪遺址,稱為“周口店第1地點—峙峪系”或稱“北京人文化—峙峪人文化”。山西陽高的許家窯文化是北京人文化向峙峪人文化的過渡環節,對發展細小石器文化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而峙峪文化是華北地區典型的細石器文化的直接先導。

    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朔州各區縣都有發現,比較突出的有懷仁鵝毛口文化遺址。此遺址是在我國華北地區首次發現的一處大型的石器制造場。它是1963年發現的,與內蒙古大窯、廣東的西樵山,合稱我國古代史前時期三大石器制造場,屬新石器制造場遺址。據考證,那時的“鵝毛口人”剛進入新石器時代,已經從事農業生產并馴養家畜,是母系氏族社會了,距今近萬年。

    1968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的應縣邊耀新石器文化遺址,地表遺物相當豐富,有磨制石斧,有以夾灰陶為主、泥沙灰陶為次的素面陶片,還有少量泥質黑陶,偶爾還有紅陶等。另外,在朔城區小平易鄉趙家口村南,窯子頭鄉豐裕村東南和神頭鄉司馬泊一帶發現了石斧、石鏟、石環和有繩紋、幾何紋的陶片;在平魯區的西水界、向陽堡、平魯城和山陰縣的岱岳鎮等地,也發現了骨具、彩陶等仰韶文化遺址。在右玉縣的牛心鄉消息屯村西,破虎堡鄉莊窩村東梁也發現有新石器時代遺址。經考證,早在6000多年前,朔州一帶就有了從事農業生產的居民點。

      

    夏·商 

     朔州舊志記載,“唐堯都平陽(今臨汾),分天下為九州,地屬冀,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地在冀北,因名朔幽”,“虞舜都蒲坂(永濟西蒲州老城),肇十有二州,置牧,命禹治水始冀,以冀廣,析為并、幽、營三州,地介并幽”,“夏禹都安邑(今安邑縣),復并天下為九州,地仍屬冀”,“商湯都亳,因夏九州,封同姓于代,地在代西,屬冀”?,F在,史學界認為九州之說是地理概念,并非行政區劃,也無可信的依據,它是戰國以后學者們的一種設想,所以,我們只可參考。

    《史記》有黃帝“北逐葷粥(薰鬻)”之說,《墨子》有堯“北教乎八狄”的記載,說明早在古史傳說的炎黃堯舜時代,北方民族便與華夏民族接觸了。

    夏、商時代,朔州這一帶亦一直是北方民族活動的歷史舞臺。夏朝時期,這里活動的北方民族仍稱薰鬻;商朝時期,這里活動的北方民族稱土方(雁北和忻州地區北部)。

      

    西 周 

    西周時期在這里活動的北方民族稱獫狁或戎狄。

    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土封侯”制,謂之“分邦建國”。周天子把國都附近的地區劃為王畿,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分封給許多諸侯,各建邦國。晉國是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國,建都于唐(今翼城),后改國號晉。朔地是晉國的北部,這里是戎狄民族游牧活動的地方。

     

    春 秋

    春秋時期,在大國爭霸過程中,晉文公曾成為中原霸主,后來晉國衰弱了。到了晉悼公時,采納了魏絳的主張,悼公使“魏絳盟諸戎”,由他主持和戎,北上與諸戎結盟,諸戎即主要分布在朔州、大同及其以北的地方。和戎的結果,一方面促進了“悼公復霸”的偉業,兼并了部分游牧于山西北部的戎狄部落;另一方面促進了中原民族的農耕文化與北方戎狄民族游牧文化的融合。

      

    戰 國 

    戰國時期,晉國分裂為韓、趙、魏三國(史稱“三家分晉”,即“三晉”之源)。山西北部歸趙國統治。起初,這里為代國(今河北蔚縣附近及雁北地區),后并入趙地。據《史記·趙世家》載,趙襄子北登夏屋(夏屋山亦名草垛山,在代縣東北山陰縣界)?熏使宰人操銅擊殺代王,遂興兵平代地。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實際上是進行的一次軍事文化和服飾文化的變革,通過變革,趙國軍事實力增強?!妒酚洝ば倥珎鳌份d:“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自代并陰山(呼和浩特北20里)下,至高闕(內蒙古鄂爾多斯境內)為塞。而置云中、雁門、代郡?!笨梢姡昂T射”的成效之一就在于徹底擊敗了三胡(林胡、樓煩和東胡)勢力,把奪得的地盤置為雁門、云中、代郡,大大擴展了趙國的版圖。雁門郡原來主要為樓煩民族活動的地區,今朔州大地當時便屬于雁門郡,治所可能在今右玉縣(《山西通志·地理志》)。

    從近20多年來發掘的3500多座古墓看,尤其是通過對眾多戰國古墓的考證可知,戰國時期,今朔城區已是一處聚落點。

    趙孝成王元年(前265),趙之名將李牧“常居代、雁門,備匈奴”,在此訓練了一支包括1300多乘兵車、13000匹精騎、5萬名善戰的戰士和10萬名射手的軍隊,曾一舉殲滅匈奴10萬余騎,使匈奴單于遠逃漠北。以后十多年,匈奴不敢進入趙國邊境。

      

    秦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全國后,廢分封,立郡縣,實行地方兩級行政機構。全國設36郡,后增至40郡。朔州地屬雁門郡和代郡。據《山西通志·地理志》介紹,代郡治代(河北蔚縣),在今朔州地區只轄班氏(懷仁縣馬辛莊鄉附近,古稱去留城)一縣。雁門郡治善無(今右玉舊城關),轄善無、馬邑、平城(大同)三縣。經考證,尚有樓煩?穴朔城區梵王寺村西面?雪一縣。

    關于秦筑城邑之事,據史籍記載,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回河南地,并動用兵民筑長城,以備匈奴,在朔州境內筑城養馬,所筑之城名馬邑(今朔城區包括古城在內)。據《十三州志》載:“馬邑,昔秦人筑城于武州塞內以備胡,城將成而崩者數矣。有馬馳走其地,周旋反復,父老異之,因依蹄跡筑城,城乃不崩,遂名之為馬邑,其故城今朔州也?!薄肚逡唤y志》載:“今朔州城外西北隅有古城,即古馬邑城。”

    關于古馬邑城故地之說,當古城發掘中發現今朔城區古城為北齊所筑時,便有人懷疑甚至否定朔州城是秦馬邑所在地,但考古學家們從地層和古墓發掘中,又進一步證實了今朔城區是古馬邑所在地。因為在城內2—5米深的文化層中,有豐富的秦漢至元的大量遺物,沒有一座古墓,而在城四周則密集地分布著戰國以后的古墓。

      

    西 漢 

    劉邦建西漢,都長安,對地方的行政制度,采用“郡國并行制”,把以長安為中心的舊秦國及附近地區劃分為十五個郡,實行郡縣制度,對舊燕、趙、齊、魏、楚等地區,采用了分封制,建立九個諸侯王國。在諸侯王國和郡之下,仍設縣。據《山西通志·地理志》介紹,朔州地屬雁門郡和代郡。雁門郡治善無(今右玉),轄14縣,在今朔州境內的有善無、沃陽(右玉縣北)、中陵(右玉威遠西南8里)、馬邑(朔城區)、劇陽(應縣西北,據考古學家證實,在今懷仁日中城)、汪陶(山陰城東)、陰館(朔城區夏關城)、樓煩(朔城區南部,考古學家證實,在今梵王寺村西)、繁(應縣城東,考古學家證實,在張寨村北)、埒(應縣西南)。代郡治代(河北蔚縣),在今朔州地區只轄班氏縣(今懷仁馬辛莊附近,古稱去留城)。另外,據《遼史》和(明)《大同府志》、(清)《云中郡志》載:懷仁縣,本漢之沙南縣。此說實可疑,也很難考證其原委。

    漢武帝時,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分全國為十三個州部(監察區),雁門郡和代郡屬并州刺史監察。

    西漢初年,劉邦以太原郡、雁門郡31縣為韓王信封地(韓國),鑒于韓國地廣兵多,為防范其叛亂,抵御匈奴入侵,使韓王信都晉陽。信上書曰:“國被邊,匈奴數入,晉陽去塞遠,請治馬邑。”劉邦應允。韓王信遂都馬邑,繕城掘塹為固守計。當年秋,匈奴攻馬邑,信派使者欲與匈奴和解,高祖疑信有二心,下詔譴責,信恐誅,叛降匈奴。公元前200年冬,劉邦親率32萬大軍與匈奴大戰,被匈奴40萬精騎圍困于平城東北的白登山七日七夜。后來,劉邦用陳平秘計才得以解圍。漢高祖十年(前197)八月,趙相國陳在代地叛亂。高祖十年(前195)十月,周勃從太原進軍,在馬邑與陳的軍隊大戰,因久攻不下,故破城之后,血洗馬邑城。接著在當城(河北懷安西)殺死陳,平定了云中、雁門、代郡。此后,漢被迫采取“和親”政策,長期與匈奴“和親”,并以云中、雁門、代郡53縣為代王國封地,先后派其兄劉喜和子劉如意、劉恒鎮守。

    漢武帝時,擬設伏兵襲擊匈奴的“馬邑之謀”,即以馬邑豪聶壹(張遼先祖)詐降匈奴,終因軍機泄漏而流產。由此揭開了衛青、霍去病三次大破匈奴的戰事,匈奴被迫遠遁漠北,西漢打開了通往西域的要道。

    王莽改制時,改變了郡縣的劃分和名稱,一些地名連改數次,有的主管官吏也弄不清轄區應叫什么名稱。當時將雁門郡改為填狄郡,屬縣善無改為陰館,繁畤改為當要,劇陽改為善陽,埒縣改為填狄亭,馬邑改為章昭,中陵改為遮害,陰館改為富代,班氏改為班副。王莽改制更加激化了階級矛盾,終于爆發了綠林、赤眉、銅馬農民大起義。安定(寧夏固原縣)人盧芳聯合匈奴,在九原(內蒙五原)建都,割據一方,占有五原(甘肅鹽池縣)、朔方(內蒙杭錦旗北)、云中(托克托縣)、定襄(和林格爾)、雁門(右玉舊城)五郡之地。

     

    東 漢 

    東漢初,盧芳投降漢朝,雁門等五郡之地又歸漢朝,光武帝又將王莽更改過的郡縣名稱恢復過來。建武二十七年(51),定襄郡治所由今內蒙和林格爾西南部移治善無(今右玉舊城),省沃陽縣,另將善無、中陵二縣劃入定襄郡,雁門郡治所由原來的善無遷到陰館(朔城區夏關城),朔州地屬定襄郡、代郡和雁門郡,三郡均受并州刺史監察。

    定襄郡的屬縣有:善無、桐過(內蒙清水河西)、武成(清水河北)、駱(清水河南)、中陵(右玉威遠西南8里)。

    雁門郡的屬縣有:陰館、繁、樓煩、武州、汪陶、劇陽、崞(渾源縣西北“古城洼”)、平城、埒、馬邑、鹵城(西漢屬代郡)、廣武(西漢屬太原郡)、原平(西漢屬太原郡)。

    代郡的屬縣,在今朔州地區仍只有班氏一縣。

    建武二十二年(46),匈奴貴族發生了爭奪單于繼承權的斗爭,分裂為南、北兩部,北匈奴失敗后逐步西遷,南匈奴入駐今內蒙中南部和陜北、晉北、冀北地區,與漢民族交錯雜居,朔州地區便成為匈奴民族和漢民族交往、交流的集中場所。

    東漢末年,戰禍頻繁,中原大亂,朔州地區因受外族烏桓、鮮卑、羌人騷擾,故郡縣完全荒廢。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始集塞下荒地設立新興郡,治所九原(今忻州市),朔州地屬新興郡?!度龂尽份d:漢獻帝建安二十年“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縣領其民,合以為新興郡”。

     

    三 國 

    赤壁之戰后,曹操知道自己一時還無力統一全國,就回到北方,在略事休整之后,進兵關中,打敗韓遂和馬超,又進攻漢中,迫使張魯投降,統一了北方。此時,孫權鞏固了長江下游地區,劉備占據了荊州后又占益州,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曹操病死,太子曹丕襲位,廢獻帝改國號為魏,自立為帝(魏文帝),建都洛陽。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將雁門郡治從陰館又徙到了廣武(代縣境),過去荒廢之郡縣漸有恢復,基本上沿用漢朝的政治制度。其時,朔州均屬魏地。雁門郡轄7縣,在今朔州境有汪陶、繁、陰館、樓煩。新興郡(忻州)轄6縣,在今朔州境只有馬邑1縣。

      

    西 晉 

    司馬炎代魏建立西晉后,認為魏之滅亡,是由于無宗室以為藩輔之故,就采取落后的政治制度,恢復了封王和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之制,共封同姓王57國,公、侯、伯、子、男五百余國,很快導致了“八王之亂”和各族人民大起義。所以,西晉政權為時很短。

    西晉初年,朔州北部為鮮卑族領地,南部為雁門郡??ぶ稳栽趶V武,其屬縣有:廣武、崞、汪陶、平城(代縣東)、人(繁代堡)、繁、原平、馬邑。

    西晉末年,劉琨出任并州刺史入據晉陽后,其西、南有劉淵漢國,東有石勒,北有拓跋鮮卑,面對四境強敵虎視而力不足以抗擊的險惡形勢,劉琨為擺脫困境,采取了聯結拓跋、集中對付劉淵的戰略方針。永嘉四年(310),晉懷帝封拓跋猗盧為“大單于”,以代郡封其為“代公”,猗盧以“封邑去國懸遠,民不相接”為由,迫使晉室將當時雁門郡所轄陘嶺(句注山或雁門山)以北的樓煩、馬邑、陰館、繁、崞等五縣居民徙到雁門關以南,雁門關以北之地劃歸拓跋部。猗盧“乃徙十萬家以充之”,故遷來這里的鮮卑族約50萬人。

    猗盧進駐馬邑后,于永嘉六年(312)在黃瓜堆筑新平城。晉人稱為小平城,派長子六修鎮守?!段簳份d:拓跋猗盧六年“城盛樂以為北都,修故平城以為南都。帝登平城西山,觀望地勢,乃更南百里,于水之陽,黃瓜堆筑新平城,晉人謂之小平城,使長子六修鎮之,統領南部?!标P于新平城或小平城問題,北魏地理學名著《水經注》提及日沒(山陰永靜城,又名黃昏城,黃花城)、日中(懷仁日中城)、早起(亦曰食時城,懷仁安宿疃村東)三城。此三城互相比鄰,距離相當。其中日中城最大,且有皇城,日沒、早起兩城相對較小,應是日中城的犄城,而日中城亦確在“水之陽黃瓜堆”,它與平城西山之距離僅百里之遙。考古證實猗盧的新平城確是日中城,確是在漢劇陽城的基址上擴建的。不久猗盧又被晉封為“代王”,在此建立了一個強大的代國政權,拓跋部由此逐步發跡起來。

      

    北 魏 

    西晉滅亡后的十六國戰亂時期,代國為氐族所建的前秦苻堅所滅,肥水之戰苻堅潰敗后,前秦瓦解,朔州地又被鮮卑慕容氏所建的后燕占據。拓跋珪乘機于公元386年復國,不久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后魏、拓跋魏、元魏。北魏參合陂(今內蒙古豐鎮、興和間)大戰后,打敗了后燕,由和林格爾遷都平城(大同),正式建立了以大同為都城的強大封建王朝。其京畿范圍是:“東至代郡(河北蔚縣),西及善無(右玉城),南極陰館(朔城區夏關城),北盡參合(陽高東北)”,朔州地屬京畿或京郊,為北魏王朝的腹心之地。

    北魏于首都平城所設之州稱司州,由司隸校尉管轄,統轄京城周圍郡縣。其時,在今朔州境內的郡縣先后有:善無郡,治善無(右玉城),領善無、沃陽(右玉城北)二縣;平齊郡,治平齊(陰館故城之西),領懷寧(朔城區東北)、歸安(朔城區東)二縣;繁郡,治繁(應縣張寨村北,東魏天平二年僑置郡、縣于秀容郡界),領繁、崞山(渾源西)二縣;神武郡,領尖山、殊頹二縣,治尖山(今朔城區神武村);桑干郡,治桑干(在今朔城區神頭鎮西影寺村)。孝昌中廢。

    南北朝時期,政區都是州、郡、縣三個級別,可是州、郡數目大大超過兩漢。究其原因,一是僑置州郡縣之故,然更主要的是出于政區析置的偽濫,時有人諷刺說:“十室之邑,亦立州名;三家之村,虛張郡號?!?/p>

    北魏在平城建都長達97年,歷經六帝七世,統治階級除將都城平城修建得如花似錦,并開鑿云岡石窟外,也很重視京畿地區的開發和建設。為了解決勞力不足的問題,北魏統治者向京畿內陸進行了大規模的移民。早在遷都平城前的登國六年(391)十二月,一次遷到馬邑的降民就達3000余家。拓跋珪稱帝時期,遷入畿內的人口約156萬左右,這些移民和當地人民共同發展了當地的農牧業生產,朔州地區也就很快從原來的荒廢之地,變成了當時我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為了拱衛京都,構筑軍事防線,太武帝于平城北、陰山南,自西而東設置了沃野、懷朔等六個軍事重鎮。太平真君七年(446)六月,發司、幽、定、冀四州十萬人,筑畿上塞圍(北魏長城),東起上谷,西至于河,廣袤皆千里。即現在的北京居庸關向南至靈丘,再向西經平型、北樓、雁門、寧武、偏關而達河曲縣,環繞平城西、南兩面。所以說,內長城是北魏時開始修建的。

    北魏統治階級為了巡游享樂,很看重馬邑源(桑干河源)的山秀水美。拓跋珪父子在二十多年間,曾三次幸馬邑,觀源。據《魏書·帝紀》記載:天興三年(400)五月,拓跋珪西幸馬邑觀源。泰常三年(418)四月,拓跋嗣車駕南幸雁門,五月觀魚于水。泰常八年(423)八月,拓跋嗣幸馬邑,觀源。源在今朔城區神頭鎮,背靠洪濤山,它是由桑干河源的金龍池、黃道泉、玉龍泉、五花泉、三泉灣、七星海、戲龍灣、小蒲泉、蓮花泉等十多個泉組和萬泉灘的百余個涌泉組成的,風景非常秀美。統治階級看中這里,便在這附近修建新宮城。于是從天賜三年(406)六月,在南(朔城區西影寺村)筑南平城,又在南平城附近筑南宮,“帝(拓跋珪)發八部五百里內男丁筑南宮,門闕高十余丈,引溝穿池,廣苑囿,規立外城,方二十里,分置市里,經途洞達,三十日罷?!保ā段簳肪恚玻┧裕陆ǖ哪掀匠呛威蠈m都是相當雄偉壯麗的建筑。遺憾的是“三十日罷”,很可能是未竣工便停建了。

    公元439年前后,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后,據《魏書·地形志》記載,平城改為恒州,原司州所轄郡縣,歸恒州所轄,今朔州地當然亦歸恒州所轄,只不過郡縣仍很混亂。

    北魏末年,因遷都洛陽,北部邊鎮防務不大重視?熏再加上政治黑暗,階級矛盾異常尖銳,終于在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四月?熏爆發了六鎮(武川、撫冥、懷朔、懷荒、柔玄、御夷,依次為今內蒙武川、四子王旗、固陽、河北省張北縣、內蒙海流圖、河北省赤城縣)起義?熏進而又發展為各族人民的大起義。后來?熏各族人民的大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在這次起義的打擊下,北魏政權亦很快分崩離析,時隔六年,便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北魏分為東魏、西魏后,朔州地歸東魏;東魏被北齊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朔州地歸北齊。

     

     北 齊 

    東魏時期,一直是高歡執政,公元550年,高歡病死,其子高洋廢東魏孝靜帝自立為帝,國號齊,史稱北齊,亦稱高齊。北齊建立后,于天保元年(550),改恒州為北恒州,仍轄原恒州郡縣。

    天保六年(555)遷原在內蒙和林格爾的朔州于新城(今朔城區南梵王寺村北,考古學家已經證實),正式以今朔州之地始置朔州,為區別東魏僑置朔州,稱北朔州。

    天保八年(557),北朔州徙治馬邑,從此,馬邑城為北朔州治,馬邑始稱朔州。

    為了防御突厥、柔然,天保年間,發夫180萬人筑長城,前后共筑1000余公里。據考古發掘證實,北齊遷朔州于馬邑后,將北朔州州城在原馬邑舊城址基礎上,進一步大規模地修建,現在朔城區的西、北古城城墻即是北齊時之建筑物,城周九里十三步。

    武成帝太寧中在北朔州置北道行臺,所轄郡縣有:廣安郡,治招遠,領招遠縣(州郡縣治所皆在原馬邑,今朔城區),廣寧郡(改桑干郡為廣寧郡),長寧郡,齊德郡,改神武郡為太平郡?!蹲x史方輿紀要》大同府朔州:“神武城,在州東南,后魏置神武郡于桑干水上,領尖山、樹頹二縣,后齊改郡曰太平?!?/p>

    北齊存在的27年間(550—577),北朔州成為北齊之重鎮,當高氏集團的陪都晉陽和首都鄴城相繼失陷,北齊將要滅亡之際,北朔州依然在頑強地抗擊北周。

     

    北 周

    北周取代西魏后,建德六年(577),周武帝宇文邕滅北齊,統一了中國北部,升北朔州為朔州總管府?穴地方軍事機構?雪,且“置宮及六府官”。在北周存在的24年間,朔州總管府成為北周屯戍設防的重鎮,直至北周為隋取而代之。

    據《北周地理志》介紹,北朔州升為朔州總管府,仍治馬邑城。下轄廣安郡,治招遠(原馬邑城),長寧郡,治長寧(朔州境),廣安郡領招遠、神武(有說在神池東北,考古證實,神池東北無任何遺跡,朔城區東南之神武村遺跡尚存)等四縣(另二縣不在朔州境)。長寧郡領長寧等二縣(另一縣不在朔州境)。

    據《山西通志·地理志》介紹:“按,《北周地理志》未載應州,歷代地理志、地方志,亦謂應州始建于唐末。然《北史·唐家傳》載其子唐陵‘位大都督應州刺史’,《北史·張傳》謂其父張羨‘歷應州刺史’,《北史·李景傳》稱其父李超為‘應、戎二州刺史’,據此,在西魏、北齊、北周時置有應州,則無疑,應州所轄不詳,其治所在今應縣?!睋穼嵧茰y,唐末以前之應州,很可能是誤載,或者是其他地方之應州。

     

    楊堅于公元581年二月廢周靜帝建隋,并于開皇九年(589)滅陳,完成了全國的統一。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制度,除了確立中央三?。▋仁?、門下、尚書)六部(吏、禮、兵、刑、民、工)制外,地方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吏部任免,并逐步裁減郡縣數目,把州、郡、縣三級制逐步改為州(郡)、縣兩級制。

    隋初,朔州總管府轄二郡三縣,廣安郡領招遠、神武(朔城區神武村。《讀史方輿紀要》“隋改尖山曰神武,屬朔州”)二縣,長寧郡領長寧(朔縣境)一縣。大業元年(605)廢朔州總管府。大業二年改朔州置代郡。大業三年(607)又改為馬邑郡,治鄯陽(改招遠為鄯陽),轄鄯陽、神武、云內(大同西)、開陽(開皇十九年改長寧為開陽)。其時,馬邑郡之境域,南起寧武,北至豐鎮,西起五寨、偏關,東至蔚州,恒安鎮(大同)也隸屬于馬邑郡之云內縣。

    據《遼史》載:懷仁縣“大業二年置大利縣,屬云州,改屬定襄郡?!薄渡轿魍ㄖ尽さ乩碇尽份d:“定襄郡治定襄,轄大利(懷仁大利故城)。”懷仁境內是否設過大利縣,實可疑也,據考證,大利縣在今內蒙原定襄附近。

    馬邑郡是當時隋朝防御突厥侵擾的邊陲重地,煬帝大業三年,發丁男百余萬筑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大同北),一旬而罷。大業十二年(615)八月,楊廣巡游塞北,突厥得悉,率軍10萬攻入塞內,楊廣被迫退到雁門,待各地援軍到來后,楊廣才得以解圍而去。

    隋朝末年,楊廣的暴政導致了農民大起義。其時,馬邑郡的土豪劉武周也結交了楊伏念、苑君璋、張萬歲等豪杰,暗暗準備起義。大業十三年(617)初春的一天,馬邑郡太守王仁恭照例升堂辦事,劉武周假作上前行禮,張萬歲猛然從后面殺死了王仁恭。劉武周以王仁恭頭示眾,一面開倉濟民,一面又派人和北方的突厥聯合。

    雁門守將派軍來攻,被劉軍打敗,雁門人民殺死守將響應。緊接著劉軍破樓煩(寧武西南),進據汾陽宮(寧武西南60里管涔山上,為煬帝十所行宮之一,極其豪華),大大擴展了地盤后,返回馬邑,自稱皇帝,定年號為天興,設立官職,建立政權。皇宮即在今朔城區一中西北部附近,據北關老者介紹,一中西校墻外的大土堆,人稱萬歲山,即劉武周的萬歲山,西校墻內尚有御井遺跡。

    不久,上谷(河北易縣)宋金剛率軍四千來投,劉武周便派宋與尉遲恭率軍兩萬南下,與李唐爭天下,后來被唐軍打敗。

     

    隋太原留守李淵,在晉陽起兵反隋,“不戰而據長安”,公元618年五月建唐后,逐步削平割據勢力,鎮壓了農民起義軍,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唐代的大部時間是州、縣兩級制。貞觀初分全國為十道(初為監察區),歷久成為道統州(府),州(府)統縣的三級制。取消郡級機構后,馬邑郡改為朔州,屬河東道管轄。現今朔城區的崇福寺,便是唐高宗麟德二年(665)修建的,相傳是尉遲恭監工建造(實際上麟德二年尉遲恭已去世),當時稱大寺廟,原建筑已不復存在,今崇福寺彌陀殿、觀音殿為金代建筑,其余為明代建筑。

    唐代在邊境一帶設置節度經略使(起初,只管軍政),朔州地屬河東節度使管轄,在朔州地設置有:大同軍(唐初置,后易名大武軍、神武軍、平狄軍,后又改為大同軍。故治在今朔城區馬邑村。乾符三年,徙大同軍治云中,遼重熙十三年廢大同軍)、靜邊軍(天寶四年,河東節度使王忠嗣筑城,即今右玉城)。

    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又置馬邑縣,《元和郡縣志》稱:“開元五年分鄯陽縣于州東三十里大同軍城內置馬邑縣?!边@便是唐馬邑的興建,從此,馬邑和朔州便不是同一地點了。以后提到的馬邑縣多指唐馬邑。

    玄宗天寶元年(742)朔州又改為馬邑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又改為朔州,治所鄯陽,屬縣有鄯陽、馬邑二縣。截至唐肅宗乾元元年,“郡”作為我國政區的名稱,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唐代在今平魯地區設置保大柵,會昌中年為回鶻降人所居。唐朝末年,又以雁門山、龍首山南北相呼應而起名,設置應州(今應縣東10里)。據《資治通鑒》載:晉王分云州置應州。據舊《應州志》載:“唐置金城縣,以縣升應州,以龍首、雁門二山南北呼應,故名。內附金城縣,外領渾源、河陰二縣……”據《云中郡志》載:應州城“唐天寶初節度使王忠嗣創建,李克用父子世居之。至乾符間,克用父為大同節度使,因古城廢塌移筑于天王村,距舊城八里余”。李國昌因應州故城廢壞,移筑縣城于應縣天王村南,命為金鳳城,設金城縣治,即今應縣城。其時之應州,轄金城、渾源、河陰(山陰)三縣。

    唐朝末年,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由于唐王朝和沙陀貴族的聯合鎮壓以及朱溫的叛變,雖然失敗了,但是唐王朝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終于在公元907年哀帝禪位于朱溫,國號梁,史稱后梁,始開五代之局面。

     

    五 代 

    五代初,以太原為根據地的晉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占據山西中、北部,與后梁之間的戰爭連綿不斷。同光元年(923)李存勖稱帝,建后唐,滅后梁。設在內蒙金河縣的振武軍被契丹占領,徙治于朔州。朔州置振武軍后,馬邑亦置興唐軍。李嗣源生于應州,因此,于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在應州置彰國軍。同年,于興唐軍置寰州,治所寰清縣(興唐軍、寰州、寰清縣均在朔城區西影寺村東)。

    后唐清泰三年(936)叛將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拜契丹耶律德光為父,借契丹兵滅后唐,稱帝,建后晉。以契丹有助援之功,遂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朔州、寰州、應州均在其中。一直到宋末,朔州地基本上歸遼、金統治。

      

    遼 

    石敬瑭將朔、應等州割給契丹后,遭到朝野上下的譴責,十六州軍民亦想回歸朝廷。遼太宗會同四年(941)六月,遼振武軍節度副使趙崇趕走節度使耶律畫里,以朔州附后晉。遼太宗令宣徽使裊古只帶兵圍攻朔州城。七月,后晉使臣到遼,裊古只遣其到朔州城下,勸令投降,趙崇不聽,也不納使臣,奮力堅守。裊古只急于攻城,將后晉之貢品獎給將士,城仍未破,裊古只戰死。十二月,遼兵攻破朔州,為了報仇,把朔州青壯年男子全部殺死,并以“叛”民上等戶三十戶,作為裊古只的家奴。

    據《遼史·地理志》和《遼史·兵衛志》記載,遼代全國設置五個道。這五個道分別是上京道、中京道、東京道、南京道、西京道。其中西京道設在大同,下轄大同府,大同府領七縣二州。其中只有懷仁縣(遼設懷仁,以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與晉王李克用相會于云州東城,易袍馬約為兄弟,有懷想仁人之語,故名懷仁)和云中縣西部(今右玉縣)在今朔州地。

    西京道所轄的州分為兩個級別,有縣級州,有節度州。節度州與府為同一級別。其時的應州和朔州即為節度州。

    應州彰國軍,治金城,統金城、渾源、河陰(山陰)三縣。

    朔州順義軍,治鄯陽(今朔城區),統三縣一州:鄯陽、馬邑、寧遠(五寨東北朔城區西80里);武州宣威軍,治神武(五寨縣大武州村),領神武一縣。

    遼國在我國北方稱雄210多年,實際上對我國北部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繁榮,起到了積極作用,貢獻相當之大。特別是遼統和二十二年(1004)宋、遼“澶淵之盟”后,雙方均處于相對穩定的時期,雙方均致力于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當時,朔州的商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從朔城區和懷仁的考古發掘和瓷窯遺址證明,其釉花碗、碟和刻花瓷罐等生產技術是相當不錯的,特別是黑釉瓷雞腿瓶,制作非常精致,一直沿用到近代。

    當時,遼代的建筑藝術,也有了相當高的水平,現存全國最古最大的木塔——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便是在遼道宗清寧二年(1056),由田和尚奉敕募建的。此建筑宏偉壯麗,藝術精巧,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真可謂“峻極神工”、“天下奇觀”。

    當時的朔州,地處宋、遼雙方通商交往的要路。于是遼于開泰三年(1014),專門設置轉運使,負責與北宋的貿易、稅收等工作。北宋在雄州(河北雄縣)、霸州(河北霸縣)等地,遼在朔州、新城(朔城區南)等地,分別設置榷場,進行貿易往來。北宋輸出茶、瓷器、漆器、藥、繒帛、書籍等;遼則輸出羊、馬、駱駝、鹽、皮毛等。北宋雖然禁止銅錢外流,但遼自中期以后,卻通用宋錢,可見雙方經濟往來之頻繁。

    遼統治中國北方200多年,九傳至天祚帝,被金滅亡。

      

    宋 

    趙匡胤于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廢周建宋,史稱北宋。傳至太宗,滅掉北漢,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后,北部中國尚有遼國和西夏與之對峙,宋欲乘勝攻遼,結果在幽州(北京)高梁河戰役中大敗而還。雍熙三年(986),太宗發動第二次對遼戰爭。宋軍兵分東、中、西三路,西路以潘美、楊業為正副將出兵雁門關,連克寰(馬邑)、朔、應、云(大同)諸州。但東路軍大敗,宋太宗令潘、楊護送四州吏民退還,但遼大兵壓境,由于潘美、王侁誤事,楊業兵敗陳家谷(朔城區南之陽方口),楊業連同其子延玉在內的百余人,全部壯烈而死,無一人生還。據《遼史·圣宗二》載:楊業“引兵南出朔州三十里,至狼牙村(今朔城區狼兒村),惡其名不進,左右固請,乃行。遇斜軫,伏四起,中流矢,墜馬被擒。瘡發不食,三日死?!?/p>

    雍熙北伐失敗以后,遼兵南犯不斷,宋朝君臣不思進取,只圖茍且偷安。真宗時期依然如故,直至“澶淵之盟”后,宋遼關系處于相對穩定時期,雙方使者往來不斷,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宋代的行政區劃迭有變更,但基本上是路、州(府軍)、縣三級制,全國設十五路。宣和五年(1123)預置云中府路,治云中府(大同),統云中、武(五寨北大五州村)、應、朔、蔚(蔚縣)、奉圣(新保安)、歸化(呼市)、儒(永寧縣)、媯(延慶縣)等州,合稱“山后九州”,為宋金聯盟攻遼的預置版圖。武、應、朔、蔚諸州一度歸宋,宋在朔州置朔寧府(《文獻通考·輿地考》朔州“宋宣和五年,契丹守將韓正以州來降,尋為金人所逐而取其地”)。后來因金人失約,旋為金人所取。未幾,蒙古興起,南宋寧宗時蒙古軍取金云、朔等州。南宋理宗時,蒙古約宋滅金,悉有其地。終宋之世,關外諸州,旋得旋失,久未歸屬。

     

    金 

    女真族由黑水靺鞨發展而來,長期居住在松花江、黑龍江下游一帶。北宋中后期,女真族的完顏部逐漸統一女真各部,為解除民族壓迫,完顏阿骨打舉兵抗遼,并稱帝建金。國勢漸強后,金與北宋聯合攻遼,宋宣和七年(1125),遼天祚帝于今應縣西南60里處,為金將完顏洛索擒獲,遼亡。

    遼國滅亡后,金軍背盟分兵兩路南下攻宋,西路軍由粘罕率領,經云中攻太原,十二月,金兵至朔、武之境,朔州守將孫翊率軍苦戰,終因力量懸殊,孫翊戰死,金軍再南下攻取太原。兩年后,終于在1127年,攻破宋都東京(開封),俘獲宋徽宗和宋欽宗,北宋滅亡。

    據《金史·地理志》記載,金滅北宋后,仍以大同為西京,改西京道為西京路,朔州地歸西京路所轄。其時,西京路轄二府(大同府和德興府)、七節鎮州、八刺史州、三十九縣。具體情況是:西京路設在大同,大同府轄七縣三鎮,其中只有懷仁縣和安七疃鎮(今懷仁安宿疃村)以及云中縣西部(今右玉縣)在今朔州地。西京路下轄的應州和朔州為節鎮州,與府為同一級別。應州,彰國軍節度使,治金城(今應縣),屬縣有金城、山陰(遼時的河陰縣,金大定七年更名為山陰縣,以縣城在復宿山之北得名,貞祐二年升為忠州)、渾源(貞祐二年升為渾源州)三縣。朔州,順義軍節度使,治鄯陽(今朔城區),屬縣有鄯陽、馬邑(貞祐二年升馬邑縣為固州)、廣武(今山陰縣舊廣武村,貞祐二年割廣武縣歸代州)三縣。

     

    元 

    蒙古族興起后,勢力非常強大,公元1234年滅掉金,公元1279年又滅掉南宋,形成一個強大的元蒙大帝國,統治中華大地100余年。

    元朝的中央最高行政部門是中書省,地方最高行政機構為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大都(北京)附近的河北、山西、山東地區叫“腹里”,其他地區河南、四川等設行中書省,行省之下為路、府(州)、縣。所以,元代的地方行政區劃為省、路、府(州)、縣四級制。當時,山西直屬中書省,置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把“山西”作為行政區命名始于元代,因元京師薊門之西有太行山,而山西又在太行山之西,故名。

    據《新元史·地理志》載: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西京路大同府為大同路,隸屬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管轄一領事八州。一領事是錄事司,設在大同,屬縣五,懷仁為其一,右玉為大同縣屬地。應、朔為八州中之二,應州屬縣有金城、山陰;朔州屬縣有鄯陽、馬邑。

    元朝至正末年,右丞相孛羅帖木耳駐兵大同,使其將姚樞副(姚伯顏不花)守朔州,姚因兵少城闊,不易防守,便收縮原土城西、北兩面,僅留東南一角,夯筑新城,以便守備,工程未完,姚棄城逃走,元朝也很快滅亡。

     

    明 

    元末農民大起義時,朱元璋原為紅巾軍郭子興部下,后成為一支獨立力量。在其占領南京后,利用劉福通與元軍作戰的機會,逐漸強大起來。1368年正月,建都于南京,國號明。八月,明軍占領大都(北京),元亡。

    明朝承襲元朝的行省制度,改元朝的中書省為直隸,其他仍為行中書省,簡稱“省”。每省設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權獨立而分別隸屬于中央。山西布政使司轄五府、三直隸州、七十七縣。山西按察使司分設四道,兼察諸府州。山西都指揮使司,增置行都指揮使,管轄所有衛所。

    其時,大同府轄大同、懷仁二縣和渾源、應(省金城縣,只領山陰)、朔(省鄯陽縣,只領馬邑)、蔚(只領廣靈、靈丘)四州。

    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分守冀北道,駐大同府,嘉靖二十一年(1542)冀北道移駐朔州,設總督衙門一員,置分守兵備道一員,并于朔州城內建造總督制府、兵備道署。嘉靖二十七年(1548)冀北道移駐陽和(陽高縣)。

    明推翻元以后,元順帝逃往漠北。后來蒙古貴族由于內部分裂,分成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三部之間互相廝殺,同時不斷侵擾明朝北部邊境。明成祖遷都北京后,把北方作為防御重心,大規模地增修長城,在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大體沿長城一線,依次建立了遼東、大同、太原、寧夏、甘肅等九邊。九邊之前設許多衛駐軍屯田為外圍,九邊之后置居庸、紫荊、倒馬內三關和雁門、寧武、偏頭外三關。這樣,沿內外長城構成了城堡相連、烽臺相望的防御體系。

    明長城分為南北(內外)兩線,外長城在朔州境內有:右玉縣長城,東自破虎堡界起,西南抵樓溝,共長178里。平魯縣長城,北起稅家窯,南至老牛坡,共長約150里。內長城自朔城區利民堡北界東達雁門關北新廣武,約長230里。

    山西都指揮使司,置行都指揮使,設在大同。大同為九邊之一,亦稱大同鎮,初領26衛,后調整為14衛3所。在朔州境內有:朔州衛(早在洪武元年即開設)、平虜衛(明成化十七年置,治大同,嘉靖中遷到今平魯城)、威遠衛(今右玉威遠堡)、右玉林衛(洪武二十五年置定邊衛于今右玉城鎮,永樂元年廢,七年徙大同右衛來治,正統十四年又徙邊外玉林衛同治,稱右玉林衛)和井坪、馬邑、山陰三個所。衛所是軍事編制,5600人為一衛,設指揮使,1120人為一所,設千戶。

    大同鎮為便于防衛,將防衛區劃為新平路、東路、北東路、北西路、中路、威遠路、西路和井坪路。其中,西路轄平魯、迎恩、敗虎、阻虎四城堡;井坪路轄井坪、乃河、滅虎、將軍會、朔州、馬邑、山陰、應州、懷仁、西安等10城堡。

    為了防御方便,明朝把筑城池建營堡也作為一項重要的軍事設施。

    洪武元年(1368),鄭遇春奉命開設朔州衛衙門,在元末筑城的基礎上,繼續增筑城墻,用磚碹四門。洪武二十年,磚包城墻竣工,城墻周長3768米,城高12米,城門四個,東稱文德門,西稱武定門,南稱承恩門,北稱鎮塞門,外連吊橋,各樹危樓。萬歷年間又疏池筑護城墻,池外修馬駿墻。

    始建于唐末的金城縣治所,明以前規模較大,洪武八年(1375),應州知州陳立誠將城北、城西兩面城墻內移縮建,周長3120米,城高三丈2尺,垛高6尺,墻厚兩丈,外用磚包,墻外有護城河,設三個城門(東稱暢河門,西稱懷成門,南稱宣陽門),角樓四座,以后又經數次增修。

    始建于遼代的山陰城,明朝多次重修,城墻由原高7米,增至13米,周長2020米,并用磚包。城門有三:東稱永泰門,西稱靖遠門,南稱宿峰門。

    平魯城在明代前無城墻,明代幾經修建和增修,萬歷三年(1575)竣工,城墻磚包,周長3140米,高12米,筑有三門(東稱東作門,西稱西成門,南稱南訛門),各門建樓,外筑月城。

    懷仁城是一座古城,明洪武十六年(1383)舊城增筑,永樂年間重修,周三里零六步,高三丈,署東西二門。嘉靖年間和隆慶年間增修,萬歷年間磚石包修。增開為三門:東稱保泰門,西稱西寧門,南稱柔遠門。

    右玉城古稱善無,秦代本已筑城,后因戰亂荒廢。唐天寶年間筑靜邊軍城,洪武二十六年(1393)設置定邊衛,重新筑城。永樂七年(1409)筑完,嘉靖年間重修,萬歷年間磚包。周9里8分,高連女墻4丈2尺,寬3丈5尺。城門有四:東稱陽和門,西稱懷來門,南稱永寧門,北稱鎮遠門。

    正統三年(1438)設威遠衛筑城,嘉靖二十八年(1549)重修,嘉靖三十九年分設威遠路,轄城5堡,萬歷三年(1575)磚包四門。

    在筑城池的同時,各州縣也建營堡。只朔州衛便筑起營堡42座?,F今各區縣境內的堡子大都是明朝時期建起來的。在所建的營堡中,特別是控制雁門關的廣武營(山陰境內)和通內蒙的殺胡堡(清代改稱殺虎堡,右玉城北)以及朔城區西部38公里的利民堡(全國只有重慶和利民堡是石頭城),更是當時影響十分重大的營堡。

    嘉靖三十一年(1552)正月,蒙古韃靼貴族俺答進犯大同,從宏賜堡(大同城北30里)進入懷仁川,明朝指揮僉事王恭兵敗陣亡。農歷八月,俺答兵再次進犯大同,掠奪朔州、應州、山陰、馬邑,明朝取消馬市。

    嘉靖三十六年(1557)二月,俺答兵又進犯大同。九月,俺答子辛愛帶兵進犯應州、朔州,毀掉明朝營堡70多座。十一月圍攻右玉林衛城,城內守將王德戰死,在家休息的武將尚表組織軍民抵抗,在孤城無援的情況下,以少勝多,堅持守城達八個月之久。韃靼軍攻城不下,又見明朝援軍要來,遂解除圍城兵,從殺虎口撤退而去。

    崇禎十七年(1644)二月中旬,李自成率農民軍攻破寧武關,兵臨朔州城下,朔州兵道亓之偉擁兵自守,被城內起義軍民殺死,投尸城下,知州黃邛投降,歡迎農民軍入城。義軍入城后,殺了些頑固不化的明朝官吏,對老百姓秋毫無犯。休整數日后,二月二十二日晚,義軍由朔州出發,路經馬邑時繞城而過,又經山陰岱岳、懷仁,同時攻克應州。三月初一,兵臨大同,大同總兵姜瓖投降,農民軍在大同休整六天后直抵北京,推翻明王朝。

     

     

    清  

    順治元年(1644)清軍入關,經由北京、大同攻占朔州之后,推行高壓政策,朔州軍民忍無可忍,醞釀反抗。順治五年(1648)十二月,大同總兵姜瓖反清,應州等地紛紛響應。姜派周世德夜襲井坪,清井坪參將佟國仕抵抗,在巷戰中戰死,井坪遂被占領。山陰殺典史施幫舉義,右玉殺彭有得家屬舉義。姜派將姚舉攻朔州。朔州守備張楹也有反清之意,兵道宋子玉將張下獄。中軍康某帶刀入衙,宋疑康反,奪刀殺死康某,康子聞訊率眾奔進衙署。宋見狀自刎而死。知州王家珍因民憤極大,故被刀穿胸骨,拉到大街,碎剮而死。眾人便從獄中放出張楹,奉為總兵,殺死通判楊逵,然后打開城門,迎接姚舉入城。

    順治六年(1649)清軍在進攻大同的同時,遣將滿達海、瓦克達進攻朔州,朔州軍民浴血奮戰,誓死抵抗,終因力量懸殊,清軍以猛烈的炮火,轟塌北城墻45丈、大小城樓三座、火燒南門城樓和西南角樓,攻入城內,州城人民慘遭血洗。據雍正《朔州志》載:“王師致討,大兵臨城,玉石俱焚,家破人亡,子女被掠,蕩然一空,真可哀也?!?/p>

    清廷統一全國后,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將全國分為十八行?。ㄇ迥槎。?,各省設巡撫和總督,巡撫每省一人,總督位于巡撫之上,一省或二、三省一人,督撫皆由皇帝直接任免,省下設府、州、縣。

    清初,朔州地完全屬山西省大同府。雍正三年(1725)增設朔平府,并廢除明代衛所,改右玉林衛為右玉縣,平魯衛(清初改平虜衛為平魯衛)為平魯縣,朔州衛為朔州。朔平府治所右玉縣,轄四縣一州一廳:右玉縣、左云縣、平魯縣、朔州、馬邑縣、寧遠廳(光緒十年寧遠廳改隸歸綏道)。嘉慶元年(1796)撤馬邑縣為鄉并入朔州。懷仁縣、山陰縣、應州仍屬大同府。

    康熙十年(1671)置“分守雁平道(監察區),駐代州,管轄大(大同)、寧(寧武)、朔(朔平)三府,忻、代、保(保德)三州”。清末廢。

    清代對朔州境內幾乎所有的寺廟和古建筑進行全面修治或重建。在朔州,擴建并修治崇福寺,重建原城內東、西、南、北大街交匯處的文魁閣(又稱文昌閣,俗稱閣兒洞)。重修城內北大街的鐘樓,修治城內的文廟、關圣廟、城隍廟、馬王廟等,并且興建朔州城內東大街的鄂國公廟(今文化館),先興建又遷建的文昌祠(東大街西端路北原明總督制府舊址),還興建東關道北的先農壇等。特別是始建于乾隆三年(1788)的吉莊大王廟,主殿三間,內塑有大大王、二大王、三大王像,主殿西側廂房三間為龍王殿,正面塑有龍王像,兩側繪有興云施雨圖;東側廂房三間為娘娘殿,正面塑有娘娘及侍女像,西側繪有壁畫。院東南角鐘樓,后來有鑄造鐵鐘一口,為朔城區保存下來的唯一大王廟??上Ы陙?,又被完全拆毀。

    在應州,截至清朝末年,僅城內就有各種寺廟37座,有城樓3座和大小牌樓、坊27座(民國以來多數毀壞),在現存的古建筑佛宮寺、凈土寺、文殊寺、殊海寺中,清代都曾重修,特別是對佛宮寺,康熙、雍正年間,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殿宇崢嶸,門樓高聳,前后相配,足稱巨觀”(《應州志》)。

    右玉的寶寧寺,康熙年間進行了重修。武圣廟樂樓,乾隆年間重修,其余的廟宇、橋梁等清朝也加以整修。

    山陰、懷仁、平魯的寺廟和古建筑也幾乎進行了全面的整修或重建。

    光緒四年(1878)正月初九,早有準備的朔州大涂皋農民熊六(名振德)正式起義,設官分職,招兵買馬,出擊陽方口把總衙門,打散官兵,轟動附近州縣,農歷二月義軍壯大到3000多人。清廷派駐岱岳的都司葛清泰率兵在朔知州姚官澄的協助下,分兵兩路進剿白泉村,熊六率眾奮力抵抗,從黎明激戰到當天下午,義軍慘遭失敗,熊六被俘,英勇就義。

    光緒二十六年(1900),應州義和團設壇習拳,活動于杏寨、赤堡、大北頭一帶,五月三十日,毀城內教堂,殺死教徒3人,瑞典傳教士甘牧師逃往朔州時被殺。朔州的義和團焚毀天主教堂5處,東窊教堂張神父亦被殺。九月四日,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由北京逃往太原時,于晚間路過朔州東境,燈籠火把齊明,百姓稱之為“過紅燈”。

    光緒二十七年,辛丑和局既成,朔州童子考試奉令將武童考試裁撤,文童州考,移往寧武舉行。清政府給八國聯軍賠款4.5億兩(白銀),山西攤派116萬3千兩,巡撫岑春煊再增250萬兩,朔平府捐款9000兩,科派朔州5000兩。

    宣統三年(1911)十月十日武昌起義成功。十月二十九日山西同盟會領導的太原新軍發動起義,占領太原,成立新政府,公推閻錫山為大都督。影響所及,在同盟會大同支部會員常育、常法的策動下,應州龍泉村人孫本然在小石口發動六十多人舉行武裝起義,占據小石口,屢敗清兵。大同總兵率清軍攻破小石口,二常與孫本然當場犧牲。清政府大同總兵王德勝為了增防,于十一月七日派人押解步槍送雁門關。大同同盟會員李德懋聞訊后,派高寶英等25人在岱岳鎮將押解的槍支全部繳獲,王德勝又派兵兩哨追至應州,將高寶英等包圍,殺害19人,擄去3人,解回大同殺害。

    是年冬天,續桐溪率領的“忻代寧公團”攻占應州。太原革命軍政府委派陸近禮來朔州任知事,清朝統治結束,新政府建立。陸上任布告的年號為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中華民國建立,改用陽歷,全國廢府、州、廳為省、縣兩級制,朔州各縣直屬山西省。是年,山西省決定馬邑復置為縣,委陳廷璋為縣知事。馬邑縣包括18遠村(在朔縣西,有今神池縣的九姑村、龍泉村、項家溝、南莊、陽明溝、馬蘭峪、柴家、前窯子、大羊泉和朔縣的碓臼溝、勒馬溝、東莊、東窳、蓬卜峪、井溝、口前、王莊、雙化嶺)在內,共轄91村(包括山陰縣的河曲堡、蘆嶺、羅莊、內河、大羊村、小羊村、下寨、東鄯河、西寺院、西鄯河、豆莊、察罕鋪、陸莊、山陰莊、羊十二莊、舊廣武、油坊村)。

    1914年,省縣兩級制改為省、道、縣三級制,朔州各縣均屬山西省雁門道(治大同)。是年,山西省又決定將馬邑縣復并入朔縣。1927年,撤銷道一級政區,朔州各縣又直屬山西省。

    1937年9月13日,日軍侵占大同,9月14日又侵占懷仁。9月28日,日軍從岱岳和井坪兩路進犯朔縣城,朔縣守城軍民奮起抵抗,終因力量懸殊,縣城淪陷,縣長郭同仁守土捐軀。日軍屠城三日,殺害無辜百姓四千余人,制造了駭人聽聞的“九·二八”屠城慘案。10月,八路軍一二O師派饒興率10余人到達朔縣西山一帶,首先在利民堡成立“神朔抗日委員會”,并于年底組建游擊隊,開展抗日武裝斗爭。11月,閻錫山委任劉維周?穴字小勸?雪為朔縣縣長,康世恩(共產黨員)為秘書,組成縣城淪陷后的國民黨縣政府。所以,進入抗日戰爭時期,朔州地區有三種不同的轄屬關系。

    日偽行政區劃:1937年10月,日軍在大同成立偽“晉北自治政府”,歸張家口偽“蒙疆聯合委員會”管轄,下統雁北13縣,山陰縣治所遷到岱岳鎮。1939年9月,偽“蒙疆聯合委員會”改為偽“蒙古自治邦政府”后,偽“晉北自治政府”改為偽“晉北政廳”。1943年1月,“晉北政廳”改為偽“大同省公署”,隸屬偽“蒙古自治邦政府”。

    國民黨行政區劃:1937年9月至1939年12月,朔州為山西省第一行政區和第二行政區。第一行政區治所五臺,屬縣十七,在朔州地區有應縣、山陰、懷仁三縣。第二行政區治所岢嵐,屬縣十三,在朔州地區有朔縣、平魯、右玉三縣。

    1939年底,閻錫山發動“晉西事變”,形勢逼迫中共不得不采取軍事行動。12月25日,中共晉綏邊地委在右、山、懷縣吳辛寨村召開緊急會議,決定28日夜晚統一行動。是夜,一舉摧毀了各縣的閻錫山縣政府和地方武裝。事后,中央從抗日大局出發,決定晉西南的新軍撤到晉西北。1940年初,八路軍和晉西南區黨委也撤到晉西北。經雙方商談,以汾(陽)離(石)公路為界劃定雙方的“吃糧區”,路南為晉綏軍的駐防區,路北為八路軍和新軍的駐防區。從此,閻錫山的軍隊和政府人員全部撤離晉西北,結束了兩種政權并存的局面。

    共產黨領導下人民政權的行政區劃,以北同蒲鐵路為界,鐵路以東屬晉察冀地區,稱東雁北,鐵路以西屬晉綏地區,稱西雁北。

    東雁北:1937年底屬晉東北十八縣政治主任公署,1938年6月改為晉東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0年2月成立第二專員公署,歸晉察冀北岳區管轄。其所轄范圍,在朔州地區有應縣、山陰東部和一部分懷仁地區。

    西雁北:1937年冬屬晉西北根據地,1940年建立晉西北民主政權。1941年8月改為晉西北行政公署,1943年11月,改為晉綏邊區行政公署,歸晉綏邊區管轄。其所轄范圍,在朔州地區有朔縣、平魯、懷仁、右玉等縣。

    在抗日戰爭期間,為了適應斗爭的需要,各相鄰縣敵人不常到的村莊劃片立縣,成立聯合抗日政府。如1938年4月—1940年10月的右、山、懷(右玉、山陰、懷仁)縣,以及與山陰有關聯的應山、代山、山朔、山懷應縣。再如1938年8月—1940年10月的左右涼(左云、右玉、涼城)縣以及與右玉關聯的右南(朔縣、山陰、右玉)右平(右玉、平魯)縣。還有1939年2月成立的大懷左(大同、懷仁、左云)縣,1939年成立的清平(清水河、平魯)縣等。

    日軍投降后,蔣介石、閻錫山、日偽軍秘密勾結,竊奪抗戰勝利果實,朔州市所轄六縣(區),就有朔縣、應縣、懷仁、岱岳鎮(縣所在地)等四座縣城被閻軍搶占,右玉縣一度被傅作義軍隊占領。

    解放戰爭時期,朔州地區起初仍以同蒲鐵路為界,鐵路以東稱東雁北,鐵路以西稱西雁北。當時有兩種不同的轄屬關系。

    國民黨政權在雁北設置山西省政府大同行政公署,管轄第八、十、十一專署,東雁北屬第十專署,西雁北屬第十一專署。

    共產黨政權在1945年9月到1946年8月,同蒲鐵路以東先后屬冀晉五地委和一地委領導,同蒲鐵路以西屬晉綏邊區五地委領導。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了全面內戰,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開始。為了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我晉綏、晉察冀兩軍區主力部隊,在地方軍和民兵的密切配合下,發動了有名的晉北戰役。在歷時兩個多月的戰斗中,陸續解放了朔縣(6月17日解放)、寧武、山陰(6月24日解放)、懷仁(8月2日首次解放)、五臺等9縣城及忻州、大同的大部分村鎮,控制了黃寨以北至大同附近600余里的鐵路交通線,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閻軍被困在大同、應縣、忻州等幾個孤立的據點中。

    是年冬天,因戰爭的需要,動員人民將朔縣等縣城的城墻拆毀。

    1947年11月13日,中共綏蒙區黨委在朔縣神頭召開晉綏雁北地區各縣土改工作會議。會后組織大批干部分赴各縣進行土改,在“群眾要怎么辦就怎么辦”的口號下,擴大打擊面,侵犯了中農利益,亂斗、亂打,打死人的問題很嚴重,不少縣級領導干部被撤職。

    1948年1月,中共綏蒙區黨委在朔縣召開會議,對雁北各縣土改中出現的“左”的錯誤做了研究,貫徹中央“糾偏”指示,使土改工作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3月23日,晉察冀和晉綏野戰軍合力解放了右玉縣。

    4月6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及中央機關離開興縣蔡家崖,經神池、朔縣、山陰縣,在新廣武兵站午飯午休,然后越過雁門關抵達代縣,再東進西柏坡。吳玉章、董必武在山陰舊廣武停留了一夜。

    5月25日,解放軍攻占應縣。5月26日,解放軍解放了懷仁縣。至此,朔州地區全部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解放戰爭進入全勝階段。在山西省基本上解放后,被戰爭分割的東西兩個雁北及地專機構統一起來已十分必要。為此,按照晉綏中央分局決定:1949年5月,原晉綏邊區西雁北地委、專署一級機構宣布撤銷,機關干部調新區工作,并組成山陰中心縣,作為東西雁北合并前的過渡機構,管轄山陰、平魯、朔縣、左云、右玉、懷仁、大同各縣。中心縣縣委書記李敏(黨洪恩),縣長張鵬舉。6月和8月,相繼有兩批干部、戰士約1400余人,先后由原地委書記李登瀛和中心縣縣長李敏帶領,南下開赴四川、甘肅等省新解放區。8月下旬,中心縣在完成所肩負的使命之后,根據形勢需要奉命撤銷。9月6日,東西雁北正式合并,劃歸察哈爾省雁北專署,屬縣有廣靈、靈丘、渾源、應縣、山陰、大同(縣)、懷仁、陽高、朔縣、平魯、右玉、左云。繁峙劃歸忻縣地區。

    10月1日下午三時,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朔州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熱烈慶祝新中國的誕生。

    1951年,朔縣將下面高(五區)、下木角(四區)、井坪(二區)三個區所轄的193個自然村劃歸平魯縣,平魯縣治所由平魯城遷到井坪。1952年察哈爾省撤銷,雁北專區重歸山西省,天鎮縣劃歸雁北專署。1954年7月,大同縣與懷仁縣合并為大仁縣。1958年,雁北專區與忻縣專區合并為晉北專區,原雁北專區各縣合并為六個縣:陽高(含天鎮)、渾源、靈丘(含廣靈)、左云(含右玉)、山陰(含應縣)、朔縣(含平魯)。1962年又恢復雁北專區及原來各縣,朔州各區縣均屬雁北專區。1971年雁北專區改為雁北地區,右玉縣治所遷到梁家油坊。

    1988年3月24日,經國務院批準成立朔州市,為省轄地級市,管轄朔城區(原朔縣)、平魯區(原平魯縣)和山陰縣,市政府駐朔城區。1989年1月1日,朔州市正式建立。1993年7月10日雁北地區撤銷,地市合并,原雁北地區的懷仁、應縣、右玉三縣劃歸朔州市,實行市管縣,朔州市轄朔城區、平魯區、山陰縣、懷仁縣、應縣、右玉縣,共轄二區四縣。

    截至2001年3月,全市共有18個鎮,51個鄉,4個街道辦事處,1613個村民委員會,88個居民委員會。2000年總人口為145.21萬人。

    朔城區轄2個鎮(神頭鎮、利民鎮),9個鄉(下團堡、小平易、張蔡莊、窯子頭、沙塄河、賈莊、滋潤、福善莊、南榆林),4個街道辦事處(南城、北城、神頭、北旺莊),301個村民委員會,325個自然村,37個居民委員會,共有369955人。

    平魯區轄2個鎮(井坪、鳳凰城),11個鄉(白堂、下水頭、下木角、雙碾、阻虎、高石莊、西水界、向陽堡、下面高、陶村、榆嶺),12個居民委員會,352個村民委員會,438個自然村,其有187901人。

    山陰縣轄3個鎮(玉井、北周莊、古城),10個鄉(岱岳、吳馬營、馬營、下剌叭、合盛堡、安榮、薛,后所、張家莊、馬營莊),256個村民委員會,263個自然村,4個居民委員會,共有214432人。

    懷仁縣轄4個鎮(云中、吳家窯、金沙灘、毛家皂),6個鄉(何家堡、新家園、親和、海北頭、馬辛莊、河頭),162個村民委員會,15個居民委員會,162個自然村,共有249988人。

    應縣轄3個鎮(金城、南河種、下社),9個鄉(鎮子梁、義井、臧寨、大黃巍、杏寨、下馬峪、南泉、大臨河、白馬石),298個村民委員會,10個居民委員會,377個自然村,共有266552人。

    右玉縣轄4個鎮(新城、右衛、威遠、元堡子),6個鄉(牛心堡、白頭里、高家堡、丁家窯、楊千河、李達窯),244個村民委員會,347個自然村,10個居民委員會,共有102631人。

     

     

     

    附:六區縣建置沿革 

     

    朔城區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熏蒙恬率軍北擊匈奴,在此筑土城養馬,所筑之城稱馬邑(今朔城區,包括古城墻在內),不久置馬邑縣,屬雁門郡。

    西漢襲秦制,置馬邑縣,仍屬雁門郡。新朝王莽改馬邑縣為章昭縣。東漢初恢復馬邑縣。東漢末年,郡縣荒廢。三國、西晉俱稱馬邑縣。永嘉六年(312)馬邑地屬拓跋猗盧所建的代國。十六國時期,馬邑先屬前秦,不久歸后燕。北魏初,馬邑為畿內陸。太和十八年(494)后,馬邑隸屬恒州。

    北齊天保六年(555),遷原在內蒙和林格爾的朔州于新城(梵王寺村北)。天保八年(557)朔州治所移入馬邑故城。同時置廣安郡和招遠縣,治所均在朔州。北周建德六年(577)滅掉北齊,升朔州為總管府。

    隋初,朔州總管府轄二郡三縣,廣安郡領招遠、神武(神武村)二縣,長寧郡領長寧一縣,不久罷總管府。開皇末年,朔州只轄招遠、神武二縣。大業三年(607)罷朔州為馬邑郡,轄鄯陽(改招遠為鄯陽)、神武、云內、開陽四縣。

    唐代改郡為州,朔州領有鄯陽、常寧二縣。開元五年(717)于鄯陽城東三十里的大同軍城另置馬邑縣,隸屬于朔州。天寶元年(742),朔州改為馬邑郡,乾元元年(758)又改馬邑郡為朔州,領鄯陽、馬邑二縣。

    五代后唐初,朔州置振武軍,馬邑置興唐軍。天成元年(926),于興唐軍置寰州,治所寰清縣(西影寺東),后晉天福元年(936),將朔州、寰州在內的十六個州割讓給契丹。

    遼代朔州屬西京道所轄,統和年間,升朔州為順義軍,領鄯陽、馬邑、寧遠三縣。宋宣和五年(1123)金曾將朔州歸宋,改為朔寧府。金天會三年(1125)又為金國占領,朔州歸西京路所轄,在朔州置順義軍節度使,治鄯陽,屬縣有鄯陽、馬邑二縣。貞祐二年(1214)又升馬邑縣為固州。

    元代朔州仍領鄯陽、馬邑二縣。

    明代朔州屬大同府所轄,鄯陽縣撤銷,朔州只領馬邑一縣。嘉靖二十一年(1542)冀北道由大同移駐朔州。嘉靖二十七年(1548),冀北道移駐陽和。

    清代,朔州初屬大同府,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朔州和馬邑屬朔平府。嘉慶元年(1796),馬邑撤縣為鄉并入朔州。

    民國元年(1912)改朔州為朔縣,屬山西省,馬邑復置為縣。1914年設雁門道治大同,朔縣隸雁門道,馬邑縣又并入朔縣。1927年廢道,朔縣直屬山西省政府。

    1946年朔縣解放,屬晉綏邊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朔縣隸屬察哈爾省。1952年,朔縣隸屬山西省雁北專區。1958年9月,朔縣、平魯合并稱朔縣,屬山西省晉北專區。1961年4月朔平分縣后,朔縣仍屬雁北專區。

    1989年1月,朔州市成立,朔縣改為朔城區,屬朔州市至今。

     

    平魯區 

    西漢置中陵縣(故治在今右玉縣威遠西南8里),王莽改稱遮害,東漢復稱中陵縣。北魏為畿內陸,北齊、北周為朔州地。隋為鄯陽縣地。唐設保大柵(有的學者懷疑保大柵在陜西鳳翔縣),會昌中為回鶻降人所居。元為鄯陽、寧遠二縣地。明置平虜衛于大同城,嘉靖中平虜衛徙治老軍營(平魯城)。清初,改平虜衛為平魯衛。清雍正三年(1725),改為平魯縣,屬朔平府。

    1914年,平魯縣隸屬山西省雁門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谷諔馉幤陂g,曾與鄰縣劃片分治,屬晉綏邊區。1945年8月,隨著抗日戰爭勝利全縣解放,恢復平魯縣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平魯縣隸屬察哈爾省。1951年,平魯縣由平魯城遷治井坪鎮。1952年平魯縣隸屬山西省雁北專區。1958年9月朔縣、平魯合并為朔縣。1961年4月朔平分縣后,平魯仍屬山西省雁北專區。1989年1月,朔州市成立,平魯縣改為平魯區,歸屬朔州市。

     

    山陰縣 

    漢置汪陶縣,屬雁門郡。晉永嘉后縣廢。北魏為畿內陸,置桑干郡治桑干(朔城區西影寺村),孝文遷洛后,屬恒州。北齊改桑干郡為廣寧郡,北周廢。隋為馬邑郡神武縣(朔城區神武村)地。唐初屬朔州馬邑縣地,后為應州金城縣地。五代隸寰州。遼初置河陰縣(因在桑干河之陰得名,故治在今山陰故驛村北),屬朔州,清寧中改屬應州。金大定七年(1167)改名山陰縣(因在復宿山之北,故名,即今山陰城),屬應州。貞祐二年(1214)升為忠州。屬西京路大同府。元初改忠州為山陰縣,至元年間并入金城縣,不久又復置山陰縣,屬應州。明為山陰縣,屬大同府應州轄。清為山陰縣,屬大同府。

    民國初,山陰縣屬雁門道,后道廢,直屬山西省。1937年治所移今岱岳鎮??谷諔馉幤陂g,北同蒲鐵路東屬晉察冀邊區,路西屬晉綏邊區。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山陰縣隸屬察哈爾省雁北專署。1952年改屬山西省雁北專署。1958年9月與應縣合并,縣政府駐岱岳鎮。1959年8月兩縣分治,仍歸雁北專署所轄。1989年1月歸朔州市。

     

    懷仁縣 

    秦置班氏縣,屬代郡。西漢仍為班氏縣,新莽改為班副縣。東漢復為班氏縣,東漢末年縣廢。三國時地屬曹魏平城縣。隋屬馬邑郡云內縣(開皇二年置,在大同市西)。唐為云中縣地,五代因之。

    遼代始置懷仁縣(因先前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曾與晉王李克用相會于云州東城,易袍馬約為兄弟,有懷想仁人之語,故名懷仁),屬大同府。金貞祐二年(1214)升為云州,屬西京路大同府,明、清均為懷仁縣,隸屬大同府。

    民國初,懷仁縣屬雁門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1937年日軍侵占懷仁,1938年懷仁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晉綏邊區。1948年5月全縣解放,屬晉綏五專署,同年12月,改屬雁北專署。1949年5月屬山陰中心縣,9月劃歸察哈爾省雁北專署。

    1952年12月,懷仁縣歸屬山西省雁北專署。1954年7月,大同縣、懷仁縣合并為大仁縣,屬雁北專區。1958年10月,大仁縣并入大同市郊區,屬大同市。1960年1月,析大同市郊區置懷仁區,屬大同市。1964年12月,復置懷仁縣。1965年5月復歸雁北地區。1993年7月劃歸朔州市。

     

    應 縣 

    漢置劇陽、繁縣,新莽改劇陽為鄯陽,改繁為當要。東漢復為劇陽、繁。東漢末年縣廢。西晉永嘉后繁遷入關內,其地入代。北魏復置繁郡(東古城),縣西境為桑干郡地。北齊屬繁郡,隋為馬邑郡神武縣地。唐為朔州馬邑縣地。唐朝末年,以雁門山、龍首山南北呼應而得名,設置應州。乾符元年(874),李國昌為大同節度使時,因應州故城廢壞,始移筑縣城于應縣天王村南,命為金鳳城,設金城縣治,即今應縣城。其時之應州,轄金城、渾源、河陰三縣。五代后唐天成元年(926),在應州置彰國軍節度使。

    后唐清泰三年(936)應州入遼。遼時,應州屬西京道。仍置彰國軍節度使,領金城、渾源、河陰(山陰)三縣。金代,應州屬西京路,仍置彰國軍節度使,治金城,屬縣有金城、山陰(金大定七年更名為山陰縣,貞祐二年升為忠州)、渾源(貞祐二年升為渾源州)三縣。元時,應州屬大同路,領金城、山陰二縣。明時,金城縣并入應州,只領山陰一縣。清代,應州屬大同府。雍正八年(1730)山陰直屬大同府后,應州不再領縣。

    民國元年改應州為應縣,屬雁門道,后道廢直屬山西省。1948年5月應縣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察哈爾省。1952年屬山西省雁北專區。1958年9月,應縣與山陰縣合并,縣政府駐岱岳。1959年與山陰分治。1993年7月應縣劃歸朔州市。

     

    右玉縣 

    戰國時期為雁門郡治所。秦置善無縣,為雁門郡治所。西漢時善無縣仍為雁門郡治所,境內又增設中陵縣和沃陽縣。新莽改雁門郡為填狄郡,改善無為陰館。東漢復為雁門郡善無縣。

    建武二十七年(51)雁門郡南徙,又為定襄郡治所。建安二十年(215),定襄郡所領5縣合并為定襄縣,屬新興郡。北魏時復置善無縣,屬畿內之地。孝文遷洛后,境內又置善無郡,轄善無、沃陽二縣,隸屬恒州。北齊曾在威遠堡附近置威遠縣,北周廢,為北朔州之地。隋為馬邑郡地。唐為云州云中縣地,天寶中置靜邊軍。遼金皆為云中縣地。元為大同縣地。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定邊衛,永樂元年(1403)廢,永樂七年,為大同右衛治所,正統十四年(1449)將邊外玉林衛并入,改稱右玉林衛,又于其南置威遠衛。清雍正三年(1725)撤衛為右玉縣,同時置朔平府,府縣同治右玉城。

    民國初,廢府存縣,屬雁門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谷諔馉帯⒔夥艖馉帟r期,均為革命根據地。1948年5月右玉全縣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察哈爾省雁北專署,1952年劃歸山西省雁北專署。1958年,與左云縣合并為左云縣,屬晉北專區。1961年分縣后恢復右玉縣。1972年11月縣領導機關移駐梁家油坊。1993年7月劃歸朔州市。

     

     

    主要參考書目 

    《二十五史》,《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

    《二十五史補編》,《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

    《資治通鑒》,(宋)司馬光著

    《續資治通鑒》,(清)畢沅著

    《春秋左傳注》,楊伯峻注

    《春秋輿圖》,(清)顧棟高撰

    《水經注》,(北魏)酈道元著

    《通典》,(唐)杜佑撰

    《元和郡縣志》,(唐)李吉甫撰

    《太平寰宇記》,(宋)樂史撰

    《輿地廣記》,(宋)歐陽撰

    《元豐九域志》,(宋)王存撰

    《文獻通考》,(元)馬端臨撰

    《續文獻通考》,清乾隆年間官修

    《永樂大典》,1960年中華書局出版

    《明一統志》,(明)李賢等撰

    《嘉慶一統志》,(清)穆彰阿主修

    《讀史方輿紀要》,(清)顧祖禹輯著

    《歷代地理志韻編今釋》,(清)李兆洛編

    《北周地理志》,王仲葷著(1980年中華書局出版)

    《唐會要》,(宋)王溥撰

    《五代會要》,(宋)王溥撰

    《明會要》,(清)龍文彬纂

    《山西郡縣釋名》,(明)郭子章撰

    《山西通志》,(清)覺羅石麟修

    《山西通志》,(清)曾國荃、張煦等修

    《山右石刻叢編》,(清)胡聘之編

    《中國通史講稿》(上),張傳璽

    《中國通史講稿》(中),李培浩

    《山西歷史地名錄》,劉緯毅編,郝樹侯校

    《山西歷史地名通檢》,劉緯毅編著

    《晉學初集》,李元慶著

    《山西懷仁日中城即漢劇陽城代公新平城考》,支配勇、 雷云貴等撰

    《泥河灣研究論文選遍》,衛奇、謝飛編

    《朔平府志》

    《朔州志》

    新出版的《山西通志·地理志》和朔州各縣縣志

    《大同歷史文化叢書》,大同市三晉文化研究會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大屁股流白浆XXXX| 老湿机69福利区18禁网站| 色一情一乱一伦麻豆| 人妻人人澡人人添人人爽| a级黑人大硬长爽猛出猛进| 色8激情欧美成人久久综合电影|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2020|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国产日韩av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片不卡无码| 三级网站视频在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东京热TOKYO综合久久精品| 欧美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日韩精品在线| 唐人社视频呦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色天天久久综合图片|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少妇人妻vs中文字幕| 97在线精品视频免费| 日日噜噜夜夜爽爽| 日本高清在线观看WWW色| 国产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 久久精品国产蜜臀av| 国产宅男宅女精品A片在线观看| 国内大量揄拍人妻精品視頻 | 深夜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老熟妇乱子伦牲交视频| 欧美丰满熟妇BBB久久久|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网不卡| 欧美人与动人物牲交免费观看久久| 中文字幕人妻精品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 |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看|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网站 | 亚洲欧美自偷自拍视频图片|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试看| 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