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 今,化驗單比較讓人易于理解,在所有結果后面會附上參考范圍(所以本文不會重復那些隨處可見的數據),指標是否異常會用一個小箭頭標示出來。但這并不意味 著所有人都能讀懂一張化驗單,因為絕大多數人在拿到化驗單的第一時間,都把精力耗在數箭頭上了。血液由血細胞和血漿組成,因此關于血液的一般化驗就有了針 對血細胞的血常規和針對血漿的血生化。那么,如何閱讀一張血常規呢? 左:圖1 血常規,右:圖2 不過根據經驗來判斷,化驗單的主要閱讀障礙來源于那上面繁多的項目,如果我們能稍微簡化一下,就沒那么復雜了。讓我們根據血細胞組成,把血常規簡單的分為三個部分。 圖3 籃框所示白細胞,紅框所示紅細胞,黃框所示血小板 紅細胞 紅細胞并不直接運輸氧氣,而是由血紅蛋白與氧氣結合后再運輸血紅蛋白,所以,出現在這個位置的向下的箭頭,提示貧血,孕婦及營養不良者的這一項目通常偏 低,大出血、慢性出血性疾病同樣引起這兩項指標的降低。另外,這兩項指標的下降并不能指示白血病,但很多情況下,白血病能引起它們的下降;上升,則提示造 血功能旺盛,常見于高原居住的人,如西藏地區居民的這一項目普遍較高,也可見于各種造血系統疾病、嚴重燒傷、高血壓等。在這里稍微延伸:化驗單結果異常并 不總代表身體患有疾病,化驗單上的參考范圍僅僅是一個參考,根據一個地區絕大多數人的化驗結果統計而成,非本地區居民,或有較長時間未居住于該地區,甚至 從事某些特殊職業、懷孕的情況下,某些項目后面可能會被判定為“不正常”而畫上一個箭頭。 “紅細胞壓積”是一個比值,指示紅細胞占血液體積的比例,用百分數表示。它反映紅細胞和血漿之間的體積關系。它的上升提示血液濃縮,通常指示身體處于缺水的狀態;下降則提示血液稀釋。 紅細胞平均體積和紅細胞分布寬度反應紅細胞的發育情況,升高或縮小均提示造血系統的問題。平均血紅蛋白量與平均血紅蛋白濃度通常指示近期的營養狀況。圖 2所示血常規取自一位惡性腫瘤根治術術后病人,考慮到晚期癌癥惡病質和手術禁食導致的營養不良,這些紅細胞項目的下降在預料之中。 白細胞 白細胞在人體中的主要作用是免疫,正因為此,白細胞計數的變化常常意味著免疫系統的變化。它的輕微升高提示身體存在炎癥,或者女性處于生理期、妊娠期, 甚至情緒的劇烈波動。它的大幅度升高提示嚴重的感染或白血病。白細胞計數的減少可能存在于某些特殊的感染、敗血癥中,一些藥物也可引起白細胞計數的降低。 腫瘤可以引起白細胞計數的波動,具體不定。人體血液中的白細胞可以分為兩大類,有粒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無粒細胞,包括淋 巴細胞、單核細胞。 有粒細胞中的“粒”指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水解酶顆粒,所以,有粒細胞通常承擔清除異物的任務。細菌性感染以及中毒時,中性粒細胞被動員去清除它們,中性粒 細胞計數會升高,然而,在感染傷寒等傳染病時,由于中性粒細胞大量死亡,這一項目的計數會減小。嗜酸性粒細胞與嗜堿性粒細胞常參與對寄生蟲的免疫,以及過 敏反應,它們的升高常常表示身體正遭受寄生蟲的感染或者處于過敏狀態中。無粒細胞則分泌各種抗體以及活性物質,所以,病毒感染、傳染病、淋巴瘤等疾病均能 引起無粒白細胞的數值波動。 各項白細胞比率反應免疫系統的工作側重點,提示免疫系統正在加強某一方面的免疫反應。值得注意的是,白細胞計數十倍甚至百倍的波動,常提示白血病,這種情況下應給予高度重視。 左:圖4 籃框所示無粒細胞,右:圖5 綠框所示有粒細胞 圖4、圖5取自一位泌尿系統結石病人的血常規,圖中所示血象提示感染,所以推測,這位病人由于結石梗阻尿路后,梗阻部位并發了細菌性感染,在使用“美洛西林”抗感染治療后,這位病人的血象恢復了正常,證明推測正確。 血小板 圖5 血小板 血小板很小,但作用并不小,傷口止血與結痂全靠它了。血小板過多或過少均會引起凝血功能異常,血液中的血小板過少時,就要注意是否患上造血系統疾病,或者脾臟功能亢進,當然,服用一些藥物諸如阿司匹林,也能導致血小板計數降低。血小板的升高常常提示骨髓病變,或脾臟于近期被切除。更細節的情況應通過反應 血小板發育情況的“平均血小板體積”、“血小板分布寬度”、“大型血小板比率”來判斷。 血常規是現代臨床醫學中最重要,也是最廣泛的輔助檢查手段之一,它能夠捕捉到身體的風吹草動,但卻不能對疾病進行“精確定位”,總的來說,血常規為疾病的診斷指示了一個大致的方向,讓后面的診斷與治療更具有針對性。 (作者:云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