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之薔先生講解南海之美 中國不僅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還擁有著300萬平方公里的藍色國土。最近幾年,南海問題成為不少人關注的焦點。昨天,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執行總編單之薔先生做客武漢“名家講壇”,向聽眾展示了他親眼所見的南海。 4次考察南海諸島,先后登上南海30多個島礁,包括如今實際歸馬來西亞控制的彈丸礁、中國最南端曾母暗沙、全部淹沒在水下的中沙群島……單之薔的南海考察經歷非常豐富,講座也十分精彩,聽完講座,不少年輕觀眾表示:“愛上了南海,有機會要一睹南海芳容。” 珊瑚礁:海中的熱帶雨林 “有了南海,中國的自然帶才算完整。”有了熱帶海洋,我國才真正能算得上生態資源豐富,景觀多樣。 單之薔介紹,珊瑚礁地貌是南海諸島最主要的地貌類型,構成了南海的陸地領土。它們是由珊瑚蟲的遺骸被海浪打碎后堆積而成的。許多人對珊瑚礁有所誤解,以為它們和小礁石沒什么區別。事實上,南海中有的珊瑚礁面積可達4000余平方公里,比北京、上海的市區還大。 珊瑚礁生態系統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俗稱“海洋中的熱帶雨林”。單之薔給出了一組數據:地球海洋面積中,珊瑚礁的面積只占到0.3%,生活在周圍的生物卻占海洋生物量的25%,超過1/4的已知海洋魚類棲息在珊瑚礁區。 不過南海的珊瑚礁生態系統瀕臨崩潰邊緣,單之薔透露,由于南海諸多島礁主權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爭相鼓勵漁民前往南海多地區捕魚。他考察去過的許多珊瑚礁已經是一片荒蕪。“好在海洋是巨大的連通器,只要保護得當,珊瑚礁的生態系統恢復不是太難。” 南沙的水 如此之藍 現場不少80后聽眾對小學課文《美麗的西沙群島》記憶猶新,文中寫到: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有深藍的,淡青的,綠的,淡綠的,杏黃的…… “南海的水域之美,可謂登峰造極。”單之薔介紹,目前國際上統一以福萊爾水色計的色標號碼(1——21號)來表示水色,數字越小,水色越藍,“渤海、黃海、東海沿岸海水水色號基本在14以上,而南海的水色號為1或2號。” 南海海水透明度也非常高,多在20米以上,最大可達40米,“人在海底的視野如同陸上一樣清晰,遠遠超過了我國其他海域。” 上有天堂 下有南沙 馬爾代夫被許多人譽為“人間天堂”。單之薔表示,“三沙的自然之美不在馬爾代夫之下,但設施上與馬爾代夫還存在差距。”單之薔舉例,如果三沙市能仿照馬爾代夫建起水上屋和度假村,一定可以成為又一個人間天堂。“三沙市南部少有臺風打擾,不僅有美麗的熱帶海洋風光,還是釣魚者的天堂,三沙市政府駐地永興島與馬爾代夫首都馬累面積相當,都在2.1平方公里左右,而且主島周圍都有與之毗鄰的島嶼,可供修建機場。” “覆水領土”:南海主權之“痛” 近年來,南海主權問題日益引起關注。由于南海地理環境非常特殊,有高潮時被淹沒、低潮時出露水面的干出礁,也包括低潮時也不出露水面的暗灘、暗沙,這樣的“覆水領土”成為南海主權之“痛”。 單之薔介紹,三沙市的大部分領土都是“覆水領土”,高潮時露出水面的陸地面積只有13平方公里左右。中沙群島全部是“覆水領土”,高潮時的黃巖島,僅有3平方米的面積露出水面。南沙現在我們占據的7個地方都是“覆水領土”,連我們家喻戶曉的最南端——曾母暗沙也是“覆水領土”。 按照《國際海洋法公約》中的“島嶼”定義,這些水下島不是島嶼,這顯然是極不公平的。 南沙:海上大慶 南沙有“海上大慶”的稱呼。單之薔給出一組1994年的數據資料:僅在曾母暗沙——文萊盆地,越南、馬來西亞、文萊就找到油田60多個、氣田40多個,開發油田30多個,氣田4個。年產石油3000多萬噸,現在這些數字至少要乘以3。目前探查的南沙海域石油儲量約有400億噸。 以石油資源為動力,海洋法公約為依據,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頻頻越過“九段線”,侵犯我國南海。 單之薔說,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自古以來都對南海地區實行了控制。早在帆船時代,潭門鎮漁民就曾往返于三沙,還發展了傳統的捕撈方式:潛水捕撈。1945年,國民政府收復南海,之后接收與勘測三沙的行動從未中斷。因此,“九段線”在事實上就是領海的國界線。 對話 開發三沙市 覆水領土至關重要 記者:您提到了開發三沙市的旅游資源,但就保護生態環境來說,許多學者并不認同,您怎么看? 單之薔:我認為這一問題首先要分清主次。南海的主權問題在先,其他國家開采南海石油等資源,漁民隨便靠近,無序捕撈。如果我們不開發這些島礁,人也上不去,無法管理。另外,我認為開發也是最好的保護方式。國外很多自然保護區都建成了國家自然公園,環境并未被破壞。相反,可可西里等無人區,環境破壞、生物被獵殺等頻發。而且三沙市有著大量的“覆水領土”,有天然的開發優勢。 主題:老子的智慧 主講人:王先霈(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曾任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 時間:下周六(8月23日)下午兩點半到四點半 地點:武漢圖書館二樓報告廳 文/記者鐘磬如 實習生祝思齊 圖/記者熊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