崞山郭氏“崞陽堂”哪里去了?
前面所寫幾篇,其實也是因其與宗譜有關,只是屬于姻親范疇了。現在,還是再回到宗親中來,回到繼續探究和追溯那些與祖上有關的歷史細碎當中。
所謂家譜,就是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傳記的家族發展史書。它產生于上古時代,完善于封建時代。先秦時,有《周官》、《世本》等譜學通書,秦漢后有《帝王年譜》、《潛夫論.志氏姓》等譜牒著作,至魏晉南北朝時,門閥盛行、譜學大興,形成了一門研究姓氏、貴族門第的宗法修譜學說。隋唐宋后則私家修譜盛行,遍布各家各族。近四千年來家譜在不同時代顯現出不同的形態,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雖經歲月浸蝕,流傳至今存世的,也至少有三萬多種,是除國史、方志之后的又一種史書,其內容價值,值得我們今天去了解研究認識。
據一項網絡調查顯示,在面對“你知道你爺爺或奶奶的姓名嗎”這個問題時,有42.1%的調查參與者選擇了“不知道”。然而,從另一方面看,每年春節,數以億計的中國人想方設法從四面八方趕回家過年。這樣的情形令世界對中國人的家族觀念感嘆不已。飲水思源、知恩圖報、血濃于水……由這些帶有濃郁家族精神構成的家族觀念,曾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在增強宗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抵御困難、創造成就方面,也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在改革開放30多年后的今天,作為家族文化核心的家族觀念是
“失落”還是“回歸”,提倡家族觀念是“落伍”還是“進步”,由此引發的爭論尤其引人關注。 家族觀念在中國源遠流長,家族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近代以來,隨著從傳統到現代的社會轉型和文化轉型的實現,作為封建制度文化構成的家族文化已經不復存在,作為封建意識形態構成的家族觀念也已消失。但是,作為特殊的社會心理、作為中國人倫理親情重要載體的家族文化,迄今不僅仍然存在,而且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延伸而進一步凸顯,并在社會發展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顯然,宗譜是家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郭氏后人,我應該更多知道了解一些自己的先祖前人。而且探究的過程本身也是學習歷史、了解社會、提高充實自己的過程。同時,也盼引起郭氏后人及其他有關人士關注、參與探究、討論。
本人崞縣郭姓后人。按原有宗譜記載,從本村始祖郭文政至今已是第23世傳人。即使近祖郭天申(16世)也已經是距今200年的古人。而有關“郭”這個古老姓氏的歷史和來源,史上說法甚多、或已有定論,故不贅述。但對于崞縣之“郭”卻好像諱莫如深,查遍網上竟鮮有蹤影。而被引用最多、甚至也是唯一的一個說法是:“《環球郭氏宗譜》第二輯收錄的郭紫俊《崞縣郭氏源流》載:“遠祖為東虢貴族一支,最先被迫遷徙,當在戰國時代,遷居雁門關之南,即秦始皇所筑內長城之崞山。崞字為遠祖所創。蓋有失封邑遷至一山地之慨。故在郭旁去邑加山,命名崞山,立堂號“崞陽堂”。這也許是有關崞縣郭氏的唯一文獻。除此之外,似乎再見不到有關崞縣郭氏以及所謂崞陽堂得任何文字、記載。據查郭紫俊其人確是崞縣(現原平)上莊村人。此君早年在國民黨中統供職、49年后去臺灣了。他的”崞家之言“是否完全可信呢?如果這個郭陽堂(崞陽堂、崞山堂)確實存在,那他的后人哪里去了?
近日讀帖發現:“山西定襄“西邢郭氏“作為智村郭氏的一支,脈出于何處,族中 故老有祖籍洪洞馬邑縣之傳
(馬邑縣在山西朔州而不在洪洞)。據族譜載“始祖玘 公初居朔州馬邑縣趄柳村。明洪武二年 (公元1369年) 初,因避戰亂遷居定襄縣城西十五里智村居住。” 帖說“為了考清祖籍地是否洪洞,筆者通過走訪族中健老,獲得兩條線索:一是智村郭氏始遷祖郭玘因洪洞遭災,兄弟三人同行北徙,因其途中染病難行而留居馬邑趄柳村;二是清末民初,洪洞圪針溝曾來人找智村、西 邢郭姓人商討過修復祖塋事宜。根據這兩條線索,筆者又與郭玘仲弟郭恕為始遷祖的原平上莊郭氏,季弟郭寧為始遷祖的忻 州白村 (今屬定襄) 郭氏宗親取得聯系,兩支宗親均稱祖輩相傳,祖籍地為洪洞圪針溝。由此可見,我族中健老所傳屬實,郭玘確是由洪洞遷徙馬邑縣的”。
帖還說“既知祖遷地為洪洞,而洪洞郭姓又屬于何源何派筆者先赴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家譜資料中心查閱資料,后赴洪洞尋根溯源,雖因歷世久遠,屢經興衰,轉徙流離,譜諜失散,世系難以銜接,但卻查到“唐汾陽王郭子儀由陜西遷往汾陽,嗣后延續發展,一部分發展到洪洞。 ”和“郭曖后裔于元代前從汾陽遷往洪洞,后又徙沁縣,直到安徽鳳陽。”的記載。據此推論,洪洞郭姓應為郭子儀后裔。(注:洪洞郭姓不一定都是郭子儀后人)智村郭氏始遷祖郭玘祖籍洪洞,理應同根(祖籍洪洞與郭子儀后人沒有必然聯系)又有由智村遷居忻州北胡村的族人郭守福祖宅街門嵌有“汾陽苗裔”四字磚刻匾額為證,我族屬汾陽 王郭子儀后裔無疑”(注:不一定)。
以上所述事實部分比較可信,但其推論部分卻有牽強之處。崞縣上莊之郭姓人甚多確是事實,且上莊郭姓之祖與本人所在南莊頭郭姓之祖為同胞弟兄。一共三人,后分別去了定襄縣智村、白村和崞縣上莊村。而崞縣南莊頭郭姓即是定襄白村郭姓后人。 需要指出:馬邑縣故治在今朔州市區西北隅。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蒙括筑城名置,屬雁門郡。元、明、清仍稱馬邑縣,嘉慶元年(1796)并入朔州、在今朔州市朔城區神頭鎮馬邑村。與洪洞無關。但我也知道馬邑圪針溝煙墩村和洪洞一樣是明初移民點,即移民總遷站設在晉南洪洞縣大槐樹,雁門關外馬邑煙墩村圪針溝是移民分遣處之一(煙墩村今屬神頭鎮,村南有圪針溝和圪針圍,圍是墳地)。所以后人所記圪針溝完全有可能與洪洞屬地無關,而只是屬于洪洞移民的“大背景”范疇。五臺
山西五臺與忻州、崞縣、定襄接壤。五臺徐氏為山西望族,明末以來人才輩出,最著名的是徐繼畬先生和徐向前元帥。而據1934年徐永信等續修鉛印的《五臺徐氏宗譜》,
其始祖才甫洪武年間從馬邑遷五臺建安,至第五世分為十股。子孫繁衍漸多,散居滹沱河兩岸建安、東冶、永安等十余村,有的遷居忻州、嵐縣、靈壽、塞外。
二徐家世居的五臺東冶鎮,坐落晉北忻定盆地東北沿。現存譜諜表明,五臺徐氏家族,也是明初大移民的產物。那時總遷站設在晉南洪洞縣大槐樹,雁門關外馬邑(今朔州)煙墩村圪針溝是分站之一。忻州、定襄、五臺許多姓氏,都是從圪針溝移民而來。如今晉北忻定盆地的許多家族,也都是那時從圪針溝遷來。
朔州在忻州西北,大約以恒山為界。一個在陰、一個在陽。而渾源以及山陰現屬朔州、恒山即在現渾源境內。渾源古稱崞縣、崞山縣等;一說崞山即是恒山,酈道元之《水經注》對“崞山、崞水”曾有記載;“山陰”因位處恒山余支翠微山陰面得名,與現原平(原崞縣)之“崞陽”遙相呼應。所以,當初郭姓得名之“崞”,應是指巍巍恒山一帶而不是現在崞陽之“崞”。而崞山周圍之郭姓就應是土著而非外來。春秋戰國之際,崞山縣正好處于中原與戎狄雜處交接的邊塞地帶,符合亡國之人不如犬、被強制遷徙到偏僻邊遠、艱辛荒涼地區的歷史背景與地理特征;之后也未出現什么著名人物而極易被人或略;加上馬邑圪針溝與洪洞圪針溝之混淆、訛傳,還因為郭子儀之“汾陽堂”的聲名顯赫、人們都愿攀龍附鳳的心理作祟,就都爭著搶著把自己當郭子儀后人了。
如子儀公六子郭曖(駙馬)之后十一世亦名郭文政,與本族始祖郭文政同名。于是就有人強說本族即是郭曖之后。但經本人查證,曖駙馬爺卒于公元800年,而我族始祖明洪武13年(1380年)才遷來村中,期間相差580多年;而曖公與其十一世后人郭文政之間按一世三十年算,也就相差300多年。可見,此郭文政非彼郭文政,根本不可能是一個人。
再者,原崞縣(現原平)東鄰之定襄,在東漢之前即是陽曲縣所在地。而陽曲是天下郭氏發祥之地。崞縣、忻州、定襄、陽曲本就相接相鄰,歷史上又多次分分合合、互為你我,幾千年時間內多支郭姓必然互相交融、誰都不可能純而又純;同姓重名更極有可能。近日偶得“清道光三十二年之《陽曲縣志》第十三卷(人物)中有對清代郭天申的記載”,而本人近祖郭天申,曾因其“德高望重”被朝廷授予“鄉飲耆賓”、尚有碑記遺存。但經查找該縣志落實:“郭天申字君佑,翟村人”,馬上就感覺南轅北轍了。
綜上所述,崞縣之崞字確系虢國(郭)姓族人自創。除用以“崞山”、“崞縣”外再無它用。所以,1920年大名鼎鼎的胡適博士到山西講學時,竟將”崞“讀為”淳“,還鬧了一場笑話。但是,此”崞山”似應為巍巍恒山而非小小“崞山”。因為郭子俊還說:“崞山為軍事要地,......郭氏族人充軍守邊,于是依山傍水筑起堅城,后將地面擴平,縣治遷至崞山城,改原平為崞縣。(注:崞山城應為古渾源縣)縣治遷來之后,遠祖被迫遷往本縣同川上莊之北崗。定居北崗約50余代。后遭天災,遷居南寨,至今又過了26代。上莊村郭姓有600余戶,因遷居本時代不同,俗稱三郭(注:應有原土著郭姓)。郭氏族人從崞山城到南寨已歷75代以上,若按慣例30年為一代計算,已達2250年以上,若再加上初次遷居崞山城的世系,估計可達80代左右,大約2500年。正是晉獻公假道滅虢的歷史時期,即公元前655年。崞縣郭氏屬最早被迫遷徙的虢氏后裔。五代時,后唐郭崇韜官拜承德節度使、兵部尚書,其先世代居雁門關,(注:雁門關在朔州與原平之間)應是郭(?)州郭氏之后。郭子儀為華陰支派,與郭(?)州郭氏同源于虢國,屬同源異派。山西崞縣、陜西寶雞虢鎮、河南滎陽虢亭,三郭鼎足而立,真實、客觀的再現了當年郭氏族人以秦晉豫三省為其活動中心區域的歷史。”
因崞山得名之崞山郭氏(崞陽堂),應該就生活在恒山一帶(晉北)。但也許是由于氣候、政治、經濟、歷史變遷等原因,就有人就近回流、南返,定居在介于陽曲與朔州之間的忻(忻州)定(定襄)盆地一帶了。而向北發展之內蒙甚至蒙古國現仍有眾多郭氏后人,應該多是這股。而我族之郭,是從崞山附近的朔州馬邑圪針溝而不是從洪洞圪針溝而來(不排除有從陽曲等地、甚至洪洞遷來之郭姓流派相互融合),也許就是“崞山堂”后人。對此,有現原平上莊之郭姓宗兄肯定:他的祖上就是土著、不存在從哪兒遷來一說。
假如不是這樣,那么崞山郭氏“崞山堂”哪里去了?假若原本沒有這支所謂“崞山郭氏”,那么這個失“邑”得“山”的“崞”字又是從何而來呢?
愿聽明白人指正、賜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