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存在問題
上述情況是理想的。實際上,圖1的輸出電壓幅值達不到Vom= Vom/2,這是因為當vi為負半周時,T1導電,因而iB1增加,由于RC3上的壓降和VBE1的存在,當K點電位向+VCC接近時,T1的基流將受限制而不能增加很多,因而也就限制了T1輸向負載的電流,使RL兩端得不到足夠的電壓變化量,致使Vom明顯小于VCC/2。
(2)改進辦法
如果把圖1中D點電位升高, 使VD>+VCC, 例如將圖中D點與+VCC的連線切斷,VD由另一電源供給,則問題即可以得到解決。通常的辦法是在電路中引人R3、C3等元件組成的所謂自舉電路,如圖1所示。
(3)自舉電路的作用

靜態時 
當R3C3足夠大時,VC3不隨vi變化,可認為基本不變。這樣,當vi為負時,T1導電, vK將由VCC/2向更正方向變化, 考慮到vD=vC3+vK= VC3+vK,顯然,隨著K點電位升高,D點電位vD也自動升高。 因而,即使輸出電壓幅度升得很高,也有足夠的電流iB1,使T1充分導電。這種工作方式稱為自舉,意思是電路本身把vD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