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可以流放吳王的“東海中州”某島是否是臺灣?史料上《孫權傳》載:(公元230年)“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今臺灣)及亶洲(日本)。亶洲在海中,……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到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這是歷史上記載大陸和臺灣第一次大規模的接觸。先秦時期的東海外越不是臺灣原住民,而是浙東的海上居民;中國東南沿海的白水郎(晝民)有很多出自北遷的臺灣原住民; 史學界基本上都認為臺灣山夷是越民族群體中的一支,且與于越族的關系至為密切。《越絕書》有“東海外越”,而且“句踐徙治山北,引屬東海內外越,別封削焉”。說明句踐所統:既有東海內之越,也有包括臺灣的東海外之越。

東海外之越當然還有眾多島嶼,可以流放戰敗的吳王。語言家認為“古南島民族的史前文化”是航海。南鄒語群和沙阿魯阿語的“船”也叫做avange,魯凱語群茂林方言、多納方言、西拉雅及雅美語的avang,都和一些菲律賓語的“獨木舟”同源。語言相通,必有來往。這個“東海中州”是呂宋島嗎?越王告訴吳王說:“我將把吳王安排到甬句東這個地方養老,有三百對夫婦侍候終生。”越王勾踐賜夫差甬東“三百家”,按范文瀾 “每戶平均五人”推算,三百戶則一千五百人。古代,“三百家”可成為一邑,大邑小邑戶數不等。然“三百戶”是甬東住民戶數,還是越王遣“三百家”徙甬東,今已無史可藉。甬東之某島上應該不止“三百家”。而且計于“安全”,勾踐也不會允準夫差自帶其下屬“三百家”吳國人前往甬東。所以,給“三百家”,當是甬東島民三百家。然而據說當時呂宋島荒蠻,至元世組時仍“民不及二百戶”。

亶洲是古代日本,《孫權傳》載:“亶洲在海中,……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到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春秋時亶洲島上還沒有建國。雖然與大陸已有民間貿易,但來往“所在絕遠”。相比之下,琉球距離“東海內外越”的春秋吳越國更近,比日本更早的接受先進的中華文化,也開始使用漢字來記錄史實,當時確實比日本本島還要發達許多。如果流放了戰敗的吳王,為何沒有史料記載?

更有可能的流放地點,是今浙江定海縣,在海中,即春秋越甬東地。《左傳哀公二十二年》:越滅吳,請使吳王居通甬東。《杜注》:甬東越地,會稽句章縣東海中洲也。《匯纂》句章,今浙江慈溪鎮海二縣地。海中洲,即舟山,今之定海縣也。
春秋吳王夫差若是委曲求全,蒙羞前往甬東某島茍且一生,甚至被允許自帶其下屬“三百家”吳國人前往。此島則成為海中一“邑”。此海中一“邑”之城將會改變歷史。此島此城自古以來就是咱們的,講吳語方言也是必然的了!

然而,夫差選擇了自殺,埋葬在吳地一座山上,究竟是哪座山?史料眾說紛紜。東漢趙曄《吳越春秋》載:“越王乃葬吳王于秦余杭山卑猶。”《越絕書》載:“夫差冢,在猶亭西卑猶位。越王候干戈人一累土以葬之。近太湖七里。”宋范成大《吳郡志》上說:“吳王夫差墓,在陽山。”清《滸墅關志》載:“吳王夫差墓在徐侯山。卑猶即徐侯山。”無錫《馬山志》:“夫山山頂,俗稱吳王冢”。 常州《武進縣志》載:“吳王夫差墓在迎春鄉”。1926年,民國元老李根源曾尋訪夫差墓,但無結果。他在訪古記中述:“時歷二千余載,既無前人碑識,又無鄉里傳聞,僅據方志紀載,未易遽下斷詞,仍存疑。”
吳王夫差究竟落在哪里?假如太平洋中的某島某日——突然發現夫差之墓,那么咱們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