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過程是最基本的心理過程,是一系列心理活動的基礎。認識過程——感 覺一、感覺的定義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如對氣味、顏色、光滑度等的感覺。這里有幾點需要強調。 二、感覺的種類 1.外部感覺 接受外界刺激并反映它們的各種屬性。 2.內部感覺 接受機體內部刺激并反映它們的屬性。 三、感受性及其變化規律 1.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各種感覺器官對相應刺激的感受能力。感受性存在個體差異:①人與人之間對某一事物的感受能力是不一樣的,有人敏感,有人遲鈍。如各人對溫度、疼痛的敏感程度不同。②同一個體,由于受年齡、情緒狀態、健康狀況不同感受性會有變化。 感受性用感覺閾限的大小來衡量。剛剛能引起感覺的刺激量稱為(絕對)感覺閾限。感覺閾限值大則感受性小,反之,感覺閾限小則感受性大。 2.感受性變化的一般規律 感覺的適應:在刺激的連續作用下,刺激強度不變,感覺隨刺激時間的延續而逐漸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感覺的適應。多數為感受性降低,甚至消失,少數為感受性增加。[例如] 感覺的相互作用:幾種感覺同時或先后發生,彼此增強或干擾,影響感覺程度,稱為感覺的相互作用。如噪聲強使疼痛感加劇;綠色光線可提高聽力;優雅音樂或許可以減輕疼痛。 認識過程——知 覺一、知覺的定義 知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時,在人腦中產生的對事物整體的反映。如看到一張桌子;聽到一首歌曲;聞到一種菜香。 知覺與感覺一樣,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產生的對事物的感性反映形式。對事物屬性感覺越豐富,知覺越清晰,越完整。感覺是知覺的基礎,知覺是感覺的深入。但知覺不是感覺的簡單相加,而是經驗對感覺的有機綜合。如對書桌的顏色、大小、形狀、硬度、質地等屬性的全面了解,加上經驗,得出對書桌的知覺。 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覺,總是用知覺的形式來反映事物。通過知覺才能對事物有完整的印象,從而了解其含義及作用。 感覺和知覺對事物的反映都具有形象生動性和直接性,是其它心理活動的基礎。 二、知覺的種類 根據知覺對象的性質,將知覺分為: 1.空間知覺 2.時間知覺 3.運動知覺 三、知覺的特征 知覺的選擇性 人在知覺時,總是把少數事物當成知覺的對象,把其它事物當成知覺的背景,以便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與對象。可以說知覺過程是從背景中分出對象的過程。這與注意的選擇性有關,當注意指向某種事物時,這種事物便成為對象,而其它事物便成為背景;當注意從一個對象轉向另一個對象時,原來的對象和背景也跟著轉移。 影響知覺選擇性的因素從客觀方面看,有刺激的變化,如位置、對比、運動、大小、強度等;從主觀方面看,有經驗、情緒、動機、興趣、需要、對事物的預先準備狀態和期待。 有時需提高知覺的能力,如上課時老師寫字在黑板上、人行斑馬線、其它交通提示等;有時需降低人們的知覺能力,如戰爭時各種偽裝的運用。 知覺的整體性 與感覺不同,在知覺過程中,人們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個別特性和屬性,而是多個個別屬性的有機綜合,反映事物的整體和關系。這就是知覺的整體性。 人的知覺系統具有把個別屬性、個別部分綜合成整體的能力。知覺的整合作用離不開組成整體的各個成分的特點。如點子圖,盡管這些點子沒有用線連起來,但仍能看到一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如果點子數量不同,其空間分布不同,我們知覺到的幾何形狀也不同。 另一方面,我們對事物個別屬性的知覺依賴于事物的整體特性。如觀看缺口的圓環,沒頂的三角時,心目中仍能將缺少的部分補足,完成一個整體的形象。在此過程中過去的知識和經驗常常能提供補充信息。 又如,實驗者先給被試者呈現一張圖片,上面畫著一個身穿運動服,正在奔跑的男子,使人一看就斷定他是球場上正在鍛煉的一位足球運動員。接著給被試者呈現第二張畫片,在那個足球運動員的前方,有一位驚慌奔逃的姑娘。這時被斷定了一幅壞人追逐姑娘的畫面。最后實驗者拿出第三張圖片,在兩個奔跑的行人后面,是一頭剛從動物園里逃跑出來的獅子。這時,被試者才明白了畫面的真正意思:運動員和年輕的姑娘為躲避獅子而拼命地奔跑。可見離開了整體情境,離開了各部分的相互關系,部分就失去了它確定的意義。 在知覺活動中,人們常常會對整體的知覺先于個別成分的知覺,如走進一間房子,面對一個陌生人等。 知覺的理解性 人在知覺過程中,不是完全依賴感覺被動地把知覺對象的特點登記下來,而是以過去的知識經驗為依據,力求對知覺對象做出某種解釋,使它具有一定的意義,這就是知覺的理解性。如醫生對病人體態、面色的知覺。 知覺的理解性與知覺的選擇性、整體性有密切的關系。① 理解有助于選擇:理解幫助知覺對象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如魯賓雙關圖。② 理解有助于知覺的整體性。人們對于自己熟悉的東西,容易當成一個整體來感知,但在面對不熟悉的事物時,知覺的整體性常常受到破壞,但正是理解幫助人們把缺少的部分補充起來。如不完整的圖形、不完整的句子。 知覺的恒常性 當知覺的客觀條件在一定范圍內改變時,我們的知覺映象在相當程度上仍保持著它的穩定性,這就是知覺的恒常性。 如形狀的恒常性。 又如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顏色恒常性、對比恒常性等。 這是由于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建立了大小、距離、形狀與角度的聯系。當觀察條件變化時,利用已建立的這些聯系,就能保持對客觀世界較穩定的知覺。如知覺物體的大小時,環境中一些因素為你提供了物體距離的線索,當視網膜成像變小時,又從其它視覺線索中得知距離變遠了,兩者在變化中得到了補償,保持了知覺的恒常性。 恒常性對于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義。如果知覺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時刻變化,那么要想獲得任何確定的知識是不可能的。(機器人無知覺的恒常性) 認識過程——記憶的概述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的反映。記憶對人的生活非常重要,人類社會經驗通過記憶代代相傳,個人的知識技能靠記憶保持鞏固。 記憶與感知覺不同,感知覺是人們對當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反映,而記憶則是對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的反映。 認識過程——記憶的基本過程記憶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再認和回憶三個基本階段。用信息加工的術語,就是人腦對外界輸入信息進行編碼、存貯和提取的過程。 一、識記 是識別和記住事物,從而積累經驗的過程。根據目的性和努力程度將識記分為有意識記和無意識記;根據識記材料的性質和對材料理解的程度,將有意識記分為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 二、保持 指識記材料在頭腦中儲存和鞏固的過程。識記內容在記憶的保持中會有質和量的變化,變化最大的是遺忘。 遺忘是對識記過的事物不能再認和回憶或是錯誤的再認和回憶。遺忘分暫時性遺忘和永久性遺忘。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最早對遺忘做了系統研究,通過實驗,將實驗結果繪成曲線,得出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如圖]以后的研究進一步說明,遺忘的進程不僅受時間因素的影響,還與識記材料的性質與數量,排列位置,學習的程度以及識記者的態度等因素有關。 遺忘的原因大致可以歸納為三種看法: 1.衰退說 2.干擾說 3.壓抑說 三、再認和回憶 是在特定的情況下恢復過去經驗或知識的過程。再認指事物再度出現時能確認出來(如選擇題)。回憶指事物不在面前,但過去經歷過的事在頭腦中重新出現的過程。分有意回憶和無意回憶。 認識過程——記憶系統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的反映。記憶對人的生活非常重要,人類社會經驗通過記憶代代相傳,個人的知識技能靠記憶保持鞏固。 記憶與感知覺不同,感知覺是人們對當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反映,而記憶則是對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的反映。 認識過程——記憶障礙一、遺忘 正常人對過去的事情會出現遺忘現象。屬于記憶障礙的遺忘指心因性遺忘和器質性遺忘。 二、記憶錯誤 指再認和回憶發生歪曲。主要有: 1.錯構:指對一件真實事件的追憶中添加了錯誤的細節。如對時間、地點、人物等的歪曲。多見于彌漫性腦病變患者。 2.虛構:指以想象的、毫無真實根據的內容填補記憶缺陷。虛構是器質性腦病的特征之一。 3.似曾相識感和舊事如新感:似曾相識感是指對完全陌生的人或事有一種熟悉和似曾經歷感。舊事如新感是指對以前熟悉的人和事回憶不起來,就象從未經歷過一樣。多見于癲癇病人。 認識過程——思 維一、思維的概念和特征 1.思維的概念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間接地概括地反映。 2.思維的特征 (1)間接性:思維不是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理解或把握那些沒有感知過的事物,以及預見和推知事物發展的進程。如醫生對疾病的診斷,是通過病人的臨床表現、化驗、檢查結果,通過分析、比較等思維過程,間接地得出對疾病的診斷,而不是直接地感知疾病。 (2)概括性:思維是在大量感性知識的基礎上,歸納出同一類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特征和事物間規律性。如感知覺只能反映三角形的大小、形狀,而思維則舍棄三角形的具體形狀和大小等非本質的特征,把任何三角形都具有三條邊、三個角、三角之和等于180度這一共同特征概括出來。 思維是在感知的基礎上反映客觀現實的本質特征和內部聯系。思維使人更深入、更全面、更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3.思維的種類 (1)動作思維 (2)形象思維 (3)抽象思維 抽象思維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從個體發展角度看,兒童的思維是從直觀思維逐步發展到抽象思維。在成人的思維活動中,三種形式的思維同時存在,相互聯系。在不同的個體,各種思維的發展不同。 認識過程——想象的概念和特征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腦對過去形成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產生新形象的過程。 二、想象的特征 1.形象性:想象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或圖形為媒介。 2.新穎性:想象常常發生在實際生活中信息不足,或個體需要得不到滿足時, 對未來的憧憬。想象在實際活動中發展起來,同時有對現實的超前的反映。 想象有助于打破原有的聯系方式的局限,使人從新的角度看待事物,從而起到開拓思路,激發創造性思維的作用。也有助于人們利用眼前有限的信息線索,重新組織已貯存的表象,產生相應的形象,以便理解事物,解決問題。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認識過程——想象的分類一、有意想象 指按一定的目的,自覺進行的想象。有意想象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據言語、圖樣、音樂等的描述和示意,在人腦中形成新形象的過程。如讀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時,頭腦中呈現北國大地萬里雪飄的想象。創造想象是根據一定的目的、任務,在人腦中獨立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如作家創作藝術形象,科學家的發明創造等。 幻想是創造想象的一種特殊形式,指與個人愿望相聯系,并指向未來事物的想象。幻想又分為理想和空想二種。理想是指符合客觀規律和社會條件,通過努力能實現的幻想。空想是指客觀規律和社會條件不允許實現的幻想。如果幻想太離奇,與現實不能區分,無法用解釋和證實加以糾正,則屬于病態的妄想,是精神分裂癥的常見癥狀。 二、無意想象 指沒有預定目的,不自覺的想象。它是當人們意識減弱時在某種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的想象某種事物的過程。如由浮云想到動物。 夢是無意想象的典型形式,是人們在睡眠狀態下,一種漫無目的,不由自主的奇異的想象。夢是無意想象,但也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疾病可引起無意想象,如高熱病人的譫妄。某些藥物也會引起無意想象,如毒品、迷幻藥等。 認識過程——注 意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某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本身并不是獨立的心理過程,而是伴隨心理過程并在其中起指向作用的心理活動。 二、注意的特征 1.指向性 是指人在每一瞬間的心理活動選擇了某個對象,而離開了另一些對象。如一個人在戲院看戲,他的心理活動選擇了舞臺上的演員(臺詞、表情、動作、服飾等),而離開了劇場中的觀眾。對前者他記得牢、看得清,而對后者僅留下模糊的印象,甚至看完戲還不知鄰座長什么樣。 2.集中性 當心理活動或意識指向某個對象的時候,它們會在這個對象上集中起來,全神貫注于這一對象,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如醫生在做復雜的外科手術時,他的注意高度集中在病人的病患部位和自己的手術動作上,與手術無關的其他人和物,便落在他的意識中心之外。如果注意力不能集中,則稱為注意力渙散。 指向性是心理活動的方向,而集中性是在這一方向上心理活動的強度或緊張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