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螺旋結構
愚人佳音 如果說物質構成了宇宙血肉,能量構成宇宙的靈魂,分子原子構成宇宙的細胞,螺旋結構則就是宇宙的骨架。 第一、螺旋結構決定著萬物的形態,使其具有近圓性、相似性、中心性。萬物的形態是螺旋體的靜態凝固表現。當螺旋大、小半徑接近相等時,螺旋體則接近為圓,(所有的圓都是相似的),所以萬物具有相似性。然而,形成圓的概率極低,所以圓周率才會是一個無限不循環的數。圓周率為無限不循環的數,說明周期無限大,概率無限低。只有無限的循環,才會變化發展,永無休止。不循環表明不會再現原物體。圓的瞬間既物質發展到極限即極點的那一刻。就是說在物質運動的起點和終點時,物質幾乎接近圓。這表明萬物一旦形成“圓”,就意味著達到極限或極點。面臨的將是轉化,再向非圓轉化,或分裂、或爆炸。如同細胞分裂、種子發芽、雞蛋破殼、星體爆炸。一般說:爆炸是無序的暫時的,有序的漸變的穩定的平衡狀是永恒的。我們看到萬物的現在形態,是物質變化過程中處于相對穩定的漸變狀態。 萬物在演變過程中,螺旋臂的多少,螺旋體的扁平度,顯示不同的物質形態。如一些特殊的生物體,海螺、田螺、貝殼、蜘蛛網、向日葵、果實類、人體的各個部位、天體、星系中的螺旋星系等(參看螺旋演化示意圖)。盡管所有的相似,卻又沒有絕對的相等,故萬物相似,(樹葉和人也同樣),卻不完全相同。 第二、螺旋結構決定萬物的運動軌跡。自然界中的萬物,都是沿螺旋線運動,即本身螺旋的自轉的同時還要螺旋的公轉。當螺旋線的彎曲率接近最小值或無窮小時,螺旋線約等于直線。物質形態隨螺旋線的“曲率”變化而變化。人類往往習慣忽略不計,或者是為了方便。所以才發明了圓規和矩尺。即所謂的“規矩”。一般說:自然界如同沒有絕對的圓一樣,也沒有絕對的直線和絕對整除的“數”。如果是絕對的圓、直線、整數。那么,運動要么在一處轉圈不能前進。要么是沿直線一直運動則不會返回,不能循環;要么是除盡的數,循環結束,標致著該事物滅亡。同樣,自然界中也沒有幾何學中的正方形和長方形。 第三、物質從一個小的“點”(螺旋半徑的大小決定點的大小)沿(螺旋線)線運動,盤旋成面。面再旋轉最后凝結成一個大的圓點(大的球體),構成一個周期。如同種子(小點)發芽(線)、長葉(面)開花結果(大園點球體),螺旋線的線的密度決定物質形態大小,能量,密度不同的級別層次等。螺線的密度和層次多而緊密,吸附能量越大,緊密度幾乎為0時即螺旋直徑接近0時,能量接近極大值,如一個螺旋星系假如濃縮為一個點時,起能量可想而知。 第四、螺旋性決定物質運動的方向:向心(向內)旋集則為凝聚、收縮、聚合、吸收吸引......等;向外(離心)則為擴散、輻射、分裂、分離、升騰、爆炸......等,萬物一般是向內吸收物質,向外輻射能量,既是吸積低等物質,經過自身“消化”轉化,釋放高等物質。所以,吸積向內的過程表現為上升、生長、膨脹的階段,或前半周期,如同從0點向著12點的方向運動。釋放向外的過程則表現為下降、衰變、衰亡、收縮的趨勢,最后消亡轉化。如同從12點向著24(0)點的方向運動。 具體的說,當物質沿螺旋線向中心旋轉運動時:1、物質處于吸收能量的成長輸入階段;2、物質由小變大的由低級向高級的上升階段(方向性);3、由低能的陰性向高能的陽性發展的階段(向陽性)。4、由遠離中心向中心運動的階段(向心性)。5、物質由黑色、紫色、藍色的一端向高能的高溫的紅端運動(“紅移”)。6、低能物質實體(受光體)與高能實體(發光體)相互吸引階段。萬有引力是物質宏觀狀態吸引凝聚的表現。 當物質旋轉凝集到極限,便開始由漸變、量變到突變、質變,發生飛躍。根據能量級別的不同,不同的學科領域則表述為:分裂、分解、升騰、揮發、輻射、擴散、爆炸。物質由聚能的上升階段開始轉為由高能向低能釋放能量的衰退階段。由于上升階段是由低能量級別向高能量級別的過渡階段。所以表現為:有序的、運動緩慢的、漸進的、實體(質)體積漸漸變大的、聚能的、吸引的、由低級到高級的運動趨勢。當經過極點后開始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時,則表現為無序的、輻射的、擴散的、釋能的、排斥的、急速的、爆炸的、多方向的或無方向的、下降的、衰變的、退化的趨勢。低能物體在攝取物質(從次一級的物體獲得)和吸收能量(從高一級物體能量體),實現自身物質和能量的積累。這個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達到極限開始分裂或爆炸,便以能量的方式向四周釋放,從而拋灑原來凝聚的物質。如同一個能量加工廠,把物質轉化成能量后,再輻射給所有的低能級物體。輻射的射線由于體積小、能量高、穿透力強。所以毫無阻力的穿越宏觀的低密度實體,因此也就在宏觀層次“斥力”可以忽略不計,只有在微觀層次,才得以顯示。所以“藍移”也只能在表現在微觀粒子領域。這種高能射線粒子從光源或能源的輻射如同子彈從彈膛射出,會遇到三種情形。一是遇到像空氣、海綿等低密度的物體幾乎沒有受到阻力穿透物體,顯示不出子彈的壓力(斥力);當遇到比子彈更硬的高密度的物體時,則子彈會反彈回來,如同光的反射。只有遇到相同(或高于)密度和強度的物體時,才能顯示子彈的壓力,子彈會被卡在里面。也就是說射線的粒子與物質的粒子,密度能量接近時,便置換低能級的粒子,如電子。才能顯示相互的斥力。當這種高能穿透物體的表層或外殼以后,就會被“固定”在物體的內部,原子的核中。使原來物質釋放能量和電子,并改變原來物質的結構。這種從內向外積聚,一旦聚集的能量大大增多,原來的物質結構不能夠承載的時候,就如同氣球爆炸一樣。原來物質的結構開始分裂、爆炸,原物質形態解體。 第五、物質的螺旋式的生成與演化示意圖 (圖)的文字描述: 圖1、旋轉的點,粒子狀態、無臂(螺旋臂)的狀態、小球狀態(小成粒子大成球體,星體可以認為是一個大的巨大的粒子,地球的頻率為24小時一個周期,即每秒0.00011774074次,波長為地球的赤道周長)。 圖2、運動的線,射線狀態,單臂旋線狀態,雙臂三臂狀態; 圖3、旋集成面,多臂或無數臂的狀態; 圖4、凝聚成圓、大球體,無臂的狀態。這個過程如同一粒種子發芽、長葉、結果的過程。果實中包含著種子,上一周期的終點和下一周期的起點重合。 第六、物質發展為高級的生命體時,是螺旋體的復雜組合的形態。螺旋體的結構,吸附著不同的物質和能量以及信息。植物的軀干、葉面、種子、果實、都是螺旋體的固體表現,是螺旋式動態的凝固。自然界、及其生命界的形態,我們的人體的各個部分、各個器官、無一不是和螺旋體有關。直線的、橢圓的、圓的等都可以看作是螺旋線演變形態。 第七、光可以說極限的物質形態的代表。走的軌跡幾乎是直線,但光在射出的初期是束狀的(即各色粒子混合在一起抱成團的一起向前行),沿螺線既是圓的切線從光源向外發射,在光束發射途中,受到阻力,光的波長會發生變化,速度不同,各色光子受到阻力螺旋的旋轉向前,各色光子出現參差不齊的前進,波長?。ǘ滩ü庾幼贤庖欢说模┑那靶兴俣茸羁?。即便射程最遠的超短波的射線,最終速度降低到光速以下時即轉化為粒子,由能量粒子轉化為物質粒子。所以太陽系的邊界處,是到達最遠點的短波光降低速度,冷卻為“微粒子”物質粒子,是新物質產生,新星體產生的“黑色區域”,這個區域接近黑洞周圍,或者說當一個大的黑洞結束時,周圍新生的星體在瓜分黑洞內部的“暗物質”“暗能量”使其生成新物質,新能量。(如圖:由于制圖不便,只能文字說明) 圖1、光束射出,好像一個拋面的光柱直線,是各色光子捆在一起螺旋的向前; 圖2、逐漸擴散成倒光錐的形態,逐漸變成箭頭式的光錐,由小漸大的反箭頭; 圖3、走在前面的擴散,波長的光線向周圍卷曲,出現層次性的倒卷螺旋。 圖4、逐漸變幻為正箭頭,尖端是高能短波的射線,低能的長波成為箭頭的大頭。 圖5、長波逐漸翻轉成螺旋體,形成大的粒子,根據波長的不同,形成的粒子的直徑不同,變形成各色各類粒子。各類粒子的螺旋線的尾巴收縮的越少,即形成點狀粒子如圓形的豆,“尾巴”螺線的多少長短和粒子的直徑大小不同,如同“豆芽”依次形成現狀的、棒狀的,球狀(又高一級)的粒子。粒子的形態同樣是多樣性的,所謂的“弦”狀粒子(超弦理論)其實就是低級粒子凝結成“線狀”(超短的線段就約等于點)的階段。 一般說來:波長越長,形成的“粒子”直徑或體積越大,運動速度越慢,頻率越低,能量越低,所以生命周期相對越長。反之,波長越短,粒子體積越小,頻率越高,運動速度越快,能量越高,但生命周期越短。當波長無窮大,周期無限長,速度無限慢,頻率無限低,體積無限大時,事物約等于靜止,也就等于死寂。相反,當波長無窮小,周期無限短,速度無限快,頻率無限高,體積無限小時,同樣,約等于靜止,等于死寂。兩個不同的方向,最終走向重合。這就是物極必反(返),然后兩極互換移位,鏡像交叉,進入下一周期。 以可見光為臨界點,可以確定為物質運動周期的終點,能量周期的起點,高于臨界點的光子既為能量粒子則形成射線。低于光速的粒子則為物質粒子,其能量、速度、頻率低于光子,直徑、波長、大于光子??梢姽饨橛谥虚g,故具有“波粒二象”或“波、粒、線”三象性。當波長大于可見光的紅外光時,物質呈現相對低能的實體,從電子形成,到電子和高能粒子組成的核,構成物質的原子。由低級到高級的運動方向屬于“紅移”。由高級到低級的運動反向,則表現為“藍移”。 第八、由于宇宙螺旋結構,才有了空間意義的層次性和時間意義的階段性,形態的環節性。即每兩個螺線之間為一個層次。螺旋每環繞一周形成一個層次,運轉一個周為一個周期,或進或退、或升或降;形成一個環節,所以才顯示時間意義的環節性、階段性。物質由起點的(或一端的中心小點)向著終點的一端中心(大點)旋集運動,經過的一個時期或階段則是沿一條線旋轉前進的。兩端的兩個中心就是橢圓的兩個中心,這兩個中心之間的距離越大,“小點”和“大點”的直徑差別也就越大,當小點接近于極小值、大點則接近極大值,此時兩個點之間的聯線,同橢圓的兩邊幾乎重合,這個聯線就是大圓的中心的發出的射線沿兩點間的半徑聯線發射,以“小點”為中心凝結的圓面或球體漸漸變大時,兩個圓球體之間的距離越靠近,而以“大點”為中心的大圓球體反而越趨于變小。就象開始所說的“8”字形的漏斗,從一端象另一端螺旋的流動,最后平衡。兩點之間的通道是能量交換。當兩個圓靠近相切時,兩者之間連成一個整體(實體),此時的實體,便形成一個聯合的橢圓,兩者之間的能量交換接近平衡,兩者地位能量級別相當,此時便形成“雙子”狀態(8的兩個0接近相等時)。當兩點接近重合時,兩個相互分離的個體,合并為一個同心的圓,能量級別達到極限。于是,大的圓球體接近分裂爆炸,(量級小稱為分裂,量級大則稱為爆炸),進入下一周期的演化。 一般說:“大點(球)”與周圍無數遙遠的“小點”(粒子)相連接,連線就是“大點”(恒星類天體)的輻射線、引力線或“小點”(能量粒子)的斥力線。只有“小點”的運動方向同 “大點”的運動方向相對時,才有可能最后相遇相交相溶,形成更高級別的“大大點(更高層次的球體)”。而與“大點”同向運動的小點,最后則會和“大點”個體分離,或成為獨立個體,或被別的個體吞噬、合并。 (圖示無法顯示) 甲、小點如種子 乙、大點如果實 以下是兩物體相遇生成子物質的示意圖:開始是甲乙兩物質個體相遇,生成丙物質,最后丙物質把父體母體吞并。 更多的演化形態,制圖的制約和不便,無法在此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