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89年7月份從上海鐵道學院機械工程系熱能動力機械與裝置專業本科畢業的。一轉眼,離開母校已經足足二十年了。現在我的母校已經永遠成為了歷史,被改頭換面后成為同濟大學滬西校區。

現在的校門我十分陌生。現在同濟的一切似乎也與我毫無關系。

1995年5月我的母校上海鐵道學院與上海鐵道醫學院合并成立上海鐵道大學,校本部設在原上海鐵道學院。2000年4月同濟大學與上海鐵道大學合并,成立新的同濟大學,原上海鐵道大學(本部)成為同濟大學滬西校區。

我始終認為還是當初母校的校門看著高大、雄偉、親切、熟悉。讀書四年,不知道從這里進進出出多少回。照片中的人物就是當初的我,當時在念大一,還完全是一個涉世不深,懵懵懂懂,激情有余而沉穩不足,對人生、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幻想的年輕人。
我出生于鐵路世家,父母都是鐵路工程師,爸爸是鐵路線路專業畢業的,媽媽是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畢業的,家住的是鐵路局宅,念的也是鐵路重點中學,對鐵路的印象極深。當時鐵路待遇較好,工資比較高,因此高考時第一志愿填報的就是上海鐵道學院。
當時大家都管母校叫鐵院,設有機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電氣工程系、電信工程系和運輸管理工程系五個系,從我們85級新生開始實行學分制,英語也實行分級教學。
那個時候每年大學招生數量少得可憐,實行的是一種精英教育。大學錄取率很低,黑龍江省的升學率就更低了。真可謂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考上大學的,必是中學里十分優秀的學生,學校老師和家長都視為好學生、乖孩子般疼愛和特殊照顧。我那一年高考是先經過初試大面積的淘汰后,再通過全國統一高校招生入學考試后被錄取的,當年全國只招收了45萬大學生!
每位新生都會得到一枚白底紅字的校徽,周末上南京路逛街,體驗上海大都市的魅力,就美滋滋地將校徽別在胸前,驕傲地挺著胸膛,希望每一個市民都注意到自己是一名大學生。這就是每一位鐵院學生都熟悉的62路公共汽車終點站美麗園。

原來老校門處現在卻變成了隔離欄桿。

原來雄偉的校門被人拆掉了。但是里面的校園景色還是那樣讓我激動不已——我熟悉、可愛的大學校園!

連我自己也沒有想到,看到眼前母校的一物一景、一草一木,竟依然會令我怦然心動,往日的那些美好時光就猶如電影老膠片一樣從我眼前一一閃過。后來我意識到,之所以能夠觸景生情,恰恰是因為昨天的所有感受依然在我心中。
在這里,我度過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幸福時光,四年的青春歲月,一千兩百多個日日夜夜。有成功也有失敗,有幸福也有痛苦,有歡笑也有哭泣,有快樂也有悲傷,有美麗也有哀愁,有希望也有絕望……這里有我太多太多的故事,既有讓我魂牽夢繞的美好回憶,也有我刻骨銘心、狼狽不堪的青春記憶!
如今我已人到中年,有關大學生活的美好記憶在一點點消失,現在趕緊追索著把它們記載下來一部分,作為我自己人生檔案的一部分,應該是彌足珍貴的。
應該說現在母校的校園是十分美麗的,新建了很多大樓和景觀,但是,這一切新生事物卻真的與我的記憶無關。我現在只想借照片緬懷一下我當初念書時的一些校園老建筑和景物,就請允許我沿著老的校園大門、主干道開始吧。

進大門左手邊是大劇場,到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劇場里面的樣子,當年張藝謀的電影《紅高粱》我就是在這里觀看的。記得當時在售票口買熱門電影票時是十分擁擠的。現在這里變成了同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和網絡教育學院。

緊挨著的就是學院行政辦公大樓。

大門右手邊原來是一個書店,現在這里卻變成了公安派出所。

校園原主干道中央巨大的草坪還是老樣子,想當初我們經常喜歡在夏季溫暖的夜晚,躺在草坪上想家,或者是在第二教學樓燈火通明的照亮下東拉西扯、海闊天空地胡侃。

圖書館的樣子一點都沒有變。

大一的時候我經常在這里自修、借閱參考書、看各種期刊雜志。記得那時流通書庫是全封閉的,要借閱某種圖書資料,要自己先翻閱檢索圖書資料卡片,記下所要借閱的圖書代碼后再交給圖書管理員老師,由他們到里面的書庫中去撿出來再交到讀者手里。印象里借閱最多的書籍是《英語語法》、《高等數學》和《流體力學》等參考書。

正對學院大門的是第二教學樓,運輸管理工程系和基礎部的教學樓。當時我們大部分課程都是安排在這里上課的。我們專業的自修教室也安排在這個教學樓內。當時我總是喜歡坐在教室前三排的位置,可以離老師近一點,方便記課堂筆記。在努力聽著那些含有不同程度上海口音的老師講課時,也躲不開白色粉筆灰的紛紛墜落。下課休息時,我們也很少下樓,就站在樓梯間的窗前眺望校園草坪和遠處的風景。現在這里是同濟大學滬西學院。

旁邊的這個小樓現在是同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和網絡教育學院實驗劇場,外墻面是重新修整過的,原來是和第二教學樓外墻一樣的淺黃色。當時這里是小禮堂,很多學生團體的各種會議、講座、各系的小型文藝晚會等都在這里舉行,周末也放錄像,逢中國足球隊有賽事,這里還會擺上大屏幕投影方便同學們收看現場直播,天熱時,大家聲嘶力竭地吶喊著,汗流浹背也絕不在乎。
我當初是機械工程系乃至學院藝術團的骨干成員,在樂隊擔任鍵盤手,以現在的眼光看來應該是如今各種時髦樂隊組合的雛形。我們經常在這里排練和演出,記得當時在一個什么晚會上彈奏的曲子是《莆田進行曲》和《愛情是藍色的》。當時臺下掌聲如潮。我們樂隊還代表學院參加了在復旦大學舉辦的上海市大學生一個什么文藝匯演,我們樂隊演唱的曲目是《掌聲響起來》和《亞細亞的孤兒》。演出結束后已經是深夜,吃完夜宵已經是后半夜了。大家伙兒互相簇擁著,瘋一樣邊走邊唱、邊喊邊跳,一路走回學校,好不快樂!也不知道當初樂隊的那些成員現在都在什么地方發展,生活得好不好?有時候還真挺想念他們的。

和第二教學樓連體的這個褐色架空建筑當時是學生咖啡廳“BRIDGE BAR”,大學四年我一次都沒有進去過,原因很簡單,我當時沒錢,消費不起。雖然當時讀大學是不用交學費的,但我父母當時工資很微薄,為了供我上大學,平時全家人省吃儉用,為的就是每次開學時能盡量給我多帶一點生活費,對于這一點我很清楚。
現在站在第二教學樓大門前回首看看圖書館,找找以前下課后從教學樓內走出來的感覺。

再望向遠處已經消失的老校門,馬路對面原來一片開闊的菜地被一棟棟拔地而起的居民樓所替代,原來的公共汽車站還在老位置,但那一望無際、海闊天空的感覺不再。

向西望去,一條熟悉的校道向前延伸。

印象里這條路以前似乎沒有這么多茂密的樹木。

順著這條路往西走,左手邊是圖書館的側面,

右手邊是第二教學樓的階梯教室,

大一時《高等數學》課在這里上了整整一年,教我們的女老師是一位華僑,講課時十分賣力。大二開始后我一直都是在這里上自修的。這里每一層階梯教室都曾留下我的身影和足跡。后來在我熱戀時站在左側樓梯間那一排雕花鏤空窗戶后面,眼巴巴盯著大樓下面過道入口處,盼望著我的戀人熟悉的身影能夠出現或者早點出現,那份急切的心情和場景,現在想起來依然心痛如割。
來自祖國各地的大學生學習都是很用功的,特別是每到期末考試前夕,各個階梯教室都是人滿為患,需要事先搶占座位。復習備考的學生一個挨一個地坐著看書復習,在盛夏時整個教室就像是一個大蒸籠,熱氣騰騰,諾大的階梯教室只有翻書本和頭頂電風扇的沙沙聲,很少有人說話和走動。我一般喜歡坐在后排靠左側窗邊的位置,感覺那個位置比較安靜。我一般都是吃過午飯就直接來到這里看書,困了就趴在課桌上打個盹。晚飯后一般也不會回宿舍,直接到這里上晚自修,宿舍基本成了晚上睡覺的地方。我當時的想法很單純,就是想考研究生。后來大學畢業時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我放棄了考研,成為我多年的一塊心病而一直耿耿于懷。直到后來我考上了華南理工大學的研究生,才算圓了我的研究生夢。
記憶中上海的冬天十分寒冷,我和當時許多大學生一樣,買了一件軍大衣裹在身上,有時候還會感覺到渾身冰冷。現在想來可能也和我當時所處的境地和心情一樣,感到無言的壓力、無奈、患得患失、冷漠和莫名的恐懼吧。
再往前走幾步,右手邊有一條向北的小徑通向學生食堂。現在這里也是綠樹成蔭,以前的臭水溝消失了。

再往西望去,第一教學樓已經從綠樹叢中隱隱露出她的身影。

必須經過的這座小石橋雖經幾十年的風吹雨打,但是依然完好無損。當時每天上午第二節課上完,需要趕往另一個教室上課的同學經常在這里發生擁堵。

當時為全院師生詬病的臭水溝現在長滿了荷花,充滿了詩意和文化藝術氣息。
一步三回頭。站在橋頭,回首望向剛剛走過的路,遠處的“BRIDGE BAR”隱約可見。

過了小橋,繼續往西走。抬頭看見左手邊另一座紅磚樓。

這座紅色磚墻樓房當初是教材科和實驗樓。感到愧疚的是,念了四年大學,每天從這里經過,竟從沒仔細地看過這座樓房的正面到底是什么樣子。在這里幾個實驗室上過物理和化學實驗課。柴油機裝拆實習是不是在這里上的記不太清了。
現在就讓我們從高處俯瞰這座實驗樓的全貌吧。

小橋前方右手邊這棟高大寬敞的大樓就是剛剛提到過的第一教學樓,電氣工程系和電信工程系的教學樓。當時只感覺這座樓真的是很有氣勢,高大、雄偉!

依稀記得當時第一教學樓的墻面是青灰色的。樓前的塑像、林蔭和草坪以前是沒有的。我剛入學時,在這座教學樓的一樓東側還有一個小書店,面積很小,圖書種類也少得可憐。我印象極深,進大學后在這個小書店買的第一本書是《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詞典》,買的第二本書是《管理學》。后來校門口的書店建成后,這個小書店就遷往那里去了。在這座教學樓里我們上過英語、政治等合班課,還上過藝術欣賞選修課。也不知道為什么,我比較少到這里上自習。我參加的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也是在這座樓的一間教室里完成的,并且一次過關,現在還能記起在考場上戴著簡易耳機考聽力的情景。我的初戀也發生在這里,因此,我對這座教學樓是懷有別種情愫的。

怎么感覺二十多年過去了,第一教學樓前的這棵松柏竟然沒有長高長大?!

第一教學樓的七樓,每到周末這里一般都會舉辦舞會。

當時的大學業余生活沒有現在大學生這樣豐富多彩。除了跳舞,看電影,踢球、打籃球外,再就是打橋牌、下圍棋等比較高雅的活動,我就是在大學時學會下圍棋和打橋牌的。有些宿舍還玩一種叫做“拱豬”的紙牌游戲,很搞笑的。當然,我最喜愛的還是跳舞,因此對七樓的情況很熟悉。舉辦舞會時,很多學生甚至是教職工都來這里跳舞,那時大家最喜歡也是跳得最多的是交誼舞。我當時最喜歡的一首舞曲是《請跟我來》。我也是在這里第一次見到了她,并立即被她迷倒,我們兩人由此共同出演了一幕幕痛徹心肺的初戀悲劇。
我當初也是學院交誼舞協會的成員,并代表學院參加了當時好像叫做華東化工學院(現在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了)舉辦的上海市大學生交誼舞大賽。我當時參賽的舞伴現在也不知道怎樣了?連她的模樣也變得十分模糊了。人生最為痛苦的是本想把那些美好的事情永遠記在心頭,到后來卻發覺隨著時光的推移,有些已經慢慢變得模糊不清了!

第一教學樓后面原來的臭水溝已經被填平,那座小橋被拆掉,曾經金工實習過一個月的校辦工廠被搬遷到別處,沿臭水溝的幾個籃球場與原來的足球場連通,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新足球場。在這里我們新生度過了一個月艱苦的軍訓生活,記得當時連續多天下雨,滿操場地面都是濕漉漉的,教官就讓我們趴在地上練習射姿、瞄準,很多女同學都跑到學院醫務所看病說肚子痛。大一時在這里和同學們一起出早操、踢球、上體育課。到現在還清晰地記得為了體育課長跑達標累得兩腿發軟、氣喘吁吁、額頭針扎似的冒冷汗、心臟狂跳、嗓子眼發咸的痛苦經歷。

遠處的是室內體育館。再后面那些新樓應該是學生公寓吧。

這就是我當初住了整整四年的男生宿舍樓。我住頂樓。
站在宿舍前,再回首,遠處第一教學樓熟悉的背影。

返身上樓,一切既熟悉又陌生。

宿舍樓道新鋪了地面磚,顯得很干凈,也比當時明亮了許多。我們當時住的是水泥地面,平時很濕滑,并且比較臟。

我們洗漱、洗衣服都在這里。原來是水磨石地面,經常被學生洗飯盆倒掉的飯菜堵塞住下水道而發生水澇。原來中間還有一個供洗衣服用的水泥臺被拆掉了,現在看起來好像寬敞了許多。當時上海的自來水有一股濃烈的漂白粉味道。在冬天用手洗衣服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情,冰冷的水、堅硬的牛仔褲,真是有點吃不消,后來大家干脆就用棕刷在洗衣臺上面進行刷洗。
宿舍里面積很小,十分擁擠,進進出出都不是很方便。四張上下鋪的床位,住八個大小伙子,每兩人共用一張舊的大辦公桌(每人一個抽屜),不用凳子,就直接坐在下鋪上。我低年級時睡上鋪,靠門。
上海的冬天十分寒冷,晚上睡覺時不愿意進被窩,即使將軍大衣再蓋在棉被上,也覺得那棉被濕冷得像是一塊冰冷的鐵板,要一點點慢慢地將身體和手腳舒展開,拼命地想要裹緊棉被,早晨醒時早已縮成一團。每天就盼著周末可以到澡堂泡在熱水里,暖暖身子,徹底放松一下卷縮了一周的筋骨,好幸福的感覺!不過由于澡堂容量有限,基本上每次都要排很長時間的隊。
夏天時晚上睡覺就更加難過,要等到晚上熄燈后才去沖涼,沖早了沒用,一會兒就是一身汗,然后極不情愿地爬上鋪去,頭頂的搖擺電風扇總覺得不夠力,掛上蚊帳后,感覺里面就變得密不透風,汗水不停地順著身體往下淌,經常是后半夜才剛剛迷迷糊糊睡著就被熱醒,身體下面都是濕津津的汗水!當時就只盼著能早點畢業,早點結束這痛苦的學生宿舍生活,快快離開這鬼地方。
周末宿舍不熄燈,各個宿舍就成了歡樂的海洋。大家扔下書本、徹底放松,打牌的打牌、喝酒的喝酒,來來往往、到處亂竄,忘卻自我、興奮異常;扯著脖子大聲喊叫,狂人般地大口喝酒,紅著眼珠子到處找人干杯,含著醉意勾肩搭背、真誠地推心置腹:你是我兄弟!我是你姐妹!什么誤會、矛盾、磕磕碰碰,都他媽給我躲得遠遠地……同學們互相鼓勵似的大聲地播放著那個年代所特有的磁帶式錄音機,滿樓道內到處回蕩著張行的《遲到》、張薔的《I 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譚詠麟、張國榮、草蜢樂隊、徐小鳳、龍飄飄、鳳飛飛、李玲玉、《Yesterday once more》、《Woman in love》……歇斯底里、震耳欲聾。除了喧囂還是喧囂,除了興奮就只剩下快樂!
如果還嫌不過癮,就從窗戶扔下一只暖水瓶,“砰”的一聲響過后,立刻會有前后樓遙相呼應,墨水瓶、臉盆、飯盆等一切可以發出清脆響聲的物件都被叮叮咣咣地瘋狂拋射出來,那個時候沒有個人臺式電腦,否則說不定就會有電腦被人扔出窗外!見到什么就扔什么,但扔的都是別人的東西,大家嘻嘻哈哈開心至極,到后來才發現自己的東西也被別人扔得精光,含著笑音的罵娘聲不斷傳出,然后會是更加放蕩和瘋狂的哈哈大笑……某君興致到了極點,一把扯下別人的蚊帳,點燃了扔出窗外,火光里立刻會引來如狼般的一片嚎叫、喝彩、口哨、掌聲和亂七八糟的各種擊打物品的噪聲,稍等片刻就會有無數只被點燃了的掃帚把、拖把、破舊衣物紛紛從窗口扔出來……一片火的海洋、一片幸福的海洋、一片青春的海洋!
此時此刻,我躲在寂靜的家里回憶著這些,在電腦前滿含著淚水打出這一個個火熱跳動的字符,感嘆時光流逝、青春不再;人生如棋、歲月如歌。此時此刻,我是多么懷念那時的激情四濺、純真率性和放蕩不羈啊!
離開宿舍樓,向東穿過寬闊的足球場,再回首,戀戀不舍這一棟棟熟悉的男生宿舍。

足球場的圍墻是新建的,道路也是新修的,剛剛下過一場急促的陣雨,那是我傷感的眼淚,地面上仍留有我暖暖的淚痕。

遠處幾個師弟在快樂地踢球,多象我當初無憂無慮的身影?

這應該是當年的學生食堂吧?當時洗碗處還有免費供應的開水,大家都用開水沖洗飯盆上的油漬。一手拎兩只熱水瓶回到宿舍還真是需要點力氣。還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校外食堂”就是學校東門外的餛飩店,我想很多鐵院學子都吃過那里的大餡菜餛飩、菜水餃和面條吧?老板娘很熱情,也很厚道,對我們這些窮學生很照顧,每次去都有很多學生在那里等,印象里女同學比男同學要多。
吃飯時要早一點去食堂,就是為了買大排,加青菜底0.42元一份,吃得滿嘴流油,去晚了就賣光了。小排青菜底0.28元一份;紅燒肉青菜底0.35元一份;有一點點紅辣椒的雞蛋肉末面條鹵0.15元一大勺。夏天天氣炎熱時,經常上火吃不下飯,買一大盆的素炒冬瓜只要0.05元。以現在的眼光看伙食費似乎非常便宜,但這就是當時的物價水平。當時的大米飯是放在一個大鐵盤里用蒸汽熾出來的,表面會有一層硬硬的飯伽很難吃,經濟條件稍好一點的學生都刮掉不要,扔在飯桌上,看著讓人感到可惜。當時買飯要使用事先兌換好的飯菜票——一種比大拇指稍寬的小塑料卡片,印象里有紅色、紫色、綠色和白色幾種。每次換飯菜票,拿出去的是一張張“大團結”和上海糧票,換回來的是一捆捆用橡皮筋綁扎好的紅紅綠綠的塑料卡片。每位同學口袋里都會揣著多多少少這樣的飯菜票。
當時學校會給大家發上海糧票,基本上都用不完,尤其是女同學飯量更少。經常會有一些婦女打扮的人跑到學生宿舍,用背心、短褲、襪子等紡織品或小物件換學生手里多余的糧票。

在食堂的后面,這排破敗的看起來像是廠房的紅磚建筑,當時是大禮堂。我們機械工程系八五級新生入學文藝演出就是在這里舉行的。后來大劇場蓋好后,這里就變成了學生活動中心,周末經常在這里舉行大型舞會。記得有一年元旦通宵舞會在這里舉行,大廳內燈火通明,幾百人伴隨著美妙的音樂翩翩起舞,連我的老師都帶著她的兩個女兒來跳舞。我和女朋友以及她的妹妹,在這里玩了大半夜卻樂不思蜀,那個極其開心、興奮熱烈的場面至今記憶猶新。如今見到這衰敗的場面,人去樓空,觸景生情,我不禁潸然淚下!
繼續往東走,來到舊禮堂門前的大道。

第三教學樓門前的這片草地還是老樣子。

夏季的夜晚,會有許多同學在這里坐在草坪上納涼,很多同學在這里彈吉他、輕聲歌唱。《少女的祈禱》這首曲子我就是在這里第一次聽到并立即喜歡上了。美妙的月光下,樹葉沙沙,伴著悅耳的琴聲和歌聲,你會立即陶醉在這美好的校園夜景里。

這就是第三教學樓,當時是我們機械工程系和土木系共同的教學樓,大家各占半邊,機械工程系在右半邊,一樓是系辦公室。在三樓的那間大教室里,我和其他幾名班干部組織了一臺“20歲生日”聯歡晚會,全專業同學在一起歡慶踏入20歲,我們縱情唱歌、跳舞、搖擺、干杯……

注意看大門上方那個鐵路路徽的圖案,昭示著后人,這里曾經是一所鐵路高等院校。我們在正中間三樓那間教室里上了一整年的《機械制圖》課程,也是我當時最喜歡的一門課程,我中學時就喜歡幾何、三角等需要抽象思維的科目,對各種抽象難懂的投影、作圖理論理解得很快,也很喜歡作那些別人感到很頭痛的作圖題作業。我是課代表,這門課兩個學期期末考試我都得了滿分。后來我自己當了老師,也給學生們講授過這門課程,當然是駕輕就熟,毫不費力。那間教室我大一時下午也經常去自修。冬天時裹著軍大衣坐在靠南邊窗邊的座位,正好可以被太陽曬得暖暖乎乎。這里一切還都是老樣子。
來到三樓,右手邊這扇門就是當初我們機械工程系分團委、學生會的辦公室,這里給我留下了多少溫馨和難忘的青春回憶啊!從東向西側望去,簡單裝修過的長長的走廊無窮無盡,伸向光明的遠方。

在第三教學樓背面望上去左邊最頂層四間窗戶,就是當時我們機械工程系分團委、學生會的辦公室。

我當時是八五年級的學生團總支書記,班級的團支部書記,我經常在這里和系分團委、學生會的其他同學在這里開會、組織開展各種學生社團活動。我還主辦了一個系刊——《校聲》。當時我們機械工程系學生干部里有很多多才多藝的能人,工作熱情很高,大家也十分團結,從他們身上我學習到了不少有益的東西。當時我們系一年一度的“藝術節”搞得有聲有色,書展、文藝晚會、講座、學生干部培訓、各種交流和社會生活體驗活動等等。在組織部分學生干部在新生接待日做好新生接待工作時,我甚至會傻傻地自己跑到新華書店買來幾百張上海市地圖再原價賣給外地來的新生,不賺一分錢。
說句心里話,我的大學生活真的很充實,甚至可以說是十分豐富多彩的,要是有時間都寫下來,肯定可以寫成很厚的一部傳記小說。這份美好的經歷和回憶,是我一輩子值得珍藏的寶貴財富。

這是位于第三教學樓和第四教學樓中間的女生宿舍。印象里似乎是土木工程系的女生住在這里,一來我們系的女生住在別的宿舍樓,再則有宿舍管理員看著大門,男同學是不許進的,因此我對樓內的情況不是很了解。當時聽其他同學傳來傳去說有一個大陸女電影明星也在鐵院念書,不知道叫什么也不知道是哪個專業的,就住在這棟樓里。當時那個年代女明星還是比較少的,大家都很新奇,只是感覺人家明星的生活和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距離太遠,我也沒有特意去打聽這件事,不知道為什么我后來幾次見到她總覺得她并不是很漂亮,而且每次見到她都是單獨一個人在行走,感覺外型氣質還是很好的。我念書的時候整棟樓的外部是完全開放式的,不知道為什么現在這里拉上了鐵絲網,弄得像監獄一樣,感覺和大學校園很不協調。

再往后走,就來到了第四教學樓前,現在是同濟大學高等技術學院滬西管理部。大樓頂樓外墻上也有一個鐵路路徽標志。我的一位表哥,當初就在這個大樓內就讀鐵道部干部大專班,他們的宿舍也在這個樓內,而且各方面的條件比我們本科生要好很多。我經常去找他,他同一宿舍的同學我都很熟悉。當時我剛剛入學,遠離家鄉,舉目無親,時常思念父母和親人,他當時十分照顧我,逢年過節總是招呼我一起吃飯,買來好多好吃的東西,使我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心情好了很多。他每次回家探親回來,都會捎帶著我媽媽給我帶的媽媽親手做的雞蛋肉末醬等食品。到食堂買4兩光面,拌著媽媽親手燒制的雞蛋肉末醬,一邊品嘗這天底下最美味的佳肴,一邊思念著遠方的父母。后來表哥早我三年畢業離開學院,我又變成了孤零零一人。一直到現在我都很感激他。好人有好報,他后來擔任了黑龍江省齊齊哈爾鐵路分局的副總工程師,現在是黑龍江省大慶火車站的站長。他唯一的女兒現在在澳大利亞——一個我差一點點就踏上留學之路的美麗國度。我祝福他!

這就是我前文提到過的學院醫務所。我當時雖然比較瘦,但是身體非常好,除了新生入學時到里面體檢過一次,我印象里整個大學四年好像沒有進去看過一次病。

這里就通往教工宿舍區了,我的初戀情人當年家就在旁邊這所住宅內,她的父母曾經都是這所學院的教師。當年這條路我沒少走過,但是今天我實在是沒有勇氣再次跨進這個小區。

雖然當年我不止一次地在這座樓下仰望那熟悉的窗口,看戀人屋內溫暖的燈光閃亮,但是現在她家具體是哪個門哪扇窗我都已經記不清了,畢竟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你的父母現在還好嗎?你現在在上海這座大城市的哪個角落里生活呢?你幸福嗎?你健康快樂嗎?這一切我都不會得到任何答案了。
走到這里就不想繼續前行,我熟悉或者說印象深刻的基本就是這些,我幾次夢中到過的也就是這些地方。我可能始終都停留在大學的記憶里,不想也不愿意去進行新的探究,生怕會一不小心影響了我的認識和看法。有些事情還是保持她原本的面貌最好,畢竟親身經歷過的才是最美好的!
整整一個下午,我就這樣走走停停、想想看看,甚至是有時連自己都分不清是在夢里還是在冷峻的現實中;整整一個下午,我都深深地沉浸在我自己的故事里,旁若無人,也無人在乎我;整整一個下午,我都深深地充分暴露在上海酷夏暴熱的太陽烘烤之下,讓劇烈的陽光照徹我的靈魂,讓我大汗淋漓、誠惶誠恐;整整一個下午,我都深深地被我自己的憂傷所感染,并愿意被它感染,甚至是陶醉其中;整整一個下午,我都深深地感覺到我的胸口猶如被一塊巨大的石頭壓抑著,透不過氣來,因為與其說我是在追尋往日的大學生活,不如說是在緬懷我那永遠逝去的青春歲月!那份惆悵,無所遁形。
所有的景物就那樣靜靜地呆在那里,冷靜地注視著我這個外來人,哪管我幾次心痛哽咽、淚眼朦朧。
最終都沒能見到一張哪怕是一點點似曾相識的面孔。
我的大學已然成為過去。
我的所有逝去的都不會再來!
不知道為什么,我忽然就想起了《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里的一段話:
我們浪費掉了太多青春
那是一段如此自以為是又如此狼狽不堪的青春歲月
有歡笑也有淚水
有朝氣也有頹廢
有甜蜜也有荒唐
有自信也有迷茫
我們敏感
我們偏執
我們頑固到底地故作堅強
我們輕易傷害別人
也輕易被別人所傷
我們追逐于頹廢的快樂
陶醉于寂寞的美麗
我們堅信自己與眾不同
堅信世界會因我而改變
我們覺醒其實我們已經不再年輕
我們前途或許也不再是無限的
其實它又何曾是無限的?
曾經在某一瞬間我們都以為自己長大了
但是有一天我們終于發現
長大的含義除了欲望還有勇氣、責任、堅強
以及某種必須的犧牲
在生活面前我們還都是孩子
其實我們從未長大
還不懂愛和被愛
人生的結局遠遠沒有過程來得意義重大!
寫于二零零九年八月二十九日晚 于廣州家中
增補修訂于二零零九年十月十二日晚 于廣州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