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跡尋蹤】
山塘街拾景
從普濟橋回到山塘街,在向新民橋走去的路途中,我又采擷到了以下一些景頭。
一、斟酌橋
這是在山塘河下岸尋訪古跡時見到河對岸山塘街上的斟酌橋景頭時拍攝的。
斟酌橋在山塘街綠水橋西,原為木橋。明萬歷十三年(1585)改建為石梁石板平橋。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重修,改為水泥鐵欄桿橋,民國年間和解放后進行達多次維修和重修。
斟酌橋跨山塘河支流東山河。相傳春秋時越國范蠡和西施曾途經此橋,并停留議事,故名。清張大純有《過斟酌橋》詩云:斟酌橋頭花草香,畫船載酒醉斜陽。橋邊水作鵝黃色,也逐笙歌過半塘。”明萬歷十三年(1585)鄉人引相泰改建為石梁石面橋。清嘉慶三年(1798)蘇州知府任兆炯重建。道光二十一年(1841)同春堂重修,并改橋欄為鐵欄。1977年修建拓寬,跨度6.40米,寬6.30米,長19.60米。
隔河遙望斟酌橋

橋的梁上有民國廿三年重建的紀年和橋名

二、中國大運河遺產點
中國大運河遺產點山塘歷史文化街區遺產區北界05號標志碑。

三、陜西會館
陜西會館在山塘街512號,又稱全秦會館,雍涼公墅,《吳縣志》載:“全秦會館
在山塘毛家橋西清乾隆六年西安商人鄧廷試劉輝揚倡建,三十二年袁倫桑畹征王正池李政和等重修”。 陜西會館里有不少待保護文物,其中包括“一甲進士”碑和石獅等。石獅是典型的清代中期產品,雕工十分精美,在蘇州現存的石獅中非常罕見。碑刻交代了陜西會館的建設、發展情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明清時期蘇州經濟發達、各地商人紛紛來蘇經商的情況,對了解明清時期我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很有參考價值。
現在的陜西會館剛重新整修完工不久,整修前這里是山塘中心小學,現在小學校牌仍豎在會館門前。會館大門關閉,無法入內觀瞻。




四、蘇州市控制保護建筑——天和藥鋪舊址
山塘街374號是天和藥鋪舊址,被列為蘇州市控制保護建筑,編號NO:193號。天和堂藥鋪,創設于清光緒11年(1885),是蘇州歷史上首家行店合一的藥鋪。該建筑一路三進,內有門樓兩座,一座的紀年款為“道光癸未(1823)”,另一座的字牌為“惇行孝悌”似原牌已壞而后補之作,紀年款為“道光五年(1825)”。2004年起,為山塘桐星社區居委會辦公之地。因去訪時已晚,工作人員要下班了,我匆匆只看了第二座磚雕門樓。
天和藥鋪舊址標志牌

蘇州市控制保護建筑標志牌

大門

“惇行孝悌”磚雕門樓全貌

“惇行孝悌”磚雕門樓上部

字牌與落款

樓廳


樓廳前天井中的盆栽木蘭花稀有品種和花崗石鋪地

前廳左右廂房


樓廳右廊

五、星橋
星橋是山塘街上的一座古橋,該橋為單孔拱形石橋。星橋位于七里山塘的中段,明清時期曾是蘇州最繁華的鬧市之一。星橋旁安置有“文星貍”,是山塘七貍之一。此貍我見到了,是座石刻貍,可惜被貍旁店家用門板遮壓住了,無法拍攝照片。
縱觀星橋


橫觀星橋



橋名額《星橋》

拱劵上的“放生官河”刻字

橋聯柱上的刻字“同治五年六月里人捐資重建”,證實現橋是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