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順帝昏庸無道,朝政動蕩不安,王公貴胄把持朝綱,貪污腐敗之風瘋長,江山社稷岌岌可危?!拔萋┢赀B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天下連年大旱,百姓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有饑色,野多餓殍。俗語說盛世產庸吏,亂世出英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四起,遙相呼應,呈星火燎原之勢。放牛娃朱元璋順應天勢,與兒時伙伴徐達、湯和等人集結鄉鄰,揭竿起義。 首戰京城。朱元璋帶領常遇春、胡大海大鬧武科場,兵敗,與兄弟走散,他落荒而逃,途經一深山破廟,人困馬乏,他兩眼金星,一頭栽在廟門臺階前。龍行淺灘、虎落平原,昔日如何的英勇威武,今天竟落得如此悲慘凄涼。不知昏睡了多久,寒冷的山風,呼嘯而來,他被凍醒了,雙眼迷離,頭重腳輕,干裂的嘴唇還在夢囈“遇春救我……遇春救我……” 人道是“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此時的朱元璋,風刀霜劍,饑腸轆轆。一陣微風,送來縷縷嗆人的炊煙。在寺廟西北角,兩個乞丐正在燒火生飯,與其說是做飯,不如說是把白天乞討而來的爛梆子菜葉連帶剩飯剩湯什么的,攪在一起,加熱了裹腹充饑。一步一腳印,一刀一傷疤,朱元璋強忍傷痛,沿著臺階向煙火處蠕動爬行。 盔甲磨擦石坎,發出清脆的亮響,刺破寧靜的夜。兩乞丐發現了朱元璋,忙將他攙扶到篝火旁。將爛菜葉伙同剩飯揉捏成一餅,放在石瓦上煎烤,發餿的氣味阻礙著空氣的流動,令人反胃。饑火中燒的朱元璋,如同見了山珍海味,三下五去二,就給整到胃里去了。余猶未盡,舔著手指問“二位恩公,請問剛才所吃何物,味道如此鮮美!”乞丐不知如何回答,仰望星空,一輪圓月高懸天際,于是靈機一動,忙說“月餅,你剛才所吃的是月餅?!?/p> 就這樣,“月餅”一詞深深烙在朱元璋的心里,以至于在日后的聯絡各路起義力量,聯合抗元時,“月餅”作為傳遞密信的載體,朱元璋把它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朝庭搜查嚴密,消息傳遞不暢時,他將“八月十五起義”的紙條藏在餅子里面,再派人分發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晚上起義響應。群雄合一,逐鹿中原,攻城掠寨,勢如破竹,不久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朱元璋龍袍加身,面南而尊,于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廟號太祖。 深居高堂,一日三餐,御廚掌勺,玉盤珍饈,應有盡有。吃香的喝辣的慣了,反到沒有了胃口。人有時就犯賤,朱元璋摸著日漸富態的肚皮,想起了自己曾經落難時在破廟所吃的月餅,那味道再無其右。于是,張貼皇榜公示天下,欲尋覓當年做餅之人。 兩乞丐撕榜,召進皇宮。朱元璋命墩頭依照昔日恩人要求配菜,備好豆腐、白菜、米飯。乞丐將之混拌在一起,暴曬三天三夜,等發餿了,再烙成大餅。明太祖得知自己朝思暮想的月餅已經出爐,甚喜,擇日宴請群臣,大殿之上筵席三百桌,每人面前一餅。未嘗先聞其味,餿氣熏天,大臣們面面相覷,面有難色。朱元璋望著龍案上的月餅,聳了聳鼻子,這可不是當年的味兒???君言既出,覆水難收?!皝怼獊怼獊怼姁矍?,隨寡人一同分享了這一人間極品——月餅!”文武百官一手拿餅,一手捏著鼻子,強行吞食了下去。 乞丐還是那個乞丐,餅還是那個餅,味道差別真就那么大嗎?非也,人同心境異罷了。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勢態,人的心境就迵然不同了。這就印證了后來朱元璋弒功臣,興字獄,只可同苦,不可共甘的必然結局。 此后,月餅在民間廣泛流行,傳承至今,它的制作也越發精細,包裝也越發精美,成為中秋佳節不可或缺的饋贈佳品。 (注:嬉笑怒罵皆文章。本文純屬杜撰,一家之言,與史無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