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居風情速寫5 —— 智慧“ 都江堰 ”(1995年作) ·陳星平· (2014、8、15)還是初中歷史課讀到了“都江堰”,到了四川,就很想看看這兩千多年前李冰父子治水的古跡.......
![]() 1、上圖:都江堰:都江堰已設為市,都江堰市的名氣也是靠著“都江堰”這千年古跡而傳揚。 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區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汶川地震時好像都江堰市也受到了震動,據說古跡無大礙,離開都江堰近20年了,都江堰今時的狀貌不知如何,這些都是我1995年的速寫畫面....... ![]() 2、上圖:都江堰位于都江堰市灌口鎮。 2000年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4屆大會上,根據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第二款有關文化遺產定義的規定,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布局合理、運行科學,且與環境和諧結合,在歷史和科學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因此都江堰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 3、上圖:都江堰二王廟 四川人民為了紀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旁建造了“二王廟”紀念這造福兩千多年的先賢。二王廟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們推崇他的恩德。宋、元兩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為王,故將崇德祠改為二王廟。從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現存建筑為清代重修。 1982年,都江堰作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 4、上圖:在都江堰,游客瞻仰“二王廟” 都江堰是我國建設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現在也是全國著名的旅游勝地。 2000多年來,李冰父子鑿離堆,開堰建渠為天府之國帶來的福澤一直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廟從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歷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間的祭典活動和祭祀活動。形成了以李冰父子為主題人物的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為中心的廟會活動。 ![]() 5、上圖:二王廟建造小山坡上,高高低低隨勢生形,圍墻隨道分割,墻面上有“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深淘灘、低作堰”字跡,古典智慧,言簡意賅,發人省醒...... 魚嘴分水堤坐落在岷江中游頂端。將奔騰的岷江一分為二,外江為原始河床,內江用于引流灌溉,“分四六,平潦旱”它利用內江河床低而枯水季節六成引水,外江河床寬,則洪水季節六成泄洪。其二是魚嘴處于岷江中游第一彎末端,“四六分洪,二八排沙”巧妙的利用了彎道流體力學的自然法則,即表層水流入凹岸,低層水流入凸岸。使沙石含量較少的表層水自然涌入內江,而底層水則順著江彎的凸岸擠向外江,絕大部分沙石也就在外江河道上滾動、留沉。 ![]() 都江堰市原名灌縣,早在夏禹時代稱“導江”,傳說夏禹治水導江至此而得名。都江堰市地處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距成都市48km。以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都江堰渠首工程位于市區西北部,1988,國務院同意撤銷灌縣建立都江堰市,由四川省直轄,是四川省最早的省直轄縣級市,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以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聞名于世。 ![]() 7、上圖:可供人們通行的都江堰上的鐵索橋。 都江堰的主體工程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達到了引水灌田、變害為利。另外一條則匯入長江。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為都江堰渠首工程,這是都江堰灌溉系統中最關鍵、最重要的設施。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魚嘴分流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引流工程三大部分組成。它科學地解決了江水的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三者首尾相接、互相照應、渾然天成、巧奪天工。 ![]() 8、上圖:都江堰在岷江旁, 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條較大的支流,發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區。每當春夏山洪暴發的時候,江水奔騰而下,從灌縣進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狹窄,古時常常引起洪災,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縣岷江東岸的玉壘山又阻礙江水東流,造成東旱西澇。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他為民造福,排除洪災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 玉壘山被一分為二,其間只留出20米的入水口,內江水從百米之寬的河道涌向由人工開鑿的寶瓶口通往山峽,平水季節奔流而過,高峰時節則節節升高,不加節制的水流不斷爬升,一涌而入,成都平原就會遭受洪澇災害。此間飛沙堰的設計與寶瓶口相互結合,它的高度剛好超過內江河床2.15米。這就意味著當內江水位升高2.15米后,洶涌的波濤將從飛沙堰溢出。寶瓶口入水便始終在一個幾乎平衡的常量上。成都平原從此以后既獲灌溉又安然無恙。
![]()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要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卻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其功用卻是任何工程都無法取代的。因為飛沙堰的的高度剛好超過內江河床2.15米,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余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果遇到特大洪水的緊急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地巧妙地利用離心力的作用和虎頭巖的頂拖作用將上游帶來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達數百公斤的巨石,從這里拋入外江,確保內江通暢,確有鬼斧神功之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