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生軍 (一組大唐服飾模特圖片) 【作者簡介】段生軍 甘肅民勤人,《中外文藝》特邀作者。2016年開始學寫小小說,曾有三十多篇小小說發表于《小小說大世界》、《民間傳奇故事》等紙質媒體和網絡平臺,并在2016年首屆遼寧微篇小說大賽中,小小說《給局長買羊肉》獲銀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裝瘋賣傻的皇帝老兒唐宣宗李忱(公元810年-公元859年)并非是一個老玩兒,其實他是一個真正有所作為的皇帝老兒,他是唐朝第十七位皇帝。 那么,為什么說他是一個裝瘋賣傻的皇帝老兒呢?這一切都是有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聰明的他為了能夠將來一展宏圖,不得不裝瘋賣傻36年。 一、裝瘋賣傻 晚唐政權,風雨飄搖。宦官專權、宮廷兇險、刀光劍影、黨爭不斷。李忱不得不裝瘋賣傻。元和五年,李忱出生于大明宮,是唐憲宗的第十三個兒子,按照繼位的順序,李忱是永遠沒有機會做皇帝的。而且,他的母親鄭氏出身卑微,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宮女,所以李忱雖然是皇子,也享受不到其他皇子一樣的待遇,因為自己的身份,他總是被其他皇子嘲笑捉弄。 為了掩飾內心的卑怯,他便將自己封閉起來,面對別人的冷嘲熱諷,他只能報之以沉默,于是,連父親都覺得這個兒子可能有些癡呆。 長大后的李忱已經被貼上了“智障”的標簽,成為大家爭相欺負的對象。比如,有一天,唐文宗李昂在十六宅宴請諸王,席上,眾人把酒言歡,熱鬧喧騰,李忱依然不言不語地,一個人坐在角落發呆。李昂看到了,便指著他說:“誰能讓李忱開口說話,朕重重有賞。” 李昂本來是李忱的侄子,可是在他眼里,李忱顯然只是一個供人取樂的小丑而已、面對一哄而上的諸王,李忱依然保持沉默,不管他們怎么戲弄,面色絲毫不改,始終一副逆來順受的樣子。這讓眾人很得意,卻讓座中的親王李炎起了疑心。李炎是李昂的弟弟,就是后來的唐武宗。面對始終不悲不喜的李忱,他開始懷疑此人是否真的癡呆,于是在后來的日子,他抓住一切時機對李忱進行試探。 二、宮廷險惡 雖然大家都對李忱的裝瘋賣傻深信不疑,但是武宗李炎卻對李忱的裝瘋賣傻表示懷疑。武宗李炎即位后,就對李忱進行了所謂的“考察”,看看他是否是真傻還是裝瘋賣傻。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下午,李忱和諸王一起隨皇帝外出踏雪,眾人興盡而返時,已是日薄西山,加上中途休息時設宴暢飲,誰也沒有注意到,那個傻乎乎的李忱已經從馬上墜落,掉在了冰天雪地中。這次被丟在冰天雪地之中,李炎料定他不會再回來了。可是沒想到,第二天一早侍衛來報,說李忱又出現在了十六宅。 就這樣,李炎更認定李忱有蹊蹺,于是決定直接弄死他,以絕后患。幾天后,可憐的李忱被突然闖入的宦官抓進了永巷。永巷從漢代開始就是幽禁宮女和嬪妃的地方,跟監獄差不多,關押在那里的大多是政治斗爭的犧牲品。李忱被關押后,又被人捆成肉粽一樣扔進了廁所。 當時,李炎身邊有一個宦官姓仇,他對李炎說,這種傻子留著也沒用,干脆一刀殺了。李炎同意了。可是,這個宦官并沒有真的殺了李忱,而是偷偷將他運出宮里藏了起來,以備日后之用。 三、執掌朝政 李忱自從那次馬上墜落雪地事件后,這個一度被人取笑的傻子就從宮廷消失了,他暫時遠離了復雜的皇宮。 公元846年,李炎病危,他的兒子都年幼,還沒有立太子,所以,朝野上下人心浮動。那時的宦官勢力很大,一等到武宗駕崩,仇姓宦官聯合他人拿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派人到處搜尋傻子李忱。他們想讓他來當傀儡皇帝,以便他們操縱朝政。雖然李忱一直被眾人視為弱智,但是他是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叔叔,論資歷絕對夠老,而且有宦官力挺,朝臣也不敢反對。于是,已經被人遺忘的李忱又回來了,傻乎乎的李忱坐上了帝位,這便是史上的唐宣宗,年號“大中”。 然而,令人吃驚的事情卻發生了。李忱當上皇帝后,一改昔日傻乎乎的形象,言談舉止全如常人!人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過去的“李傻子”竟然是裝的! 而擁立這個傻子皇帝的宦官們本以為可以通過操控李忱來控制天下時,卻被李忱的一系列大動作嚇傻了眼。 四、再現“中興” 他非但沒有像眾人想象的那樣不知所措,反而對處理政務非常熟稔,好像久經磨練的儲君一樣。眾人這才如夢初醒,原來之前的一切都是演戲。這位隱忍了三十六年的皇帝終于等到了這一天,他迫不及待的大刀闊斧的改革。執政第二天,就解決了持續40多年的牛李黨爭,使中央政權更加鞏固。隨后,趁著吐蕃內亂,收復吐蕃,使大唐版圖由分裂而統一。 李忱在位期間很勤勞,而且能舉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命人將《貞觀政要》寫在屋內的屏風上,以便時刻鞭策自己,他還讓翰林大學士每天朗讀太宗所寫的《金鏡》給自己聽。 為了熟悉大小官員的姓名和官秩,李忱還專門讓人編纂了《具員御覽》,放在案頭隨時閱覽。因為李忱曾流落民間,所以深知民間疾苦,對老百姓很是同情。 他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在位期間,曾經燒過三把火,一把火使“權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詟氣”。 唐宣宗李忱一枝獨秀、勵精圖治,再現“中興”,時人稱之“小太宗”。 (影視里的唐裝) 小編提示:點亮文末的大拇指,給個贊,也是對作者的鼓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