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報:二戰鮮為人知的六個“真相”
核心提示:希特勒進軍蘇聯的舉動除了是一個歷史性錯誤以外,其出發點本身就是一個錯誤,即認為蘇聯人正在準備一場與德國的戰爭。
資料圖片: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是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開端,也應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圖為二十九軍在盧溝橋抵抗日軍進犯。
參考消息網9月4日報道 西班牙《阿貝賽報》9月1日刊發了題為《將世界分裂了半個世紀的戰爭中從未被講述過的關鍵》的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紀念一戰百年的活動進入尾聲,9月份我們又迎來了另一個紀念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75周年。二戰在各方面都超越了一戰,為冷戰和核恐懼打開了大門。
從戰爭規模、參戰國家、傷亡人數等各個角度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但時間的流逝使當時認為是不爭的事實真相發生了變化,一些刻意隱瞞的細節被披露出來,一些解讀方式也引發了質疑。
1.戰爭是從1937年開始的
我們首先質疑的就是戰爭開始的確切日期。1939年9月1日是歐洲戰場開戰的日子,但兩年多以前亞洲已經開始了血腥的戰爭。中日戰爭早在1937年就打響了,從此時起,世界逐漸隨著戰爭的發展而形成兩大陣營。而且這場戰爭對二戰的發展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日本在亞洲的存在還引發了日本與蘇聯之間的沖突,即哈勒欣河戰役。這場戰役雖然短暫且殘酷,但得到了及時解決,使蘇聯紅軍能夠及時進入波蘭,履行與德國達成的協議。另一方面,東京對這場屈辱的敗績有深刻的認識,當希特勒向蘇聯派遣坦克時,日本沒有支持希特勒。這使得斯大林能夠動用西伯利亞駐軍來保衛莫斯科,使德軍在東部戰線上第一次受阻。因此,應該說戰爭不是在1939年開始的,而是兩年多以前的1937年在亞洲開始的。中國戰場上的戰爭同樣是導致華盛頓切斷對日本原材料供應的原因,其中包括重要能源石油,結果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直接參戰。顯然,戰爭是從亞洲開始的,9年之后也是在亞洲結束的。
2.波蘭只是英法宣戰的借口
另一個需要重新審視的問題是關于波蘭的。教科書上說,倫敦和巴黎向德國宣戰是為了捍衛波蘭的領土完整。但除了要求波蘭堅強并承諾支援之外,兩國軍隊只是躲在馬其諾防線后面,并沒有為波蘭做更多,而波蘭人卻在徒勞地等待著英法軍隊的進攻可以使波蘭的局勢稍微緩和一些。但期待中的進攻始終沒有出現,因為波蘭并不是爆發敵對行動的原因,而是借口。英國和法國是在德國屢次違反《凡爾賽條約》,拒絕履行條約義務之后才決定阻止它的。如果波蘭真是英法兩國關心的對象,兩周之后蘇聯紅軍從東部入侵波蘭的時候,兩國就應該向莫斯科宣戰了。
3.多國飛行員參與保衛倫敦
戰勝法國之后,德國的目標是與倫敦達成和平協議。沒有達到目的的德國以“閃電戰”空襲倫敦的方式試圖削弱英國人的抵抗意志。沒有人懷疑那是戰爭的關鍵時刻。但英國戰機卻在近10個月的時間里牽制住了德國空軍,迫使戈林認輸,停止空襲。丘吉爾曾這樣稱贊二戰中的飛行員:“歷史上從來沒有如此多的人如此慘敗給如此少的人。”但是這些“少數人”中的大部分雖然駕駛著英國戰機,卻來自于很多其他國家。在法國戰場上,英國損失了不少于300架戰機,更糟糕的是,損失了大批飛行員。雖然工廠都在加班加點補上戰機的空缺,但要填補人員上的損失卻困難得多,特別是要考慮到德國第一輪空襲的主要目標就是空軍基地。當時有很多波蘭、法國、捷克、加拿大和美國飛行員參與了英國的戰斗。
4.希特勒誤判斯大林
希特勒進軍蘇聯的舉動除了是一個歷史性錯誤以外,其出發點本身就是一個錯誤,即認為蘇聯人正在準備一場與德國的戰爭。恰恰相反,莫斯科對雙方在1939年簽署的協議是嚴格執行的。西方列強特別是公共輿論都認為斯大林是希特勒最堅定的盟友。另外,受《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德國空軍是在蘇聯境內由克里姆林宮提供的地方進行培訓的。甚至在蘇聯和芬蘭的冬季戰爭(家園保衛戰)期間,法國和英國還考慮過派遣遠征軍去打擊紅軍。這一舉動可能會使蘇聯徹底加入軸心國。英國和法國最終并沒有干預,僅僅是因為在英法軍隊準備就緒之前戰爭就結束了。斯大林對希特勒的信任和希特勒對斯大林的不信任程度是一樣的。甚至在德國軍隊開始侵略行動之前幾分鐘,一列火車還滿載著蘇聯供給德國的戰爭物資穿越了國境線。
5.諾曼底登陸對戰局影響不大
諾曼底登陸無疑是二戰的關鍵行動之一。作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登陸行動,諾曼底登陸雖然沒有實現既定目標,但取得了無可置疑的成功。但需要質疑的是諾曼底登陸在多大程度上決定了戰局。當數十萬人在諾曼底搶灘登陸時,近600萬紅軍從波羅的海到黑海沿岸展開了一系列進攻,迫使羅馬尼亞、芬蘭和保加利亞改換陣營,德國軍隊撤離塞爾維亞、希臘和阿爾巴尼亞,并進軍匈牙利和斯洛伐克,避免這些國家也脫離德國的控制。諾曼底登陸甚至未能迫使德軍將任何部隊從東線調往西線。但另一方面,英美軍隊登陸西歐從長遠來看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為如果沒有他們的出現,蘇聯戰車不可能在1945年春天止步柏林,整個歐洲可能都要聽命于莫斯科了。
6.投射原子彈向蘇聯傳達信息
日本當時已經落敗,日本自己也很清楚,并通過中間人進行和平談判。日本唯一的要求就是尊重天皇。但同盟國不接受任何條件。盡管如此,戰爭的結束就在眼前,東京內閣的分裂也預示著結局很快就會到來。蘇聯最不愿戰爭結束,因為蘇聯不想讓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庫頁島等垂涎已久的戰利品從眼前溜走。在這種情況下,對斯大林和蘇聯人印象不佳的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投射原子彈。通過這一動作,加快了日本本已不可避免的投降決策過程,但更重要的是向莫斯科傳達了一個信息,即美國不僅有原子彈,還會毫不猶豫地使用原子彈。同時明確宣告世界開始進入戰后時期。原子能時代開始了,這時已經可以看到冷戰的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