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年來中藥藥理研究的主要成就 利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己有八十余載。二十年代初,中國學者首先對麻黃的成分麻黃堿、偽麻黃堿和麻黃定堿進行了系統的化學及藥理研究。由于發現它的特異藥理作用,其論文報告不僅震動國內,也受到國外的極大重視,并引起世界學者對麻黃堿及其他中藥研究的興趣,致使麻黃堿成為世界性的重要藥物。由于當時社會動蕩,戰亂不安,設備簡陋,人員極少,故研究緩慢,成果甚少。主要進行了一此單味藥的研究,而且沒有化學、藥理與臨床三者的協作。化學方面主要對延胡索、鉤藤、麻黃、常山、防己等數十種藥材進行研究。藥理則主要對麻黃、黃連、常山、延胡索、仙鶴草等數十種藥材進行了研究。 解放后,政府對中醫中藥的整理研究和發展十分重視,提出繼承、發揚、整理、提高中醫中藥的重要批示,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省市的中醫中藥研究機構和各級中醫醫院,使中藥藥理和臨床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研究范圍從單方發展到復方,研究課題從資源調查到生藥鑒定、炮制、化學、藥理直至臨床,單味藥品種之多及研究范圍之廣,誠屬空前。 對延胡索、粉防己、人參、黃連、葛根、川芎、丹參、三七、枳實、枳殼、靈芝、莪術、大黃、青蒿、青木香、益母草、天花粉等研究均較深入,還從抗微生物、抗寄生蟲、抗腫瘤、解熱、鎮痛、強心、利尿、抗高血壓、抗心律不齊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篩選。 不但對傳統中藥研究較多,還研究了很多草藥,如穿心蓮、四季青、毛冬青、矮地茶、福壽草、滿山紅等,并已提供臨床應用,大大豐富了藥物品種。 綜括中草藥藥理研究,其中部分闡明了中醫藥理論(如活血化瘀、扶正培本等治則),搞清了某些中藥的有效成分(如延胡索乙素、青蒿素、川芎嗪等),改良了某些劑型(如感冒沖劑、生脈注射液等),發現了某些藥的新用途(如枳實、青皮、鶴草芽等)。 但中藥的成分是復雜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一個成分絕不能代表一味中藥,某個作用也不能概括其全部功效,固此,中藥很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影響中藥藥理作用的因素 就合成藥而言,其劑量、劑型與制劑等藥物因素,年齡、性別、遺傳條件等生理因素,肝、腎功能障礙等病理因素,以及營養狀況、生活環境等,對藥物的作用,都會產生顯著影響。中藥亦如此。 1、藥物因素 中藥的品種、產地、采藥季節、貯藏條件及劑量、劑型、給藥途徑等,均對中藥作用的發揮有著顯著的影響 (1)中藥基原(原植物、動物和礦物)的影響 中藥材絕大多數是中國自產的,少數為移植或進口的。在品種上,歷代本草著作中屢有增加。不少本草書指出了歷史上中藥品種的混亂情況。故現在對其進行認真的考證、分析、鑒定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目前全國用的貫眾、獨活、厚樸等中藥,就來源于20多種不同種屬植物;同一中藥大青葉,各地用的藥材又有不同,有蓼科蓼蘭、十字花科松蘭、爵床科馬蘭、馬鞭草科大青等,藥用部分也有用葉及帶葉莖枝的不同。而且,同名異物的現象也很普遍。由于品種不清,其化學成分的含量和藥理作用均有差異。 (2)中藥產地及采集季節的影響 ①. 中藥產地:藥材產地對藥物質量和療效有著直接關系,為歷代醫家所重視,自古即有“道地藥材”的講法。中藥之中大部分為植物藥,自然生長環境具有一定的區域性,各地區的土壤、水質、氣候、雨量等自然條件都能影響藥用植物生長、開花、結果等一系列生態過程,特別是土壤成分更能影響中藥內在成分的質和量?!渡褶r本草經》記載的記載的“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并各有法”和《新修本草》說的:“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乖于采摘,乃物是而實非”。都很強調產地。產地不同,同一植物所含有效成分不完全相同,從而使藥理作用有別,臨床療效不穩定。如長白山的野山參,東北各省與朝鮮、日本的園參,不但含人參總皂甙的量不同,而不同皂甙單體的含量也不一樣。又如人參莖葉中皂甙含量在吉林省七個產地所得樣品,含量差別相當懸殊。不同產地及不同加工方法,以人參提取物的得量也不同。 ②. 采收季節:不同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種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長和成熟期,故采藥時間的采收方式則隨著中藥的品種和入藥部位而有不同。中國幅員遼闊,從寒帶至亞熱帶,氣候差異很大,故采藥時間按照當地習慣因地制宜,但要選擇藥用植物有交效萬分含量最高時采收。有效成分的含量隨不同生長季節及不同入藥部位而異,如人參中皂甙以八月后含量最高,麻黃中生物堿秋季含量最高,槐花在花蕾時蘆丁含量最高,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以七月中至八月中花蕾出現前為高峰,應在開花前采收,薄荷在部分植株開始有花蕾時,揮發油含量大。古人采藥全憑經驗,《本草經集注》序錄說:“凡采藥時月…… 其根物以二月、八月采者,謂春初津液始萌,未沖枝葉,勢力淳濃故也;至秋枝葉干枯,津液歸流于下…… ”《本草蒙筌》說:“實已熟,味純;葉采新,力倍?!币猿粑嗤┑慕笛獕鹤饔脼槔谖逶麻_花前采摘的葉,對動物的降壓作用強,開花后所采集的葉,降壓作用減弱。再以人參為例,季節變化對園參根中皂甙和糖分含量有顯著影響,故采收應在6~9月,而不應在冬季。 ③. 藥用部位的影響 不同的藥用部位所含化學成分的質和量都可能不同,所以其藥理作用也不同。曾有人比較研究了各地所產白參、紅參的不同部位的人參皂甙含量,發現有較大差異。又如麻黃生物堿的含量,以麻黃莖的髓部含量最高,麻黃節中含量較少,而根中則不含生物堿。 ④.貯藏條件的影響 《本草蒙筌》說:“凡藥貯藏,宜常提防,倘陰干曝干烘干未盡去濕,則蛀蝕霉垢朽爛,不免為殃?!辟A藏不當,要霉爛變質、走油、蟲蛀,會直接影響藥理作用和醫療質量。所以要選擇適宜的堆放場所,加強倉庫管理工作,注意特殊藥材的保管(如貴重藥材、芳香性及膠類藥材等),還要定期檢查,防治蟲害。貯藏不當,也可使含揮發油的藥材氧化、分解或自然揮發(如樟腦、冰片、麝香)而使藥效降低。有的成分會因存放時間長,而被酶所分解等。 ⑤.炮制的影響: 炮制前后,藥材的成分質和量會有所變化,藥理作用和臨床療效可因之不同。《本草蒙筌》曾從臨床經驗指出:“酒制升提;姜制發散;入鹽走腎而軟堅;用醋注肝而住痛;乳制潤枯生血;蜜制甘緩益元……?!?/p> 中藥炮制從以下一些方面影響藥理作用: A、減毒,去毒。如半夏“生令人吐,熟令人下?!鄙胂膶ξ刚衬び袕姶蟮拇碳ぷ饔?,故致嘔吐;姜半夏卻顯示鎮吐作用。據研究從生半夏的95%乙醇浸膏中分離出含有2分子右旋葡萄糖和苯甲醛而成的甙,其甙元有強烈刺激性;制半夏鎮吐成分據稱為葡糖醛酸的衍生物及一種水溶性甙,沒有刺激性。烏頭中含烏頭堿,為對心臟的有毒成分,可致心肌纖維性顫動,經過浸漂、煎煮而使烏頭堿分解破壞,故毒性降低,但烏頭中的強心成分消旋去甲烏藥堿耐熱,故仍可保留其強心成分。 B、增效,如杜仲含大量杜仲膠,生杜仲煎出的有效成分甚少;炮制后則膠質破壞,故炒杜仲煎劑降低血壓較生者為強。又如延胡索的有效成分為生物堿,水煎液溶出量甚少,醋炒后煎劑中溶出的總生物堿含量增加,故鎮痛作用加強。 C、改變藥材成分的組成,加強或突出某一作用。如生大黃主要有瀉下作用,炮制后的制大黃卻出現較強抗菌作用。因生大黃的致瀉成分以結合狀態的蒽醌衍生物為主(如番瀉甙A、B、C、D),而游離狀態的僅占一小部分,游離蒽醌(如大黃酸、大黃素、大黃酚、蘆薈大黃素等)不具致瀉作用,是抗菌成分。何首烏中也會結合性蒽醌衍生物,炮粉后可促使結合性蒽醌衍生物游離。再以人參為例,一般生曬參不具有的成分,經制成紅參后,其單體有所變化,且產生白參所沒有的人參炔三醇等五種特殊成分,而人參皂甙Rh2,據稱對癌細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D、改進切制工藝,增加藥效。藥材炮制加工過程,可影響其內在成分,直接關系到其藥理反應的性質和強度。如遠志傳統加工方法要“去心”,但帶心的全遠志,毒性及溶血作用較去心遠志為小,而鎮靜作用略強,故遠志可以不去心。又鉤藤原來只用其鉤,耗時費力,現在證明其帶鉤的莖也有作用。 ⑥.劑型和制劑的影響 同一種中藥制成不同劑型,由于制造工藝和給藥途徑不同,往往影響藥物的吸收和血液濃度,直接關系到藥理作用的強弱?!渡褶r本草經》指出“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并隨藥性,不得違越?!闭f明古人早已注意到劑型對藥效的影響:如枳實或者青皮煎劑口服,未見升高血壓記載,但制成注射劑靜脈注射,卻出現強大的升壓作用。 《本草經集注》記載的“合藥分劑法則”,對藥衡、切制要求、劑型、制藥方法,直至用蠟用蜜等,都有一定規定?,F代制藥,要求更高,同一中藥或復方,即使劑量相等,劑型相同,但臥于各藥廠生產制劑的工藝不同,療效和毒性也往往有所區別。甚至同廠不同批號的產品,也不盡相同。為了保證不伺批號不同藥廠的同名產品有相同的療效,應當采取一定措施加強質量控制。目前制劑均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或各省市衛生局批準的藥品標準執行。對指導中成藥制劑和統一產品的規格,起到良好作用。 2、機體因素 機體因素也是影響藥理作用重要因素,它包括生理情況、病理狀態等。 (1)生理情況的影響 體質、年齡、性別、情志等,對藥物的作用發揮,影響甚大。中醫學很強調秉賦不同對藥效的影響。意指遺傳因素、身體素質對抗病能力及藥物反應,存在較大差異。臨床上也存在不同種族或不同個體,對某藥的治療劑量相差多倍的現象。這種存于種屬或種族間的不同,稱為種屬或種族差異;存在于個體之間的差異,叫做個體差異。 年齡不同,對藥物的反應也不同。少兒期與老年人對藥物的反應與一般成年人有區別。 少兒期正在發育階段,許多器官、系統的發育尚未完善,老年人肝腎功能普遍減退,都會影響藥物的體內代謝及排泄功能,故用量應適當減少。中醫學認為老年人體虛,對藥物的耐受力較弱,故用攻病法邪藥物時宜減量使用;幼兒稚陽之體不能峻補,故小兒不宜用參、茸驟補。 不同性別,對藥物的反應也有明顯差異,婦女一方面因體重差異,一方面由于激素的影響,對某些藥物的敏感性頗有不同。如定坤丹、調經丸、烏雞白鳳丸適用于婦科;而催吐藥、峻瀉藥則禁用于孕婦。 情志、精神狀態對藥物的作用也有影響。所謂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對藥物作用的發揮,顯有影響。 此外,藥物的個體差異,有量的和質的兩種表現。既有藥理學上所謂高敏性、耐受性;也有極個別病人對某種藥物發生的過敏反應。如口服人參糖漿,靜滴生脈液等,都有過敏反應的報道。 (2)病理狀態的影響 病理狀態也可以影響藥物的作用,例如黃芩、穿心蓮等藥,對正常體溫并無降低作用,只有發熱病人用后,出現解熱作用。又如五苓散在實驗中對犬和小鼠不出現利尿作用,但對臨床上患有水腫、小便不利的病人,則具有利尿作用。肝腎患病,功能減弱,可以影響藥物體內的代謝過程,往往使藥物的作用時間延長。還有人工發熱動物模型所篩選出來的具有退熱作用的中藥,臨床用于病人不夠滿意,如穿心蓮;也有一些清熱藥對病人甚效,而實驗結果并不一定理想,如白虎湯。這也說明動物模型與人的疾病之間,還存在某些差異。 3、環境因素 環境對藥物的影響,也為眾所周知。例如地理條件、氣候寒暖、飲食起居、家庭環境、居住部位,都對人的健康有較大影響。人被環境影響精神不舒時,可直接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一般在四肢運動時,腹腔內臟的血流量減少,這對一些腹部疾患的恢復是不利的。此外,在肺部炎癥時,如被迫過多勞動,可使炎癥向周圍組織擴散,病情惡化。 近年根據生物活動表現的晝夜節律,體溫、腎上腺索、皮質激素分泌等的晝夜波動,常與外界環境的晝夜變化有關。藥物作用也?;尸F此種晝夜節律,例如附子、烏頭,通過測定其所含烏頭堿量及參附注射液的急性毒性,證實動物對其敏感性存在晝夜節律。烏頭堿的毒性午時(13點)最高(66.7%);戌時最低(13.3%),兩組差異顯著。參附注射液靜脈注射,子時LD50值為9.8629/kg,午時為8.308/kg。又如雷公藤的醋酸乙酯提取物是一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于24小時內按不同時辰,每4小時給小鼠分組給藥,觀察給藥后一周內的死亡率,發現其毒性具有明顯的時辰節律,以中午12點給藥者死亡率最高,20點至次晨8點給藥者死亡率最低。 |
|
來自: linjinglin > 《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