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測繪是指建立全國統一的測繪基準和測繪系統,進行基礎航空攝影,獲取基礎地理信息的遙感資料,測制和更新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圖、影像圖和數字化產品,建立、更新基礎地理信息系統。主要包括: (一) 建立、更新和維護本市統一的平面坐標系統,維護高程控制網; (二) 測制和更新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影像圖和數字化產品; (三) 進行基礎航空攝影和獲取基礎地理信息的遙感資料; (四) 獲取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建立、更新和維護基礎地理信息系統。 我院基礎測繪業務范圍為大地測量:衛星定位、水準、三角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形圖測繪與編制等。我院基礎測繪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大地測量,包括衛星定位、水準、三角測量,航測遙感測量、地形圖測繪與編制等手段,建立北京市域測繪基準體系,平面及高程控制網,測制北京市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數據入庫與更新等。 我院自1955年建院開始,積極參與首都的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完成了北京市各級平面控制網、高程控制網、城市各種比例尺地形圖和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基礎測繪工作。經過長期努力,初步構建了北京市空間基礎設施平臺和北京市地方測繪標準體系,為“數字北京”建設奠定了基礎。目前,我院完成的基本比例尺1:500地形圖覆蓋市城區范圍400平方千米,1:2000地形圖覆蓋市平原范圍的4000平方千米,1:10000地形圖覆蓋全市域范圍16500平方千米。 平面控制網定期進行維護,高程控制網全市域定期復測,平原地區十年復測一次,沉降區每年復測一次。1:500地形圖更新周期為半年,1:2000地形圖更新周期為1年,1:10000地形圖更新周期平原為1年,山區為4年。 我院已由傳統測繪技術向數字化、信息化測繪技術轉變,由過去傳統的三角測量、小平板測量發展到現在的GNSS測量、全數字內外一體化測圖、航天遙感數據采集等先進技術。 我院承擔了北京市許多重大的基礎測繪工程任務,其中我院承擔的《北京市規劃市區GPS控制網的建立》榮獲2002年國家級優秀工程銀獎;《北京城區系列比例尺數字地形圖測繪工程》榮獲2007年部級優秀工程金獎;《北京市1:2000地形圖航測生產與建庫》榮獲2005年部級優秀工程二等獎。 發展歷程 北京市控制測量,在解放后是隨著建設發展的需要而逐步發展起來的。 1950 年建網,在市區建立主干三角網:在北京市區布設了一個 27點(包括基線端點)的全面網,控制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是初期的主干三角網。在主干三角網的控制下開始在郊區布設二、三等三角點,以滿足郊區的 1 : 1000 比例尺地形測圖需要。 后經1957 年和1963年多次改建、擴建,特別是1966年三角網的第三次調整,在北京地區布設了大面積的地震三角網,施測精度高,達到國家一等三角的精度。包括北京市十九個區縣,而且包括了河北省的一些縣、控制面積約一萬七千平方公里,全網350個點,構成全面網。 到1973年止,全市三角點一等點 46 點,二等點 275 點,二等補點 107 點,三、四等點452 點,精密導線共 134 點,另改算舊 63 座標系的二等補點和三等點共 307 點,總計 1321 點。建立了北京市三角網,控制面積28000平方公里。 初期的主干三角網使用 T3 型經緯儀進行三角測量觀測,在后來的地震三角網建設中采用了 NASM一2a 型光速測距儀測距,用T4 型經緯儀測定天文經緯度及各邊天文方位角,用T3型經緯儀觀測水平角。1975 年測量平差使用了北京工業大學計算站 108 乙電子計算機進行方程解算,總之,三角測量觀測及計算均采用傳統方法。 八十年代后,測繪技術有了迅猛的發展,隨著3S技術的引進和計算機技術的推廣,數字化測繪逐步取代了傳統測繪,GPS測量逐步替代了控制測量。 2002年完成了北京市規劃市區GPS控制網的建立,2008年完成北京市三維基本控制網改建及高精度似大地水準面精化,逐步建立了北京市現代基準體系。 地形圖測圖至解放前夕,共測完了1:500、1:1000比例尺圖2662幅,施測面積為532. 4 平方公里,測圖方法,采用小平板儀光線法,配合繩尺量距。測圖導線采用蔡司Ⅱ號6″讀經緯儀和日制 20″讀游標經緯儀測角。 從1949年至1959年,施測的 1 : 500 至 l : 10000 四種比例尺地形圖共34831平方公里,提供各用圖單位的各種比例尺圖一百多萬張,為城市和工農業建設準備了大量的測繪資料,基本上滿足當時的需要。1958年始,為進一步滿足總體規劃的要求,在市區16800平方公里內,除市中心區46幅為縮編的 l:10000 比例尺地形圖外,其它區、縣全面開展了 1 : 10000 比例尺平板儀測圖工作。 從 1960 年至 1969 年,在北京地區布設了三萬平方公里的平面及高程控制并施測了 1 : 10000 比例尺地形圖 1326 幅,市平原地區,施測了 1 : 2000 比例尺圖 8614 幅:市近郊區,測有 1 : 1000 比例尺圖 6600幅,城區 l : 500 比例尺圖 1383 幅。 從 1970 年至 1979 年對各種比例尺地形圖進行了修測和復測。 解放初期,在較長的一個時期內,仍然停留在使用小平板儀測圖方法上。直到 1957 年開始引進英國華茲和匈牙利 MOM 型等平板儀以后,才使我處測繪技術和成圖手段有了較明顯的提高。以視距代替了過去一直使用的人工量距法,解決了山地跑尺和蔭蔽地區掏尺量距的困難,1960 年,在平原地區進行了1:2000 比例尺航測綜合法成圖的試驗,但限于當時的技術能力,尤其是缺乏航測的必要儀器、設備,使這次試驗未獲得成功。1976 年,開始引進了瑞士 A10、BSS 測圖儀及配件 EK22和國產 H24糾正儀等航測成圖設備,有了較先進的成圖技術手段。 1972 年初制定的《1 : 500~1 : 10000 比例尺地形圖圖式》和《1 : 2000 比例尺地形圖修測補充規定》,同年 11 月修訂了《1 : 500 及1 : 2000 比例尺地形測量規范》,1972 年12 月正式執行《l : 500、1 : 1000、1 : 2000、1 : 5000、1 : 10000比例尺地形圖圖式》,作為北京地區各種大比例尺測圖的依據,1976年 3 月正式印發執行《北京市城市測量規范》,使技術管理系統初具規摸。 八十年代后,地形圖測繪發生了巨大變化,模擬測圖方式逐步由數字化測圖技術所代替,2003年“1∶500比例尺數字地形圖一體化測圖技術的研究”的完成,標志著我院進入了數字化測繪時代。 我院從事專業工作的部門有:第一測繪分院、第二測繪分院、第三測繪分院、航測遙感中心、地理信息中心等。 我院基礎測繪主要完成的工程有:北京市規劃市區GPS控制網的建立、北京市1:10000數字正射影像圖(DOM)的制作、北京市1:2000地形圖航測生產與建庫、北京城市系列比例尺數字地形圖測繪工程、北京市1:10000數字正射影像圖(DOM)的制作、北京市規劃市區1:500地形圖更新測繪等。 相關內容 大地測量: 建立國家或地區大地控制網所進行的精密控制測量。內容有三角測量、三邊測量、導線測量、水準測量、天文測量、重力測量、衛星大地測量、慣性測量和各種大地測量計算等。它為地形測圖和大型工程測量提供基本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為空間科學技術和軍事用途提供精確的點位坐標、距離、方位及地球重力場資料;并為研究地球形狀、大小,地殼變形及地震預報等科學問題提供重要資料。 地形測量: 測繪地形圖的過程。使用測量儀器,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根據地形圖圖式規定的符號,將地物、地貌測繪在圖紙上。一般用攝影測量或平板儀測量等方法進行。 攝影測量: 利用攝影像片測定物體的形狀、大小和空間位置的方法。過去,主要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用以測繪地形圖;現代則利用像片的信息容量高、顯示能力客觀而細致等特點,廣泛應用于其他各個領域,形成一個新的分支,稱為“非地形攝影測量”。根據像片獲得方式的不同,分為以下幾種:(1)地面攝影測量,又有地面單像攝影測量和地面立體攝影測量之分。前者是二十世紀以前的方法,現已基本淘汰;后者雖亦古老,但具有易于控制攝影條件、成圖精度高等優點,在一些科學領域內仍有使用價值。(2)航空攝影測量,是目前測繪地形圖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同時還用于森林、地質、鐵路、水利、城市建筑等各部門的勘測工作。(3)水下攝影測量(亦稱“雙介質攝影測量”),把攝影機安置在空中或水中向水下進行攝影來獲得像片,主要用于測繪海底和水中物體。(4)航天攝影測量,從人造地球衛星或宇宙飛船上進行攝影,可有效地研究地球、月球和其他天體。此外,還有應用電磁波攝影的側視雷達測量、雷達航空測量等。 遙感(RS): 探測地表物體對電磁波的反射和基發射的電磁波,從而提取這些物體的信息,完成遠距離識別物體。遙感的實現還需要遙感平臺,像衛星、飛機、氣球等,它們的作用就是穩定地運載傳感器。當在地面試驗時,還會用到地面像三角架這樣簡單的遙感平臺。針對不同的應用和波段范圍,人們已經研究出很多種傳感器,探測和接收物體在可見光、紅外線和微波范圍內的電磁輻射。傳感器會把這些電磁輻射按照一定的規律轉換為原始圖像。原始圖像被地面站接收后,要經過一系列復雜的處理,才能提供給不同的用戶使用。 全球定位系統(GPS): 美國國防部為改進海軍導航衛星系統建立的一種全球定位系統。包括空間部分、控制部分和用戶部分。空間部分由分布在三個圓軌道平面上的18顆衛星組成。在每個軌道面上均勻分布6顆衛星,相鄰兩軌道升交點赤經相差為1200 ,衛星軌道傾角為630 ,周期為718分鐘,軌道偏心率e≤0.003,衛星高度為20197.7公里,可在幾分鐘內同時觀測50 以上高度的衛星6~11顆(平均為9顆),供全球范圍三維定位和導航之用。控制部分包括主控制站、監視站和注入站。用戶部分包括天線、接收機、計算機以及輸入/輸出控制、顯示等設備。以于1979年發射6顆衛星,預期1985年前后完成該系統全部衛星的發射和試驗任務。 控制測量概述: 控制測量是大地測量的一部分,控制測量研究的范圍是不大的地球表面,在這個范圍內把地球表面認為是平面而對精度沒有影響,作為城市測繪單位以控制測量為主。 控制測量學是測量學的基礎學科,有經典的理論和技術方法。其主要研究內容為:①研究建立和維持高科技水平的國家和工程控制網與精密水準網的原理和方法;②研究獲得高精度測量成果的精密儀器和科學的使用方法;③研究地球表面測量成果向橢球及平面的數學投影變換及有關問題的測量計算;④研究高精度和多類別的地面網、空間網及其聯合網的數學處理理論和方法。 控制測量的主要內容: ⑴控制測量是研究精確測定地面點空間位置的學科。X,Y, Z ; L,B,H ⑵控制測量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各種工程建設、城鎮建設和土地規劃與管理工作。 測量范圍比大地測量小,測量手段多樣化。 ⑶工程建設大體可分為設計、施工、運營三個階段。 設計階段——測圖控制網,可行性論證,估計(算)技術經濟指標,寫技術設計報告等。 施工階段——施工控制網,選點、埋石、建標、觀測、數據處理。 運營階段——變形觀測專用控制網,主要是對控制網的成果進行有效的管理。 GPS測量已成為大地測量、控制測量、工程測量等測量工作的重要手段。 控制測量的發展及展望: 1).現代測繪基準體系 現代測繪基準體系,是為地理空間信息的獲取提供空間位置、高程以及重力等方面的起算依據。它由相應的參考系統及其相應的參考框架構成。提供空間位置起算依據的是大地測量參考系統和大地測量參考框架,國際上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在采用國際地球參考系統(ITRS)和國際地球參考框架(ITRF)。近十年來,我國也在利用空間觀測技術,建成了2000國家GPS大地控制網,并完成了該網與全國天文大地網的聯合平差工作,使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即CGCS2000)不僅有明確的定義,而且具有高精度的參考框架。 我國的高程基準采用1985黃海高程系統,基準是青島水準原點及其高程值。其參考框架則為國家一、二等水準網。高程基準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海拔高程(正高或正常高)的起算面,我國采用CQG2000似大地水準面。 關于重力基準,國際上有波茨坦重力系統和國際重力標準網(IGSN71)。我國目前采用2000國家重力基本網作為重力基準。 2).衛星導航定位技術 GPS系統美國已制訂出到2020年的“GPS現代化規劃”。其實質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即“3P”政策:一是保護(Protection);二是阻止(Prevention);三是保持(Preservation)。歐洲空間局( ESA) 已經最終確定了包括30顆Galileo衛星的空間構形和相應地面控制站布設的最有效的方案。同時確定了Galileo和外部系統的關系。預計2010年以后系統投入正式運行。俄羅斯目前正在著手GLONASS系統維護與更新建設工作,并進行了整體規劃,開發新一代GLONASS-M衛星,增長衛星壽命和提高衛星性能,使星座衛星數量達到24顆。我國正在發展北斗二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衛星星座設計考慮到準備向全球導航定位系統過渡。 GPS技術的定位方法的進展主要體現在,一是精密單點定位技術(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可以利用國際GPS地球動力學服務局(IGS)預報的GPS衛星的精密星歷或事后的精密星歷作為已知坐標起算數據,同時利用某種方式得到的精密衛星鐘差來替代用戶GPS定位觀測方程中的衛星鐘差參數,這樣用戶利用單臺GPS雙頻雙碼接收機的觀測數據在數千平方千米乃至全球范圍內的任意位置,都可以2~4dm級精度進行實時動態定位,或以2~4cm級的精度進行快速的靜態定位。二是網絡RTK,它是在較大的區域內建立多個坐標已知的GPS基準站,對該地區構成網狀覆蓋,并以這些基準站為基準,計算和發播相位觀測值誤差改正信息,對該地區內的衛星定位用戶進行實時改正的定位方式。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和我國已經利用網絡RTK技術建立了區域連續運行衛星定位服務系統。多頻組合、多衛星系統集成的衛星導航定位已成為當今國際衛星導航定位領域的研究開發熱點。 3).地球重力場理論研究與大地水準面精化 確定地球重力場模型可以用地面已知的重力異常觀測值解算出來。目前建立地球重力場模型多采用衛星重力法,一是觀測人造衛星軌道對參考(正常)軌道的攝動,這可以是由地面觀測衛星軌道攝動,也可以是由一顆高軌衛星(如GPS衛星)對低軌衛星(如CHAMP衛星)觀測軌道攝動,然后根據衛星軌道攝動理論及其觀測數據求解位系數;二是利用同一低軌上兩顆衛星(如GRACE衛星)的相互跟蹤,測出星間距離變化量,反演地球重力場的位系數;三是在低軌衛星中裝有重力梯度儀(如GOCE衛星),直接測出衛星軌道上的重力梯度,以此求解位系數。 確定大地水準面,一般還是解算適合某一區域或國家的相對大地水準面。現在國內外最常用的最好的一種求解重力大地水準面的方法就是移去——恢復技術。另外通過GPS的大地高和精密水準測量可以直接觀測到大地水準面差距。為了最終獲得一個既有高精度,又有高分辨率的大地水準面,可將高分辨率的重力大地水準面擬合到高精度GPS水準求得的大地水準面上。近年來,我國建立了全國和許多省、市的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似大地水準面,其中有的城市似大地水準面精度可達到cm級,分辨率可達到2’30”×2’30”。 4).地殼運動監測與大地測量地球動力學 隨著空間大地測量觀測手段的不斷發展,地表可觀測的覆蓋面的擴大和精度的提高,研究對象由局部(如斷層)擴展到地區(如板塊)及至全球。目前我國的地殼運動監測與大地測量地球動力學的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實踐成果。求出了中國大陸現今地殼運動速度場和變形場及其水平應變率場;建立了中國大陸的二維DFEM模型;求解了五個主要板塊的絕對和相對板塊運動參數;得到了實測的板塊運動模型GVMI。另外對我國某些區域如鄂爾多斯地塊、青藏高原、川滇地區、華北地區等的地殼運動和昆侖山口MS8.1級地震也進行了相關的研究。 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概述: 基本比例尺數字測圖的是將地面上的地形和地理要素(模擬量)轉換為數字量,然后由電子計算機對其進行處理,得到豐富的電子地圖,需要時由圖形輸出設備(顯示器、繪圖儀等)輸出地形圖和各種專題圖圖形。它是一個面向數據,面向圖形的過程。數字測圖就是要實現豐富的地形信息和地理信息數字化和作業過程的自動化或半自動化。 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測繪是地形測量、工程測量等測量工作的重要手段。 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作業模式和工作流程: 電子平板作業模式:分為測站電子平板作業模式和鏡站遙控電子平板作業模式;數字測記模式:分為全站儀+電子手簿測圖模式和全站儀+測站現場繪制測站草圖模式。 作業流程: 
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發展趨勢: 目前,各測繪單位所使用的野外數據采集軟件基本可以分為本系統(單位)自行開發的和由專門的測繪軟件公司開發的兩類。其中,商業測圖軟件主要有以下三種:以清華山維公司與清華大學土木系聯合開發的測霸EPSW系列;武漢瑞得測繪自動化公司的RDMS 系列;廣州開思公司的SCS 系列、廣州南方測繪儀器公司的CASS系列與北京威遠圖公司的CitoMAp系列。 EPSW 系列自行設計獨立軟件平臺,可生產DXF格式的交換數據。該軟件的最大優點是符合老測繪工作人員的工作經驗與習慣,但其功能不能完全滿足內業編輯的需要,且外業工作量依舊較大。 RDMS 系列是在GIS 圖形平臺上開發的一個專門測繪用軟件,比較簡單易學,提供了地籍測量的相關內容,對于地籍表格的處理方便快捷。所以,許多從事地籍測量的單位選擇了它。 SCS 系列、CASS 系列與CitoMAp系列是基于AUTOCAD 平臺開發的,直接生產工程設計軟件環境需求的DWG數據。由于其有AUTOCAD繪圖的先天優勢,編輯功能有目共睹。 近年來,面向GIS的數據采集加工正成為發展趨勢, 地理信息平臺如ArcGIS等加強了對CAD圖形的支持,AutoDesk公司也在AutoCAD的基礎上,推出了Autodesk MAp 3D系列,集成了CAD與GIS,在提供強大編輯功能的同時,支持屬性數據存儲與查詢,支持拓撲分析與查詢,提供了DWG格式與ArcGIS ShApe等格式之間的輸出和輸出轉換功能。 航測成圖概述: 航測成圖是攝影測量的一種。從飛機等航空飛行器上拍攝地面像片,以獲取各種信息資料和測繪地形圖。若選用適當的航攝比例尺和測圖方法,可測制各類比例尺地形圖。按照地區類別、測圖比例尺、測圖要求、航測內業測圖技術與裝備條件等,采用不同方法進行測圖。所得成果是線劃地形圖或影像地形圖以及數字地面模型。 航測成圖的工作按獲取航片先后順序可分為:航區劃分、像控點布設、攝區規劃、航攝飛行;資料驗收、航片掃描等。按航測內外業可分為:外業獲取航片資料及外業調繪,內業的解析空中三角測量、內業測圖、圖形編輯和成果整理、質檢及上交等。 航測技術發展: 1). 無人飛行器的應用 無人飛行器(UAV)是近幾年新興的的面向低空遙感的飛行器,主要包括無人飛機和無人飛艇。無人飛機的飛行高度為100~400KM,飛行速度為每小時90~160KM,主要用于實時獲取空中信息,確定快速反映方案。如地質災害、礦山災害檢測、森林火險、農業病蟲害、大氣監測、輸油氣管道及高壓電路檢測、放射區域監測、城市及高速公路監控以及軍事偵察防御和警務偵破工作等。無人飛艇的飛行高度為50~4000KM,飛行速度為0~50KM, 主要用于及時獲取低空高分辨率航攝數據,用于城市局部大比例尺地形圖更新、小城鎮規劃設計測繪等方面。無人飛行器主要優點為:低空云下攝影、無需機場可起降、低空高分辨率攝影、程控復雜姿態攝影、低空安全性,所以,無人飛行器低空遙感是衛星遙感和航空遙感的重要補充。 2). 數碼航攝儀 由于數碼航攝儀具有普通航攝儀所不具備的種種優點,所以當前國內外很多測繪部門已經采用數碼航攝儀拍攝的航片來進行4D產品的生產。在國內,天津測繪院率先展開了DMC航攝數據的應用研究,并隨之購買了兩臺DMC航攝儀,隨之不少省市的測繪部門都對DMC航攝數據展開了應用研究。今年上半年,我院對DMC數據在航測生產中的應用展開了實驗研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隨后,對另一種數碼航攝儀UltraCamD的航拍數據空三成果測圖導入進行了實驗研究。 國內的數碼航攝儀研制工作也在深入展開,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四維遠見公司研制成功了商業化數碼航攝儀SWDC系列產品。它基于哈蘇高檔民用相機,經過加固、精密單機檢校、平臺拼接、精密平臺檢校,并配備測量型GPS接收機、數字羅盤、航空攝影管理計算機、地面的后處理計算機和大量的空中軟件、地面軟件,最后整合而成。SWDC是一種集航空攝影與航空攝影測量為一體的整體解決方案,開創了國產數碼航攝儀的先河。 3).像素工廠 2006年初,法國的Infoterra公司發布了其新的攝影測量產品—像素工廠(Pixel Factory或稱IA- Image Assembly影像流水線),它是海量遙感數據自動處理系統,被稱為“下一代工業化地理數據生產的解決方案”。 由于高性能臺式機的出現,攝影測量工作站有可能在硬件上使用基于多核64位CPU的“刀片”計算機,在軟件上使用64位操作系統和64位高級語言C++,以及能將串行計算并行化的平臺(工作室)。這為攝影測量工作站從全數字化過渡到全自動化提供了基礎,“像素工廠”目前主要用于多片相關,多光線交會,自動生產DSM和真正射影像。 4). 數字攝影測量網格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張祖勛領銜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國際首創的新一代航空航天數字攝影測量處理平臺——數字攝影測量網格(DPGrid)產品使地形圖測圖速度達到目前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處理速度的8倍以上,可以實時處理大面積高精度、多光譜遙感影像。 目前,以單人單機模式運行的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的工作效率已經無法滿足大規模基礎測繪數據生產的需要,張祖勛院士主持的研究項目將計算機網絡技術、并行處理技術、高性能計算技術與數字攝影測量處理技術有機結合,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數字攝影測量網格的思想,并成功研制了新一代數字攝影測量系統——DPGrid。DPGrid包括集群并行運行系統和空三測量(AT)、光束法平差(BA)、正射影像(OP)、網絡無縫測圖(SLM)4個軟件模塊,能夠處理航空數碼相機SWDC、DMC、UCD影像數據以及各種低空攝影測量影像數據,實現了高精度全自動空中三角測量和基于網絡的無縫測圖。 5).LIDAR 隨著空間數據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對獲取準確可靠空間數據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機載激光雷達(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簡稱LIDAR)作為一種經濟可靠的技術正逐步引入攝影測量與遙感領域。LIDAR是一個集現代三種尖端技術:激光、全球定位系統(GPS)和慣性導航系統(INS)于一身的空間測量系統。LIDAR統通過掃描裝置,沿航線采集地面點三維數據,通過特定方程解算處理成適當的影像值,生成LIDAR點云數據和DSM,并可直接與其它類型要素或影像數據合并,生產內容更為豐富的各類專題地圖。LIDAR能部分穿透樹林的遮擋,直接獲取真實地表的高精度三維信息。激光脈沖不易受陰影和太陽角度影響,從而大大提高了數據采集的質量。其高程數據精度不受航高限制,比常規攝影測量更具優越性。LIDAR系統應用多光束返回采集高程,數據密度可達到常規攝影測量的三倍,大大提高了正射影像糾正精度。在不同的實地條件下,平面精度可以達到0.15至1米,高程精度可達到分米級,間隔可達到幾十厘米。 6).SAR數據處理 SAR成像具有全天時、全天候的工作能力,它與可見光紅外相比具有獨特的優勢。隨著我國SAR傳感器研制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先后研制了不同波段、不同極化方式、空間分辨率達到0.3m的傳感器,并在SAR立體測繪方面設計了不同軌道和相同軌道的重復觀測,為我國開展SAR技術的相關研究奠定了數據基礎。圍繞SAR數據的重點研究以及突破主要包括: 根據不同應用目的的SAR圖像與可見光圖像的融合。利用SAR和可見光反映地物不同特性的特點,在提取不同土壤性質以及洪水監測和災害評估方面采用不同的融合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理論成果。 SAR圖像噪聲去除方法。由于SAR的成像特點,造成了SAR圖像的信噪比低,噪聲嚴重。提出了自適應濾波四項,基于圖斑的去噪聲方法以及噪聲去除方法評價等。 機載和星載重復軌道的SAR立體測圖技術以及星載的InSAR技術和D-InSAR的突破。完成了星載InSAR生成DEM及D-InSAR形變檢測的相關軟件開發,計劃利用SAR數據提取地物目標,開展計劃干涉測量的研究。 |